我需要徐志摩和戴望舒几首诗的赏析

我需要徐志摩和戴望舒以下几首诗的赏析
每首诗需要很多赏析,各种资料,因为学习繁忙不知道去哪里下载这种资料
或者可以给我能下载到赏析的网站
徐志摩:1.雪花的快乐 2.再别康桥 3.沪杭车中 4.我不知道风是向哪个方向吹
戴望舒:1.雨巷 2.我底记忆 3.印象 4.寻梦者 5.致萤火虫

每首诗都需要比较多个方位的赏析,
发至邮箱:[email protected]
谢谢各位 好的多的 加分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编辑本段]《雪花的快乐》
  无疑是一首纯诗(即瓦雷里所提出的纯诗)。在这里,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
  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难道我们还要诗人告诉我们更多东西吗?
  诗人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写道:“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深成的一片。”
  个人认为,徐志摩把他的理想与希望写进了之中。可以从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之间的连续性中看出。徐志摩做事讲究意境,从他的诗中的意境中,我们不难看出徐志摩的思想和追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21
戴望舒,雨巷诗人,朦胧诗派
第2个回答  2012-06-23
再别康桥 雨巷,我可以帮你赏析 恩恩
第3个回答  2012-06-23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再别康桥:神秘花园(配乐) 《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雨巷》作者: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chì)亍(c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
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
远了、远了到了颓(tuí)圮(pí)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性意蕴看,这首诗中的姑娘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他的步履,他的颜色,连同他的太息于惆怅,莫不带有渴望而不可既---执着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诗人就是表达了她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在《雨巷》里,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抒情主人公---游子的形象也带有悲剧色彩。外表是妩媚的。不过,这样的姑娘实在是太难找到。因此,在理想主意的期望面前,他总是困惑的,怀有一种气质性的悲剧感。
第4个回答  2012-06-11
楼下的写的很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