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观后感

如题所述

《辛亥革命》观后感
很难得的机会,大家聚到一起看了场电影,这场《辛亥革命》电影正好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播放,我们自然对它充满期待,正好回味下100年前革命者是如何出生入死为共和而努力奋斗的。
想起辛亥革命,我们回到了一个世纪前,武昌首义的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随着各省份的独立,在孙文的领导下革命最终取得成功。《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的描述了当年动荡的历史。辛亥革命诞生在晚清政府日益腐朽、资产阶级萌芽与日益加深帝国主义侵略共存的时代,电影把革命产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以及革命的意义做了生动细致的阐述。
电影以秋瑾就义为起点,以广州起义、孙文海外游说募捐、黄兴国内领导武昌起义、晚清政府内忧外患、各省独立解放、孙文就职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等为主线,战争、情感、事件一一俱全,让人有梦回过去的感觉,又不乏感人至深之境。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过热情和民族觉醒,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看完《辛亥革命》,我们倍受鼓舞,作为铁路行业的我,深知还要不断磨砺自己的心志,懂得团队配合、精诚团结的真谛,富有辛亥革命推陈出新的胆识,学会创新,努力前行,把团队工作做得更精、更细、更好。
2011年的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勾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首过去,放眼未来,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铭记那些革命先驱。我坚信,它的精神和历史使命将无止境的延续下去,并默默地指导我们一直前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08
浩气长存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精神永垂不朽与天地共存

福建省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口西坊门牌前道路边之遮阳雨亭“ 侨光亭”,旁两株大樟木树荫下,竖立著一块苍翠有劲的石碑,刻著“ 旌义状” ,碑文为:“郑玉指先生”於开国之始,宣扬大义,不遗馀力,特给旌义状,奕代後民,永多厥义,此旌。临时大总统孙文。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初一日。

见证福建华侨参加辛亥革命之艰辛历程,抛头颅,洒热血之史实经历永铭史册,深获国父孙中山先生一再称赞“ 华侨乃革命之母”一语道破南洋华侨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所作奉献牺牲的荣誉与颂扬。

1911年3月,武汉新军各标营均已经建立起文学社的组织,共进会主要集中於新军八镇第16协第32标等发展会员,於武昌起义前已经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学社和共进会,约占新兵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文学社和共进会是新兴知识阶层的革命组织,新军士兵是发动革命的潜在力量,文学社和共进会一直秘密联络吸收新军作为日後发动起义的工作对象。

1911年4月27日〈宣统三年农历3月29日〉,以赵声、黄兴所率领包括闽粤华侨日侨和留学生共百馀人在广州起义攻入广州总督府衙与清军展开激烈进行殊死战巷战,惊天地泣鬼神,但最终因力量分散而失败。最後收殓到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於黄花岗,并特建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以资缅怀纪念等革命烈士。

是役也,起义中牺牲者同志包含广东籍四十人,福建籍二十人,广西籍六人,四川籍三人,安徽籍三人,其中值得一提华侨烈士有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及日侨一人共计卅人占三分之一强,足见南洋华侨对中国民主革命,不仅是出资出力而已,甚至已到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抛头颅,洒热血的地步,令人景仰永垂青史,道出国父孙中山先生所言“ 华侨乃革命之母”始於“ 武昌辛亥双十革命”成功百年後,见证南洋华侨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所作奉献牺牲的荣誉与与称赞,永铭史迹千秋颂扬。

但实际牺牲者为八十六人因故未能入殓入名,足见战斗之惨烈,且牺牲者赵声为领导者之一,其他如喻培伦、林文、林觉民、方声洞皆为同盟会南洋精英,其中华侨烈士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计二十九人,含日侨一人共计卅人。来自马来西亚槟城有罗仲霍、周华、李雁南和陈文褒等人,来自马来西亚霹雳州李炳辉、郭继枚、余东雄等人。

值得一提南洋华侨和留学生牺牲者占有二十九人,其中尚有支持中国革命的日侨一人,共计三十人,占参与革命牺牲者三分之一强,“ 黄花岗之役”举世震惊,列强已然知晓清廷气数已尽,黄花岗之役虽终告失败,然其历史意义及目标,明显已影响了全中国人民决心,欲图推翻腐化无能的清朝政府,同时有志之士业已著手规划建立一个“三民主义”为建国蓝本与“主权在民”之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宪政体制,彻底推翻君主立宪之封建专制,以奠定日後“ 武昌辛亥双十起义”成功之基础。

黄花岗起义失败後,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骨干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新军为中心的湖北地区,再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秘密决议联合革命党人的努力,与袁世凯新军力量及北洋军阀等密商协议反制清廷,终於在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具有新时代、新潮流之历史性意义的武昌起义。代表新中国全民风起云涌的革命性成功胜利,使腐化清朝走向穷途末路一途,开创诞生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国父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对支持革命的有功人员和华侨论功嘉奖,郑玉指先生荣获国父孙中山先生颁发的“ 旌义状”原为一只状纸,惟此“ 旌义状”,更显其特殊之历史意义,并於民国年间专勒於“旌义状碑”,并特置立於郑玉指先生家乡,福建省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口西坊门牌前道路边,有两株大樟树荫旁遮阳雨亭“ 侨光亭”。

永春华侨郑玉指先生於北马来西亚槟榔屿期间,不胜积极追随国父孙文中山先生倡导实施三民主义之建国最高指导原则,即为“ 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 “ 民族自救” “ 建立民国” “ 平均地权”“ 涨价归公”等六大目标指示,冒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之决心,共谋积极参与早日推翻贪污腐败无能的清帝国,有志之士其精神与天地长存,随即密集召开筹谋策动图划会议,欲图建立以“ 三民主义”为蓝本的民有、民治、民享之“ 主权在民”的民主共和国宪政体制,包含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的新中国共造全民之福祉福泽。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郑氏後裔子孙郑德泉谨写於2012年纪念百年辛亥革命成功永存铭文
第2个回答  2012-06-08
荆楚武昌辛亥双十起义神来一枪打响五族共和国的诞生

福建省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口西坊门牌前道路边之遮阳雨亭“ 侨光亭”, 亭旁两株大樟木树荫下,竖立著一块苍翠有劲的石碑,刻著“ 旌义状 ”,碑文为:“郑玉指先生”於开国之始,宣扬大义,不遗馀力,特给旌义状,奕代後民,永多厥义,此旌。中华民国开国元年三月初一日。

见证福建华侨参加辛亥革命之艰辛历程,抛头颅,洒热血之史实经历永铭史册,深获 国父孙中山先生一再称赞“ 华侨乃革命之母 ”一语道破南洋华侨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所作奉献牺牲之荣誉与颂扬。

1911年辛亥起义时期,有大批旅居海外的永春籍华侨和留学生感愤清廷贪污腐败无能,秘密组织洪门暨天地会为振兴中华谋求民族自救,出资出力支持民主革命,据统计,先後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的永春籍华侨和留学生,有颜子俊、宋渊源、郑玉指、郑成快、林亮祖、林采仁、林有泽、陈栋梁、林充挺、颜国隆、颜国年、颜焕昌、叶立贻、黄富引、林传织等30多人。

南洋华侨和留学生等,不仅出资出力并协同载运武器至广州,冒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抛头胪,洒热血之决心,「置个人生死於度外,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之忠节与使命牺牲奉献精神,共同参与筹谋策动图划广州黄花岗起义,欲图早日建立以 国父孙中山先生卓著“ 三民主义 ”为蓝本的民有、民治、民享之“主权在民”的民主共和国宪政体制为治国纲要,创立包含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的新中国共造全民之福祉福泽。

1911年3月,武汉新军各标营均已经建立起文学社的组织,共进会主要集中於新军八镇第16协第32标等发展会员,於武昌起义前已经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学社和共进会,约占新兵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文学社和共进会是新兴知识阶层的革命组织,新军士兵是发动革命的潜在力量,文学社和共进会一直秘密联络吸收新军作为日後发动起义的工作对象。

1911年4月27日〈宣统三年农历3月29日〉,以赵声、黄兴所率领包括闽粤华侨日侨和留学生共百馀人在广州起义攻入广州总督府衙与清军展开激烈进行殊死战巷战,惊天地泣鬼神,但最终因力量分散而失败。最後收殓到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并特建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以资缅怀纪念等革命烈士,是役也,起义中牺牲者同志包含广东籍四十人,福建籍二十人,广西籍六人,四川籍三人,安徽籍三人,但实际牺牲者为八十六人,因故未能入殓入名,足见战斗之惨烈,且牺牲者赵声为领导者之一,其他如喻培伦、林时爽、林文、林觉民、方声洞、陈更新等人皆为同盟会南洋精英。其中华侨烈士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计二十九人,含日侨一人共计卅人。来自马来西亚槟城有罗仲霍、周华、李雁南和陈文褒等人,来自马来西亚霹雳州李炳辉、郭继枚、余东雄等人。

值得一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华侨和留学生等牺牲者竟然占有二十九人,其中尚有支持中国革命的日侨一人共计三十人,占参与起义牺牲者三分之一强,“ 黄花岗之役 ”举世震惊,然列强已知晓清廷气数已尽,黄花岗之役虽终告失败,但其历史意义及目标,明显已影响了全中国人民决心,欲图早日推翻腐化无能的清朝政府,同时有志之士业已著手规划建立一个以三民主义为建国蓝本的民主宪政共和国,即为三民主义之民族、民权、民生等三大主义包括下列三大目标:

一、民有制度(推翻满清专制压迫统治,谋求民族自救)。
二、民治制度(实施主权在民的民主宪政体制之法治国家)。
三、民享制度(实施平均地权,涨价归公,解决农民土地与人民生计问题)。
制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备来日建立民主共和宪政体制国家,完全彻底消弭君主立宪之封建式专制式统治,以奠定日後“辛亥武昌双十起义”成功之基础。

黄花岗起义失败後,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骨干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新军为中心的湖北地区,再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秘密决议联合革命党人的努力,与袁世凯新军力量及北洋军阀等密商协议反制清廷,终於在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具有新时代,新潮流,历史性意义神圣使命之“武昌辛亥双十起义”。代表新中国全民风起云涌的革命性成功胜利,使腐化清朝走向穷途末路一途,开创诞生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 ” 共造全民之福祉福泽。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仙夹镇东里村郑氏後裔子孙郑德泉谨写於2012年纪念百年辛亥革命成功永存铭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