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或实习是怎样一种体验

如题所述

三丈宫墙。   墙外人的视线,
  进不去;
  墙内人的青春,
  出不来。
  
  故宫,
  明代永乐十八年建成。
  三百余载烟火袅袅,
  成就了不少辉煌。
  
  康寿宫住着康寿的主,
  西三所困着冷情的人。
  
  乾清宫的各代皇帝,
  没能千秋万代,
  如今只剩宫门前的树,
  还绿着。
  
  抛开历史的厚重,
  进入到宫墙里边,
  你会发现,
  这里似乎与现代社会脱了节。
  
  
  玲琅满目的文物,
  涂满椒籽的建筑,
  斑驳的宫墙经过巧人的修复,
  有了几分万国朝拜的豪气,
  但再也没能让人诚服跪拜了。
  
  这里面,
  住着一群最最特殊的人。
  他们用普通人难以想象方式,
  让自己的一生眨眼而过,
  他们是故宫博物院的,
  文物修复师。
  青铜器、钟表、木器、漆器,
  陶瓷、书画、织绣、百宝镶嵌···
  你能想到的文物类别这里几乎都有。
  而修复这些文物的人,
  你或许不认识,
  但他们的手艺已经传承千年。
  
  有趣的是,
  故宫沿用了传统的师徒制,
  想要进故宫修复文物,
  先要拜好师傅。
  
  王津,
  故宫的钟表修复师。
  1977年进入故宫拜师学艺,
  已经从小徒弟熬成了老师傅。
  
  
  清代皇帝酷爱钟表,
  于是世界各地最精致的走时工具,
  就以收藏的方式,
  出现在故宫的博物馆里。
  
  出现在王津的梦里,
  也出现在代代相传,
  钟表手艺里。
  
  修表是个精细活,
  库房里还有上百个钟,
  王津就算不退休,
  修一辈子也修不完。
  徒弟亓昊楠,
  成了王津唯一的希望。
  
  王有亮,
  在青铜组待了三十多年。
  现在只要有登高修复或是体力活,
  徒弟高飞就很自觉地上了。
  
  他的手艺,
  已经是最顶级了。
  但在故宫,
  文物修复是不能有创造性的。
  他一边修复文物,
  一边还要让人稍微看出来点儿修复的痕迹,
  失去创造性,
  对艺术家来说是难熬的,
  但对文物来说是必须的。
  
  他修复青铜的时候,
  大多就在他的小工作台上。
  台子上有些凌乱,
  就像平常人工作的那样,
  他对待文物没有他人想象的那样战战兢兢,
  心存敬畏却又云淡风轻,
  是这里的不变哲学。
  
  王武胜,
  面对过多少破碎的艺术,
  他也不记得了。
  从青铜组到陶瓷组,
  从锈迹到土渍,手上粘着的,
  总是洗干净又黏了回来。
  
  他说快退休了,
  也没有将故宫走完。
  故宫太大了,
  文物数不清,
  砖瓦也摸不完,
  他说想去干干这辈子都没干过的事。
  
  木器组的老师傅,
  喜欢在屋角立一块木头。
  修木雕修得烦了,
  拿着木头慢慢磨性子,
  一块木头磨完了,
  文物也差不多修好了。
  
  
  老师傅指着身后的工作室对人说,
  这儿是西三所,是冷宫,
  杏子倒是好吃,
  就是老觉得凉飕飕的。
  
  缂丝,
  织绣的一门老手艺了。
  藏经现纬,
  有些古时的哲学韵味。
  
  陈杨光着脚,
  踩在缂丝机的脚踏上。
  她说没办法,
  老师傅可以穿鞋踩,
  她还没到火候,穿鞋没脚感。
  
  陈杨还很年轻,
  已经是织绣组的组长了。
  缂丝这样的手艺几乎是皇家专用,
  民间传承的极少。
  
  但是这门手艺耗时又费力,
  一个熟练工一天也缂不几尺丝。
  陈杨说,
  她们都不愿学,
  我在这儿缂丝也没人来看。
  
  故宫纺织品修复成立的晚,
  里面所有的工作人员全是女性,
  纺织品的特殊性让她们不能化妆,
  不能喷香水,不能留指甲。
  青春和美就这样奉献给了
  这些经年的绣制品了。
  
  漆器组没这么好的运气,
  老师傅已经全部退休了。
  除了小闵和另外一个稍微年长的组员,
  其他的年轻人都没被老师傅带过,
  小闵就担起了漆器组的重任。
  
  所有从事漆器修复工作的人,
  都得忍受生漆过敏。
  俗话说,百里千刀一斤漆,
  小闵和同事们跟着漆农忙活一夜,
  通常也只能得到几两好漆。
  
  不过只要漆好,
  大家就都高兴。
  
  杨泽华,
  是书画修复组的师傅。
  一个老顽童,性格开朗,
  工作室的气氛也活泼,
  偶尔他会对着自己修复的古画唱歌。
  
  书画修复及其繁琐,
  通常拿到手的古画,
  已经经过一手甚至几手修复了。
  
  修复文物,
  是一场穿越古今的艺术对话,
  书画修复更是这样。
  
  一幅长画的修复,
  通常要补上千条补丝,
  颜料也要以百分之一的细腻,
  往里面满满渗透。
  
  附上命纸和背纸,你看不出来什么。
  但它的的确确在漫长的修复过程中得到了重生。
  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和《五牛图》,
  就是故宫书画修复组创始的一代修复的。
  他们被称为黄金一代。
  
  杨泽华,
  即使在这里工作了三十多年,
  仍旧不算资历最老的。
  他的师傅徐建华,
  是上面所说的黄金一代。
  退休后返聘,
  他在这里几乎待了一辈子。
  
  百宝镶嵌,
  考验人的审美。
  它的领头人毕业于中央美院。
  镶嵌组的小徒弟说:
  孔姐特别厉害,
  东西到她手里一下就成型了,
  做的也好看。
  
  
  秋天,
  故宫里面的果子熟了。
  拿一张有韧劲儿的纸,
  打打枣,捡捡杏。
  或者在每周一故宫闭关的时候,
  去空无一人的太和广场转悠一圈,
  
  
  这些顶级的,
  文物修复专家,
  就像过日子一样,
  把故宫当成自己的家。
  
  修复残缺,
  他们用手里的工具,
  沉默的和历史对话,
  乐此不疲。
  
  他们忘掉了名利的追逐,
  将故宫从自己的年少,
  传到徒弟的徒弟那里。
  选一把竹凳,
  他们坐在宫门里面,
  等着下一个打开宫门的人,
  将自己的手艺传下去。
  其他人都在看,或许你也喜欢
  ?
  不知道这10个彩蛋,故宫真是白去了!
  ?
  这是能让你“身在都市心在自然”的声音,
  一辈子总要听一次才好
  ?
  感谢林徽因的“诱惑”,
  让我们得以见识到梁思成惊为天人的建筑手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