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风土人情和民族习惯

如题所述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1253,952人,主要分布在滇南红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元江、墨江、绿春、金平、江城等县,以及思茅、西双版纳、澜沧等市、州、县。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尤其擅长开垦梯田。哈尼族的历史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内部可分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和若干土语。哈尼族原无文字,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试行中。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梯田稻作文化尤为发达。墨江的紫胶产量居全国之冠,南糯山是普洱茶的主产地之一。哀牢山有原始森林和许多受国家保护的珍禽异兽。个旧市是著名的“锡都”。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魂不灭,因此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哈尼族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和民间舞蹈,男女老少都喜欢随身携带巴乌、笛子等乐器。以农历十月为岁首,传统节日主要是“扎勒特”(十月年,即新年)和“矻扎扎”(五月节)。
哈尼族的服饰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异,一般喜欢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身或穿长裤或穿长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处缀绣五彩花边,系绣花围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银饰。红河县部分地区叶车妇女的服饰独具特色。
蘑菇房是哈尼族的特色民居,状如蘑菇,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用土舂实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
哈尼族的舞蹈迎亲与“捶新郎”是婚礼中的重要环节。墨江自称阿木人的哈尼族,婚礼中从头到尾都离不开舞蹈。婚礼前夕,男女双方都要在自家屋外用松、竹等搭一座棚子,作为迎送新人和待客的活动场所。婚礼这一天,迎亲队在途中留下一部分人准备回程时接应,其余跟随新郎前往女家。当他们来到女家寨口时,寨内鼓乐齐鸣,送亲队跳起传统的舞蹈向寨口舞去,给接亲人一一敬酒敬茶,然后大家共舞进寨直抵棚子里。新平等地自称卡多的哈尼族,迎亲时有一幕新娘“捶新郎”的喜剧。
哈尼族的最大节日是过“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按照他们古老的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为新年之始(相当于汉族的大年初一)。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肠、肚等数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到了下午,各家各户用分得的猪肉和下水祭献祖先。节日里阖家团聚,还邀请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参加。他们终日欢声不绝,特别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讲述节日的来历和民族的历史,歌唱丰收的喜悦。
哈尼族的节日还有六月年、吃新米饭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六月年也是个欢乐的节日,红河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内地红河南岸的哈尼族,也过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节日。正月年过三至五天,有条件的人家杀猪祭祖,初一吃汤圆,亲友之间互相宴请。端午和中秋节大体同汉俗。
居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崇奉布谷鸟,把布谷鸟尊称为“合波阿玛”(布谷鸟妈妈)。每年山茶盛开的阳春三月,不论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鸣啼,人人都会报以一声“我听见了”的回答,表示对春天的欢呼。据说,这一声回答,可使勤劳善良的哈尼族农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终年和平康泰。
“捉蚂蚱节”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在“六月年”后的一第个属鸡或属猴日举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免虫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