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如题所述

《出塞》这首气势雄浑、激昂豪迈的诗中采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在本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个字交错使用,要把它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这就是使用了互文的修辞。

《出塞》这首诗全诗融人、事、景、情、议为一体,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的形式是这样的: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说的是两件事,实际上互相呼应)

【原文】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

如果有卫青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汉武帝时期北伐匈奴的将领。龙城可能指奇袭龙城的西汉名将卫青,后来更多的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汉书•卫青 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人。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飞将军可能指李广。这里概括称汉武帝时期北伐匈奴的名将。

    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还:回来。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千古边塞变迁,没有永久的和平,思念传说中的名将威名的边塞诗。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同时这句诗也是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以“秦”、“汉”两代来浓缩整个历史时段,凝练概括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里的历史感,包含着正义性,是对边塞将士的功绩的赞美,表明自古至今明月始终映照关城,可以想象诗人眼中的关城是雄伟、庄严、强悍、永恒的。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从而引出了下面的胡马。胡马是边塞存在的原因,而边塞的雄壮,一是有强盛的朝廷,二是有为国守边的将士。

 “万里长征人未还”,袭自隋代卢思道《从军行》中的“塞外征人殊未还”。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这里明显表明诗人是在场景之中的,他在边塞,未还之人距他万里。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人未还”,固然可能未来之时人得还,但也有可能是人再不得还。如果理解为人不还故乡,则在诗句中丢了万里之外的战场,加了离故乡万里的边关,至少从战争形势而言,出塞万里远征和边关去家万里,前者是一个强国走向世界,另一个恐怕是一个大而弱的帝国在走向末路。明显无论从气质还是从必要元素而言,这里的万里长征都是从边塞远出万里的征战。诗题为出塞,全诗之中,也唯有这一句,是站在边城的诗人想象万里远征的将士,头一句是边关,后两句飞将在龙城的威慑力令胡马不南下,战场仍然是在边关。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句式和意思上都本自初唐崔浞《大漠行》中的“但使将军能百战,不须天子筑长城”,不过在使用的语汇上有所改变。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只要有卫青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这两句承袭了之前的雄壮,其实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如果龙城没有飞将守卫,说不得胡马就要越过阴山南下中原。盛唐之时,怎么可能?其实没几年就可能了。十个读此诗之人,至少一半以上,没有读成“若使龙城失飞将,阴山胡马动地来”。但就字面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存在的。而且从诗人的语境观,这失飞将恐怕主要原因是朝廷用人不当。

让我们再回到通常这首诗给人的感受:“万里长征人未还”,不论是守边,是远征,或是别的战事,有战争,就不免牺牲,人去了,就带走了留下的人的思念,这思念的苦是无奈的。无论是否可以避免,但自秦汉以来的世世代代总是有未还的军人,某个家族的子弟,某个孩子的父亲,某人女子的良人;悲剧的根源是北方胡人,弓马强横,抢掠伤害。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即使是想象着万里之外的战场,秦汉以来的边塞仍然是最重要的,依托着龙城边塞的是神化了的民族象征。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写足了这边塞的强悍和久远,也足以统摄全篇。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表现的内容是厚重和复杂的。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而是从历史的角度找到坚实的立足点,衬托出当时好大喜功的不合理、不能持久。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既有对远征士卒的浓厚同情,对朝廷好大喜功和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家国的荣誉和战争的正义性,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11-06
1、衬托,“鬓微霜,又何妨!” 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用典,“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3、比喻,“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
4、卒章显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寓情于景,写出猎的景来抒情。、
、主旨:路程经过过程描写密州出去打猎的宏大壮观的排场的描写,表达笔者渴求重用、报效国家的感情。、
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次众多、气氛热闹的打猎排场。虽鬓已微霜却大志勃勃、威武豪迈、欲保家卫国、交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援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抒发了笔者要报效国家,体贴国家命运的爱国感情。
何日遣冯唐'一典故中,笔者把自己比作魏尚
要像孙郎(孙权,这是笔者自喻)那样子建功立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