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常识有哪些?

一.《地球》
1、 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1)微观: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
(2)宏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并列的"河外星系")——总星系("可视宇宙")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的普通性:从地球的外观、所处的位置、运动特征而言,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所以又是特殊的: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 ②有液态水;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④太阳的光照条件稳定。 ⑤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简而言之,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是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金锁链条件)。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氢核不断聚变为氦核能。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如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3)太阳辐射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如工业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1)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由里往外:
①光球:黑子(标志,变化周期11年))、
②色球:耀斑(标志,以称色球爆发,最激烈)
③日冕:太阳风(带电粒子流)。
(2)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电离层,电离层:地面以上80-500千米高度)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的现象,对地质勘探、行船造成一定影响。④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极光现象。
5、地球自转
(1)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如图)
(2)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快,南北纬60°减为赤道的一半。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线速度计算公式Vф=1670千米/小时×COSф(其中ф为纬度)。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15°/h)。【注意】: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角速度一样
(3)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
【注意】:同一颗恒星在天空中同一位置观测的时间,每天提前4分钟,15天提前1小时,一个月提前2小时;亦即每个季度天空同一位置的星座是不同的。
(4)意义:①昼夜更替 (周期24小时,一个太阳日)
②地方时(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经度差1°相当于时间4分钟.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例如:与河流侵蚀岸、堆积岸的关系,与河流建港的关系,与三角洲的发展关系。
【注意】:弯曲河道的河流凸岸是堆积岸,缓坡岸;凹岸是侵蚀岸,陡坡岸。右图中的D岸侵蚀最厉害;A岸比B岸侵蚀厉害。
④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北极不动,在北半球,北极星与地平面的夹角(仰度)=所在纬度。
⑤地球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形状(因赤道离心力较大,向两极递减)
6、晨昏线: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00
7、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晨昏线与经线交角=直射点纬度
8. 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9、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小于7.5舍大于7.5入);区时差=时区差(同区减,异区加)
10.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或国际标准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我国从西到东跨东五、东六、东七、东八和东九区。全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时区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即是东经120º经线的地方时。(不是北京的地方时)。 北京时间=世界时+8小时.
11、日期分割:0:00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或称“新一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或称“旧一天”。若0时经线为西经度,则新一天大于一半;若0时经线为东经度,则新一天小于一半;若0时经线与180°经线重合,则全球处于同一日期;若0时经线为0°,则新旧一天各占一半。
12、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即自西向东越过0时经线日期加一天。
13、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1)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2)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3)实例: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4、地球公转
(1)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2)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15、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1)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纬度与所求点的纬度差)
(3)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
(4)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5)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楼房间距越大。
(6)正午太阳高度(H)因纬度而不同:同一时刻,H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近,H就越大。
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H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H达最小值。
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H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地,H达最小值。
春秋分时:太阳直射在赤道,H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注意】:等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以直射点为中心,呈同心圆分布。昼半球的中心点是直射点
(7)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③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④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判断所在的地区,并进而判断该地区的其他地理特征。
⑤计算楼距。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
⑥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
⑦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情况下,由于向阳坡正午太阳高度大,得到的光热多,背阳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阳坡温度较高,阴坡温度较低,从而影响到自然带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高度。
⑧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纬度、气候、地势高低
16、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1)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如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3.21—9.23),北半球的昼长夜短,此时北半球夏半年。9.23---次年3.21为北半球冬半年。
(2)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如北半球:12月22日最短,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3月21日昼夜平分,6月22日昼最长。之后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渐短,12月22日昼最短。
(3)南北回归线之外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在同一天出现;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4)不同半球的纬度数相同的两地,昼长=夜长。
17、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1)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2)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18、昼长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4小时—夜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1)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2)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19、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出现昼夜现象
(1)地球自转—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2)地球倾斜着公转—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1)黄赤交角存在: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如图)---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2)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3)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4)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太阳直射点
(1)地球上每时每刻,只有一个地方得到太阳的直射;
(2)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一定是正午12点;
(3)太阳直射点出现在当地的天顶时,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 = 90°。
(4)太阳直射时物体的影子长度为零。
(5)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6)太阳直射点与晨昏圈的关系:直射光线始终与晨昏线(面)垂直。
(7)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数,与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最北界限度数之和互余。例如: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极点的太阳高度=90°-刚好出现极昼的纬度=½×刚好出现极昼的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½×(极昼区域内任纬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最小值)
(8)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太阳升落方向的关系:3.21~9.23: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 9.23~次年3.21: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
(9)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正午太阳在天空的方向关系:
①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终年在正南方向;物体影子指向北方。
②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终年在正北方向;物体影子指向南方。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点在某地南侧,正午太阳在其正南方向;太阳直射点在某地北侧,正午太阳在其正北方向。
22、四季的划分:
(1)我国传统划分:以“四立”分别做为相应各季的起点。
(2)欧美的划分:以“二分二至” 分别做为相应各季的起点。
(3)我国气候统计和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划分:3、4、5月—春季;6、7、8月—夏季;9、10、11月—秋季;
12、1、2月—冬季。
(4)按气候含义划分:候平均温(即连续5天的平均温): ≥22℃为夏季,≤10℃为冬季,
10℃→22℃为春季,22℃→10℃为秋季。
23、典型的季节现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11
大概有一下这些: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1.反映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
①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②地球运动:自转(方向、周期、速度)和公转(方向、轨道、周期、速度、黄赤交角)特征。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和原理:(训练空间思维、地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①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 ②太阳的外部结构;
③银河系中恒星的分布; ④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
⑤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 ⑥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变化;
⑦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空间移动;
⑧经度分布规律: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东减小的为西经;
⑨纬度分布规律:是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北减小的为南纬;
⑩经纬网格形状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网格越向高纬度变形越大;
⑾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从太阳直射纬线向南向北逐渐减小;
⑿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
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图像判读能力)
①太阳活动周期(11年); ②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太阳日、昼夜更替);
③地球公转周期(到达两分两至、近远日点的时间,公转速度随时间变化);
④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周年变化; ⑤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
⑥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 ⑦晨昏线的变化;
⑧北半球各地——太阳出没方向随季节的变化。
4.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演绎推理能力)
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②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③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⑤昼夜交替的影响;
⑥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旋和反气旋,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洋流、河流两岸的侵蚀现象等)。
5.其它——太阳直射点与地球的关系:
①一个时刻:太阳直射地球表面一个点;
②一个太阳日:太阳大约直射地球上的某条纬线圈;
③一个回归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绕行约365圈。

第二单元 大气
一、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强化综合思维能力——注意示意图)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三圈环流、气旋和反气旋、季风环流
二、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原理(强化综合思维、演绎推理能力)
(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高度、大气的状况、地势)。
(2)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热力环流的形成。
(4)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5)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
(6)影响天气的因素(锋面和气旋)。
(7)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或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
三、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训练空间思维、地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地理分布规律可以分为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宇宙空间三类:
1.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数量多,地位重要):
(1)冬夏季气温水平分布规律(世界,中国,等温线图)。
(2)气压带、风带(三圈环流)的分布。
(3)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等压线图)。
(4)年平均降水量分布(世界、中国)。
(5)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
(6)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掌握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分界线,注意与其它地理界线的区别)。
2.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因数量相对较少,往往被忽略):
(1)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名称、位置、成分、温度变化、空气运动、天气)。
(2)气压垂直分布(等压面图)。
四.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强化综合思维能力,图像判读能力)
时间变化规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的。
1.周期性变化规律(以日、月、年为周期):
(1)太阳辐射日变化、年变化。 (2)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初中)。
(3)各气候类型降水季节变化。 (4)气压年变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5)季风、海陆风、山谷风。
2.长期性变化和过程性变化:
(1)气候中长期变化(气温、降水)。 (2)锋面天气过程。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一、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
(1)水循环:三种类型(海陆间大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循环),各种水体之间的互相转化,河水的补给类型。
(2)地壳物质循环:地壳运动(板块运动)、火山、地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形式,三大类岩石通过内、外力地质作用相互转化。
(3)生物循环:示意图。

二、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原理:
(1)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2)板块构造学说。
(3)影响洋流的因素。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6)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7)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因素(降水、气温、流域面积)。
(8)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大气、岩石、水等圈层的以及生态平衡)。
(9)影响植物分布的条件。
三、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
1.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
(1)地震、火山的分布。 (2)重要地形区分布(世界、中国)。
(3)六大板块分布(各板块上分布着哪些大陆、海洋)。
(4)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等外力作用的人分布。
(5)海水温度分布规律(难点是在等温线图上分辨别南北半球、海陆或季节)。
(6)海水盐度分布规律(纬度、经度两个方向)。
(7)洋流分布。 (8)渔场分布。
(9)主要河流的分布(世界、中国)。 (10)中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水资源分布。
(11)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2.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
(1)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 (2)海水温度垂直变化。
(3)山地自然带及植被的垂直变化。
四.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
(1)流水侵蚀、搬运时间变化(如泥石流、滑坡)。 (2)风力侵蚀、搬运时间变化(如沙尘暴)。
(3)河流径流年变化(随降水、气温变化)。 (4)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5)生物生长周期。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一、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原理:
(1)渔场形成的条件(三方面)。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3)水能资源形成的条件。 (4)气候资源对农业、建设、交通的影响。
二、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
(1)太阳辐射能分布(中国)。 (2)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
(3)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 (4)港口分布的特点。
(5)海洋污染物分布特点。 (6)陆地自然资源分布的共同特点和规律。
(7)台风、干旱。 (8)地震、火山、泥石流和滑坡。
三.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
(1)厄尔尼诺(2—7年)。 (2)台风、干旱。
(3)火山、地震(活跃期、平静期交替)。 (4)太阳辐射能分布(中国)。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
(1)农业的投入和产出关系。(2)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3)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4)工业的投入和产出关系。 (5)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6)工业发展与区位关系。
(7)污染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8)工业联系与工业地域的形成。(9)工业的集聚和分散的原因。(10)传统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 (11)新兴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
(1)地域性:如,农业地域类型分布;中国农业地域差异(东部与西部,北方与南方);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中国的商品粮和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2)世界主要工业区及其工业中心。
(3)中国主要经济地带、工业基地及工业中心。(4)中国对外开放地区、经济特区。
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
(1)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小麦为例)。
(2)工业的发展历史(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4.其它:(1)工业生产的特点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1)城市的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2)沿海开放城市。 (3)世界城市群、带。
(4)中国特大城市。 (5)城市的出现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6)城市化过程和进程特点。
(7)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和新城市发展模式。
第七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1)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因素。(2)影响交通运输点的因素(港口、汽车站、航空港)。(3)影响商业网点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的因素。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
(1)国道、地方性公路布局原则。(2)城市交通网布局的原则。(3)商业街布局的原则。
3.其它:(1)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
(3)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4)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5)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规律。
(6)循环经济模式(工厂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高中地理选修一
一、人口与环境:1.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2)影响人口生育率的因素。(3)影响人口死亡率的因素。(4)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生态)。(5)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6)人口素质对环境的影响。(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8)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1)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特点。(2)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分布规律。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变化规律。
二、城市的地域结构:(1)城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分布及其区位特点。(2)城市的地域结构特点。(3)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主要因素。(4)城市的布局形式。城市功能区合理布置的原则。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6-14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1.反映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
①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②地球运动:自转(方向、周期、速度)和公转(方向、轨道、周期、速度、黄赤交角)特征。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和原理:(训练空间思维、地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①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 ②太阳的外部结构;
③银河系中恒星的分布; ④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
⑤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 ⑥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变化;
⑦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空间移动;
⑧经度分布规律: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东减小的为西经;
⑨纬度分布规律:是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北减小的为南纬;
⑩经纬网格形状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网格越向高纬度变形越大;
⑾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从太阳直射纬线向南向北逐渐减小;
⑿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
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图像判读能力)
①太阳活动周期(11年); ②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太阳日、昼夜更替);
③地球公转周期(到达两分两至、近远日点的时间,公转速度随时间变化);
④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周年变化; ⑤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
⑥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 ⑦晨昏线的变化;
⑧北半球各地——太阳出没方向随季节的变化。
4.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演绎推理能力)
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②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③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⑤昼夜交替的影响;
⑥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旋和反气旋,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洋流、河流两岸的侵蚀现象等)。
5.其它——太阳直射点与地球的关系:
①一个时刻:太阳直射地球表面一个点;
②一个太阳日:太阳大约直射地球上的某条纬线圈;
③一个回归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绕行约365圈。

第二单元 大气
一、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强化综合思维能力——注意示意图)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三圈环流、气旋和反气旋、季风环流
二、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原理(强化综合思维、演绎推理能力)
(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高度、大气的状况、地势)。
(2)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热力环流的形成。
(4)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5)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
(6)影响天气的因素(锋面和气旋)。
(7)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或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
三、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训练空间思维、地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地理分布规律可以分为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宇宙空间三类:
1.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数量多,地位重要):
(1)冬夏季气温水平分布规律(世界,中国,等温线图)。
(2)气压带、风带(三圈环流)的分布。
(3)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等压线图)。
(4)年平均降水量分布(世界、中国)。
(5)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
(6)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掌握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分界线,注意与其它地理界线的区别)。
2.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因数量相对较少,往往被忽略):
(1)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名称、位置、成分、温度变化、空气运动、天气)。
(2)气压垂直分布(等压面图)。
四.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强化综合思维能力,图像判读能力)
时间变化规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的。
1.周期性变化规律(以日、月、年为周期):
(1)太阳辐射日变化、年变化。 (2)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初中)。
(3)各气候类型降水季节变化。 (4)气压年变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5)季风、海陆风、山谷风。
2.长期性变化和过程性变化:
(1)气候中长期变化(气温、降水)。 (2)锋面天气过程。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一、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
(1)水循环:三种类型(海陆间大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循环),各种水体之间的互相转化,河水的补给类型。
(2)地壳物质循环:地壳运动(板块运动)、火山、地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形式,三大类岩石通过内、外力地质作用相互转化。
(3)生物循环:示意图。

二、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原理:
(1)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2)板块构造学说。
(3)影响洋流的因素。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6)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7)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因素(降水、气温、流域面积)。
(8)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大气、岩石、水等圈层的以及生态平衡)。
(9)影响植物分布的条件。
三、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
1.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
(1)地震、火山的分布。 (2)重要地形区分布(世界、中国)。
(3)六大板块分布(各板块上分布着哪些大陆、海洋)。
(4)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等外力作用的人分布。
(5)海水温度分布规律(难点是在等温线图上分辨别南北半球、海陆或季节)。
(6)海水盐度分布规律(纬度、经度两个方向)。
(7)洋流分布。 (8)渔场分布。
(9)主要河流的分布(世界、中国)。 (10)中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水资源分布。
(11)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2.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
(1)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 (2)海水温度垂直变化。
(3)山地自然带及植被的垂直变化。
四.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
(1)流水侵蚀、搬运时间变化(如泥石流、滑坡)。 (2)风力侵蚀、搬运时间变化(如沙尘暴)。
(3)河流径流年变化(随降水、气温变化)。 (4)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5)生物生长周期。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一、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原理:
(1)渔场形成的条件(三方面)。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3)水能资源形成的条件。 (4)气候资源对农业、建设、交通的影响。
二、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
(1)太阳辐射能分布(中国)。 (2)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
(3)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 (4)港口分布的特点。
(5)海洋污染物分布特点。 (6)陆地自然资源分布的共同特点和规律。
(7)台风、干旱。 (8)地震、火山、泥石流和滑坡。
三.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
(1)厄尔尼诺(2—7年)。 (2)台风、干旱。
(3)火山、地震(活跃期、平静期交替)。 (4)太阳辐射能分布(中国)。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
(1)农业的投入和产出关系。(2)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3)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4)工业的投入和产出关系。 (5)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6)工业发展与区位关系。
(7)污染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8)工业联系与工业地域的形成。(9)工业的集聚和分散的原因。(10)传统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 (11)新兴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
(1)地域性:如,农业地域类型分布;中国农业地域差异(东部与西部,北方与南方);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中国的商品粮和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2)世界主要工业区及其工业中心。
(3)中国主要经济地带、工业基地及工业中心。(4)中国对外开放地区、经济特区。
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
(1)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小麦为例)。
(2)工业的发展历史(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4.其它:(1)工业生产的特点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1)城市的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2)沿海开放城市。 (3)世界城市群、带。
(4)中国特大城市。 (5)城市的出现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6)城市化过程和进程特点。
(7)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和新城市发展模式。
第七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1)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因素。(2)影响交通运输点的因素(港口、汽车站、航空港)。(3)影响商业网点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的因素。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
(1)国道、地方性公路布局原则。(2)城市交通网布局的原则。(3)商业街布局的原则。
3.其它:(1)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
(3)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4)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5)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规律。
(6)循环经济模式(工厂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高中地理选修一
一、人口与环境:1.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2)影响人口生育率的因素。(3)影响人口死亡率的因素。(4)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生态)。(5)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6)人口素质对环境的影响。(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8)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1)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特点。(2)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分布规律。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变化规律。
二、城市的地域结构:(1)城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分布及其区位特点。
第3个回答  2012-06-11
那就太多了= =
主要有气候,区域,寒流方面的吧
第4个回答  2012-06-24
世界地理 中国 地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