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通过刷题提升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

如题所述

  一、观点鲜明
  1、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的简单概括(或论题)
  2、开头第一段可能就提出中心论点
  3、结尾回扣中心论点

  二、结构清晰
  1、分论点置于段首或独立成段
  2、分论点之间要注意过渡衔接
  (1)阅读文本的选择:题材侧重艺术、科学、文化、现实等等
  (2)阅读文本的篇幅:都是超过1000字的文本。
  (3)选择题的设置: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部分选择题需要适度的迁移。

  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解题指导
  一、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
  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二、阅读备考中的突出问题(“五缺”)
  1、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
  2、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
  3、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
  4、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
  5、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出现

  三、选择题解答一般方法
  第一、比照原文 弄清概念 把握句意 辨析筛选。
  设题情形有三种:
  形同意同 (信息吻合 直接判断)
  形异意同 (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
  形似意异 (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

  第二、懂得审辨标志性词语。
  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以下的关键词在读文本时要圈划出来: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2)转折(但、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
  (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等等)
  (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抓住关键词要注意:

  1、尽量落实到词,集中注意焦点;
  2、可以用符号将有用信息作好标记;
  3、若有题目根据题目把握全文的中心,若没有题目找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尽快弄清文章的论题及观点;
  4、注意把握全文的顺序,边读边理清思路,读完全文要整理出全文的中心主旨。

  四、简答题解答一般方法
  1、把握文章基本思路,切分语段层次;准确把握、分析概括文章的观点;快速搜寻答题区间;组织表达语言,做到规范作答。

  (1)养成切层分层意识,能够把握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2)具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

  (3)答案利用顺序词或数字号列清思路要点 。

  2、把握观点类题目解答方法
  议论文的观点表述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文题即观点。一般议论文的文题只是个“话题”,它的观点围绕着这一话题来展开,但有的话题往往就是作者的观点。
  (2)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因为议论文必须要达到“观点明确”这一最起码要求,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议论文都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阅读这种文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文章开头一内容。

  (3)有的议论文观点的提出必须要通过几个分论点来表述,所以观点往往会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带有一定的总结性和归纳性。
  (4)有的议论文因为话题范围较大,内容多,形式散,它的观点提出分散在文章的几个部位,而非集中在某一处。这种的观点概括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07
目标:掌握做“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题的要求和方法。
(一)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论述类文本
做任何阅读题都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不少考生眼中只盯着题目和题目所在的区域,“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如果能从整体上把握住文本,就可以大大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事半功倍。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如能这样做,效果更明显。
1.先看标题,预测内容。文章标题有的是论点,有的是话题,阅读文章之前,可以先根据题目预测一下文章内容,阅读文章过程中,不论预测是得到印证还是被推翻,都有助于对文意的整体把握。
2.快速阅读,把握大意。第一遍阅读的目的是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为下一步做题时的比较、筛选信息打好基础,如了解中心论点、主要论据等。阅读时应该用稍快的速度,重点放在文章的首尾或段首段尾表达观点的语句上,而对那些举例性质的文字可以一扫而过。
3.模糊概括,提炼段意。第一遍阅读时,要把思维的焦点集中在对段意的概括上,这种概括不必十分准确。概括时要充分注意寻找文段的关键句,以及对段落之间关系的分析。这种分析概括不是阅读之后才进行的,而应该是和阅读同步进行的。
——文章的基本内容、作者的主要观点、论述的结构、论证的方法等。
(二)如何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知识梳理
在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主要指:①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②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③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④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
对于文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首先,要吃透内涵,选取文中最能反映该概念特征的词语、句子,仔细揣摩,把握住其实质。如《人生的四种境界》中关于“求知境界”的阐释,“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这句话是对“求知境界”本质特征的揭示。提取关键词语就是“自我有了进一步认知的要求”。把握住这一特征后,做第8题就很容易了。
其次,理解外延。“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指具有某种特有属性的所有事物。一般情况下,概念在材料中是一定会用一定的篇幅进行说明的,我们要找全找准与概念有关的信息,所找的概念最先出现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反复出现都要弄清楚,哪些文字属于有效区域,以及区域内有哪些关键性的词语等,在理解概念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其外延。命题者在概念题上设干扰项的主要方式是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所以,当理解了概念的外延后,这样的干扰方式不难看穿。
再次,注意区分易混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概念题不仅考查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还要考查不同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这一点是山东卷的特点。2010年山东卷第7题就考了两个易混概念“求知境界”“道德境界”的区别与联系。对此,可以在理解了各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相互比较,求同辨异就可以了。
做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题的基本方法
方法一:“投石探波”定区间
方法二:文题比对细排除
方法三:识破干扰保准确
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会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陷阱干扰你、迷惑你,做题者要明察秋毫,善于识破。这些常见的陷阱有:
①背离原文,歪曲观点。
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如上题B项。
②置肯定为否定,置否定为肯定。
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
例: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文化转型”的一项是
B.特定群体或个体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
D.通过交往或迁移而生活于另一种文化之中的文化个体所经历的文化模式转变。
对应原文: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
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某一方或双方人的衣食住行、语言符号、审美情趣的一些具体改变。即使这样,也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
题文比较:与B项比较,原文说: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与D项比较,原文说:通过人的交往或交流发生接触和碰撞,也会引起一些具体改变,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转型。然而,B、D两项却将上述两种情况说成属于“文化转型”,置否定为肯定,完全违背了原文的观点。
③过于武断,以偏赅全。
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夸大其词;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主观武断;或用部分代整体,以偏赅全。
例:下列对“艺术默契”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默契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对京剧艺术所持有的一种理解和认识。
对应原文: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
题文比较:原文信息已经明确,“艺术默契”是针对“任何艺术”而言的,京剧仅是举例,而选项却把“艺术默契”定位到京剧艺术上,显然犯了以偏赅全的错误。
④节外生枝,无中生有。
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地毫无根据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如方法一题中D项。
在论述类文本中,“重要句子”往往跟作者的论点有关系,一般指的是: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与文中正面观点对立的观点句;支撑观点句的关键句;此外,还包括一些虽然与论点没有直接关系但结构比较复杂且含意丰富的句子,以及修辞句。
对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一般采取以下解题步骤:
第一步,整体阅读全文,把握全文要点,领会全文主旨,注意重要语句的表层意义。阅读时如有个别语句读不懂,可先跳过去,再回读。
第二步,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逐层)概括段意(层意),进一步理解全文。
第三步,认真阅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弄清题目的限制与提示,确定要求理解的句子所在的有效的阅读区间,将题干、材料、选项三者对照(要做到不跳读、不漏读,以便能准确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将选项与原文中的句子作比较,排除干扰。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分析选项时,可以运用“双合”法。所谓双合,就是符合文意,符合题意。符合文意指在做题时将每一个选项逐一进行比照,比照该选项与原文意思是否相同,哪些字句变了,意思变了没有,不要只是看文字是否相同。符合题意是在比照符合文意的前提下看看该选项是否符合题干的意思,要将题干的意思中的几个要点和选项进行分析,完全符合题干要点的才是正确答案。如有的题中要求“最恰当”,因此,在判定选项时要结合文中相关段落确定其“最”恰当项。
(2)排除干扰项。
命题者常常采用以下方法来制造干扰项:①偷换概念。在备选项中用其他概念置换原文的概念。②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在错误的备选项中以部分代整体,或把整体说成部分,改变概念的外延。③混淆概念。把不同的概念等同或混淆起来。④改变判断的性质。故意把可能写成必然,把未然写成已然,把有写成无,把无写成有,以此来考查考生正确筛选信息的能力。⑤无中生有。备选项中设置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用来混淆视听。⑥乱加因果。有意混淆前因后果之间的关系,使前因推不出后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