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怎样死的?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27

伟大诗人李白的死因一直是未解之谜,但大部分的说辞都指向李白是因为醉酒而死的。

第2个回答  2012-06-10
李白是怎么死的?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 年),李白贫病交困,到安徽南部的当涂,投靠
在那儿当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这颗诗坛上的一代巨星
陨落了,享年仅六十有二。关于李白之死,后人有多种说法,但归结起来不
外乎两种。其一认为是死于“腐胁疾”,即病卒说;其一认为是死于“揽月
落水”,即溺水说。
说李白是病卒的,最早见于李阳冰为李白诗结集写的《草堂集序》,以
后的碑碣著述多持此说。范传正写的《墓铭》,说“至今尚疑其醉在千日,
宁审乎寿终百年”。李白嗜酒成性,特别到了晚年,“狂饮”更是他生活中
的一大特征,所以醉而致疾致命的可能极大。晚唐诗人皮日休作《李翰林诗》
(《七爱诗》之一)
也说“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这就明确无误他说李白因醉得疾,
他的灵魂是带着醉意升天的。郭沫若以他谙于医道的口吻说,李白61 岁曾游
金陵,往来于宣城、历阳二郡间。李光弼东镇临淮,李白曾决计从军,行至
金陵发病,半途而返。此为“腐胁疾”之初期,估计当为脓胸症,又说,他
62 岁在当涂养病。脓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成为“腐胁疾”。十一月卒
于当涂。
说李白是溺死的,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所述:“李白着宫锦袍,游
采石江中,做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宋代洪迈《容斋
五笔》也有类似的记载,不过在前面冠以“世俗言”三字。所谓“世俗言”
者,就是说它是民间的一种出于美好的想象而产生的传说。但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富有浪漫气息的民间传说的出现,并不是在王定保或洪迈的记述之时;
而是在李白去世不久的时候就已广为流传了。到了元代,王伯成编《李太白
流夜郎》杂剧,其中有白入水中,为龙王所迎去之说。虽然艺术不等于现实,
但对李白的死因,更釉上了一层夺目的神奇色彩。
那么作为正史的《旧唐书》和《新唐书》是怎么说的呢?它们在提到李

白之死时,都只是简单地一笔带过,并没有明确肯定他的死因。既没有说是
“腐胁疾”致死,也没有说“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旧唐书》上说他是
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的,这也许正可以用来证明“醉死此江边”(唐代项斯
《经李白墓》句)的传说是有几分可靠的。所以清代王琦对此有段评论:“岂
古不吊溺,故史氏为白讳耶?抑小说多妄而诗人好奇,姑假以发新意耶?”
这就是说“病”和“溺”两者或许都有可能。
李白一生,流离坎坷,经历奇瑰。爱酒、爱月、爱狂、爱做视权贵。他
才气横溢,却命运多舛!到了晚年穷极悲苦又不甘寂寞,时时喟叹自己愤懑
的一生。虽胸怀大鹏之志,而命运之神为其安排的却是“中天摧兮力不济”
的不堪,“白发三千丈”之忧烦;没奈何,竟日呼酒买醉,可惜“举杯消愁
愁更愁”。心,越来越恼;酒,越喝越多。大量的酒精已经侵蚀、损害着他
的肌体,而他还兀自举杯浇愁,直至病入膏盲而不可救药。从而推论其死因。
他族叔李阳冰的话应该是可信的。李白在去世前曾赋《临终歌》一曲,浩叹
一生壮志未酬的悲枪。如是悲歌一曲,岂临终遗言乎?
所以,刘大杰以文学史家无可置疑的笔触写道:“(李白)六十二岁,
以腐胁疾死于当涂..说他入水捉月而死,那是不可信的。”所谓李白之死
的“谜”,似乎并不存在。
然而,有人认为稗官野史之言,也并不是纯属毫无价值的无稽之谈。李
白一生浪迹江湖,热爱自然。他的诗,有许多是写月的。诗人把美丽的月亮
看成是高尚皎洁的象征。他的诗,又有许多是写酒的。诗人把美酒看成是自
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举杯望明月,俯首看现实:创痛巨深,
贫病交加,一切美好向往都一一幻灭了。一个傲岸不羁,竟欲驰骋于天地之
外的人,竟落到如此潦倒的田地,那是不堪忍受的。严酷的现实,逼得他几
乎要发狂了。诗人在《笑歌行》和《悲歌行》里,十分清楚地描绘出了自己
哭哭笑笑的狂态。一个处于半疯狂状态的人,“醉而落水”反倒更能博得人
们的同情。
安旗对李白的死,有一段极为精彩的摹拟式的描绘:“夜,已深了;人,
已醉了;歌,已终了;泪,已尽了;李白的生命也到了最后一刻了。此时,
夜月中天,水波不兴,月亮映在江中,好像一轮白玉盘,一阵微风过处,又
散作万点银光。多么美丽!多么光明!多么诱人!‘我追求了一生光明,原
来在这里!’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伸出了他的双手,向着一片银色的光辉
扑去..只听得船夫一声惊呼,诗人已没入万顷波涛。船夫恍惚看见,刚才
还邀他喝过三杯的李先生,跨在一条鲸鱼背上随逐流去了,去远了,永远地
去了。”显然,作为当代学者、富有诗人气质的安旗,他是宁肯相信这位“天
上谪仙人”是跨鲸背而仙游羽化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6-10
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应该比较可信。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不能偏信。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纵观李白的三种死法,笔者比较相信《旧唐书》之说。理由有三:其一是因为它是后人修的正史,如果说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且“出师未捷身先死”,它不可能不记载的。其二是因为李白一生嗜酒如命,放言“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年老力衰,因饮酒过度而亡,让人可以理解并接受。其三之所以死于安徽的宣城,而不是当涂,是因为李白一生对宣城情有独钟,他的诗中多次提及。而他对宣城的偏爱,只是因为他仰慕有加的谢眺曾在此为官。
第4个回答  2012-06-10
李白李白(701-762)
「子之文章,杰力人上。地辟天开,云蒸雨降。播产万物,玮丽瑰奇。大巧自然,人力和施 ? 又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尤壮。大骋阙辞,至於如此。意气飘然,发扬俦伟」【宋曾巩《代人际李白文》】。

中国人几乎没人不知道李白的,因为李白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为大诗人,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诗坛第一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祖於隋末战乱逃至碎叶(今吉而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於此。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举家迁居四川绵州,曾任翰林供奉。因称「李翰林」。贺之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称「李谪仙」。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作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李白因遭谗毁,自请还山,离开长安。他只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曾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为获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句。永王军队为唐肃宗消灭后,李白也受牵连入狱,后来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岁时,李白还请求从军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却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愿,六十二岁时在他的族叔当涂县(安徽马鞍山)令的李阳冰家。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著特点是:想像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邱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而当大梦初醒来,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这种想落天外的特点,大大发展了庄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现手法,也融汇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诗(《古风》59首); 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应该比较可信。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不能偏信。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纵观李白的三种死法,笔者比较相信《旧唐书》之说。理由有三:其一是因为它是后人修的正史,如果说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且“出师未捷身先死”,它不可能不记载的。其二是因为李白一生嗜酒如命,放言“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年老力衰,因饮酒过度而亡,让人可以理解并接受。其三之所以死于安徽的宣城,而不是当涂,是因为李白一生对宣城情有独钟,他的诗中多次提及。而他对宣城的偏爱,只是因为他仰慕有加的谢眺曾在此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