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赋篇最早称为什么

如题所述

战国时期·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

《赋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东汉后班固作《两都赋》,张衡仿作《二京赋》,晋左思作《三都赋》。

原文:

爰有大物,非丝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军以强。粹而王,驳而伯,无一焉而亡。

臣愚不识,敢请之王。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与?简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甚雅似者与?匹夫隆之则为圣人,诸侯隆之则一四海者与?致明而约,甚顺而体,请归之礼。

翻译:

这里有个重要的东西,既不是丝也不是帛,但其文理斐然成章。既非太阳也非月亮,但给天下带来明亮。活人靠它享尽天年,死者靠它得以殡葬;内城外城靠它巩固,全军实力靠它加强。完全依它就能称王,错杂用它就能称霸,完全不用就会灭亡。

我很愚昧而不知其详,大胆请教大王。大王说:这东西是有文饰而非彩色的吗?是简单易懂而极有条理的吗?是被君子所敬重而被小人所轻视的吗?是本性没得到它薰陶就会像禽兽而本性得到它薰陶就很端正吗?是一般人尊崇它就能成为圣人而诸侯尊崇它就能使天下统一的吗?极其明白而又简约,非常顺理而又得体,请求把它归结为礼。

赋的起源

赋是一种朗诵文体,也要押韵。但句式不像诗,而像散文,没有固定格式,可说是押韵的散文。赋,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文学一种重要文体,最初就是荀子这一篇,所以这篇也是研究韵文的重要资料。

本篇有五篇赋,每首说一事物。前半句式较整齐,近似《诗经》,后半较散文化,较近似《楚辞》,内容是猜一事物,最后说出谜底。

五篇分别说礼、知、云、蚕、针。崇尚礼和知,是荀子的学说主张,而云、蚕、针是托物讽喻,仍是说出崇尚礼义的主张。最后是一首诗和一首歌,不是猜谜,而是说出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赋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