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战略范式的四种基本维度?

如题所述

范式原意指“模范”或“模型”。如今已被广泛用来描述一个时代普遍接受的一种广义的模型、框架、思维方式或是一种理解现实的体系。以此观照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或指导行动“根本方法”的战略概念,主要表现为4种基本维度。 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取向的“力量——意志”对抗维度 博弗尔认为,战略“是两个对立意志使用力量解决其争执时所用的辩证法艺术”,这一论述表达了战略范式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取向的“力量——意志”对抗维度。其中,力量是对抗的基础和手段,意志则是对抗的目标取向——“迫使对方服从自己的意志”,也就是孙子所说“致人而不致于人”——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决心。所谓对抗,实质是敌对双方基于利益目的的对立或冲突,对抗不一定表现为战争,还可能以冷战、对峙、威慑与反威慑,甚至政治谈判和妥协等非战争形式出现。 这一维度表明,任何战略都是敌对双方基于力量与意志的对抗性思维和行动,它未必以战争为导向,但在任何战略行动中都必须运用这种思维。也可以说,任何战略行动都是对抗性思维在实践层面的展开,即使在政治谈判和妥协中也应贯彻之,否则必将丧失战略主导权,陷入战略被动。 这一维度涉及的主要问题:一是与谁对抗,亦即现实与潜在战略对手的选择或判断。在和平时期这一问题尤显重要,也更难回答。一旦战略对手选择判断错误或根本就弄不清战略对手是谁,战略必将陷入严重的误区;二是为什么对抗与用什么对抗,亦即对抗的目标与力量基础及其辩证关系的整体筹划;三是在什么时间、地点对抗,亦即在时空维度上对对抗的预测;四是怎样对抗,亦即以什么形式对抗,简单地讲就是和平的还是战争的;五是对抗到什么程度,亦即对对抗强度的预期,实质是对抗的决心如何。 以目的与手段辩证关系为中心的“目的——手段”效用维度 目的和手段是战略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则构成了战略的基本逻辑。任何战略都是围绕特定的目标与手段,建立目标与手段之间的特定关系,任何战略理论都是对目的与手段之间关系的理性思考。所以,目标与手段的效用结构是战略思维的一个基本特征。被誉为“20世纪克劳塞维茨”的利德尔·哈特给“战略”拟定的简明定义是:“战略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工具以达到政治目的的艺术。”这一定义直接表达了战略范式的“目的——手段”效用性维度,因此几乎所有比他晚一辈的战略思想家都认为他的定义下得很好。 “目的——手段”效用维度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目的、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大致平衡。一方面,要按照手段的实际状况和发展空间来定义目的和目标,只有这样战略才切实可行;另一方面,目的和目标要统管手段,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应始终着眼于目的和目标的实现,既最大限度地满足之,又不能超越其要求极限,否则将陷入目的、目标虚无化而手段目的化的战略误区。二是目的、目标与手段的优化。就目的、目标而言,所谓优化就是要做到并保持合理、明确、集中、有限、有序;就手段而言,所谓优化就是做到并保持充足、匹配、高效、节约。 以全局统领局部为原则的“全局——局部”总体维度 几乎所有关于战略的学术研究,都把“总体性”概括为战略的一个基本特征。所谓“总体性”,实质就是全局与局部的整体联系性。正如毛泽东所说:“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可见,所谓战略的全局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概念,而是以战略最终目的和长远目标为中心的相关领域、阶段、手段(工具)、资源、行动等战略要素——它们也是局部的构成要素——共同构成的总体性关系范畴。我国台湾著名战略学者钮先钟先生将此概括为战略的“总体取向”,认为“战略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考程序,以最后目标和最高路线为起点,此即总体取向”。所谓“总体取向”,实际就是战略范式的另一基本维度——以全局统领局部为原则的“全局——局部”总体维度。 这一战略维度涉及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围绕战略最终目的和长远目标这个中心,筹划和经营各个局部。同时,各个局部的具体动作及局部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也必须时刻着眼全局的要求,一切以最终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实现为依据。而在实际的战略博弈中,这是很难做到的。 以检讨历史谋划未来为取向的“历史——未来”前瞻维度 在战略思维中,无论某一具体战略还是某一战略理论,都离不开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检讨与反思。当然,战略意义上的学习历史,目的不在于了解历史本身,而在于预测和谋划未来。这就是战略范式以检讨历史谋划未来为取向的“历史——未来”前瞻维度。 法国战略家博弗尔在《战略入门》中将这一维度阐述得十分透彻。他认为:“战略应该保证对未来某种政策所作的决定都是自觉的和经过充分思考的。这是任何战略研究都企求达到的目标……战略思想必须经常考虑变化中的事实,不仅考虑可以想见的将来,而且考虑多年后可能发生的变化。”此外,博弗尔还强调“战略的要义是预防而非治疗”。 由此看来,这一维度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以长远的历史眼界和足够深远、足够广阔的时空尺度去透视当今,去设想和思考面向未来的战略,正确区分紧迫的眼前挑战与真正战略性的长远挑战,避免一心关注前者而忽视或轻视后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