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四问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从这四个问题不难看出,陶先生让人们要关注身体的健康,知识的进步,工作的责任和德行的养成,这不仅反映了他的教育理念,也值得我们今天的教育者学习和借鉴。
为什么把健康排在第一位?因为健康是我们的一大财富,有了健康强壮的身体,我们才有资本去实现理想,去寻找幸福,不然的话,一切皆是空的。
第二问,学问,我们现在是学生,学习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不要因为学习而学习,这似乎是在完成一项任务;所以说,要想学得好,就要主动的学,要专心致志地学。有了学问,将来才能很好的造福于社会。
第三问,自己担任的工作有没有进步,为什么要问这个,因为工作能培养我们的责任心,认真负责地作好每一件老师交给我们的事情,这也是培养我们责任心的一种方法。对于我们将来步入社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问,也是最重要的一问,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我们到学校里来,不只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学做人,做人应该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
陶行之的每天四问,让学生受益终身。
由陶老先生的四问,我想到这也正是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需要的直白、实用的修身要求。所不同的是,我的每天四问要融入我所处时代的内容和要求。

我的第一问是“我的心理健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现代社会,科学发展迅速,吃饱穿暖已不再是问题。身体的健康已经越来越有保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关注也越来越大,施加于教师身上的无形和有形的压力就越来越大。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越来越多地出现了问题。许多的调查数据都表明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我作为一个小学女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的要求,面对学校领导以及上级的升学指标压力,家长的高期望,面对学生个性化的增强,再加上面临竞争、下岗、学历教育、计算机考级、住房、工资收入、子女教育等,有时也难免会出现烦躁、焦虑的情绪。

因此,“我的心理健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是我每日第一个要问的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的反省来使自己成为一个遇事乐观,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的人。只有拥有一个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处理每一个问题,才能引导学生也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第二问,我也要每天问 “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现在信息时代的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教材与教学内容的高速变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推陈出新、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现代教育技术频频涌现。不抓紧时间充实自己是不行了。

我检验自己学问的进步根据三个方面:文化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第一个,文化素养: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以前人们用来形容教师的文化素养常用的一句话。当然,现在的教师都认识到只拥有“一桶水”是远远无法满足现代教学和现代学生的需要了。在今天大力倡导“互动、生成”的课堂中,面对的是思想活跃,敢于质疑的学生,如果文化素养不高,极易出现无言以对的窘境。因此,有人又比喻成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活水”,即需要源源不断地补充新知识,新观念。对所教学科达到精通和专门化的程度。对全部内容有深入透彻的掌握并达到精细钻研。这就需要通过不断地阅读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张大千先生也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地、有选择地读书”。那么,在读了陶行知先生的“每日四问”后,我也学得只有沉心静气,摒弃繁华喧嚣地阅读才能把“一”“集”“钻”“剖”“韧”五个字做好,才能在讲课时能做到“居高临下” “高屋见瓴”。

第二个:教学水平

新课改下的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教,学生学,这样一板一眼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是要老师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的同时,要刻苦钻研教材教法,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以在掌握好所教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具有教学专业的素养,如教育理论,理解教育的本质,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掌握教育艺术。

也要具有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特殊要求: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管理能力,感染力,观察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分析力,驾驭教材的能力。

第三个:科研能力

教学改革已提出了很多年。其中教师、学生和课程体系是教学改革的三个要素,有很多专家认为其中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能否培养出一支有高业务水平、奉献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师队伍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突破口是科研,只有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才能使改革走好走远,也才会使我的教师之路走稳走远。

是否具有科研能力是教书匠和教育家的本质区别。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而不具备科研能力的教师就如只知走路不知抬头看路的盲目行路人。所以,每天自问自己在教育科研上是否有进步的我,是避免若干年的辛勤工作后成为一个落伍的教书匠的最好方法。

第三问:“我的交往能力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作为教师并不是具备好动心理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功底,灵活的教学手段和优秀的科研能力就能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无往不利。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具有交往性质,是有互动的职业。在工作期间,你必须和学生交往,和同事交往,和领导交往,和家长交往……

如果你作为一个教师不懂得和学生交往,不能得到学生信任,那么学生就不会“亲其师,信其道”,那么作为教师即便空有一身武功但却不会成功;作为教师你不懂得和同事交往,那么虽然你很会教书,但你不会开心;如果你不会和领导交往,你的努力得不到肯定,你好的想法、做法不被采纳,得不到支持,教学的路途上就会充满荆棘……

因此,交往能力对一个好的教师来说也非常重要,很多人郁郁不得志,多半不谙此道。人是交往的动物,教师更离不开交往,每天总结得失,不断改进自我的交往能力,有助于我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诚然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陶老先生把道德分成了 “公德”和“私德”两方面。人要有公德心,一个集体,如果人人以公德为前提,注意着每一个行动,那么我们生活的集体才会日益稳固,日益兴盛起来。相应的“大河有水,小河满”。千万不要做妨碍公德的事,只看见眼前的利益,这只会导致“大河无水,小河干”的可悲局面。所以我们在第一个行动上,都要问一问是否妨碍了公德?

私德最能看出一个人道德的好坏。大多数人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分清好坏,往往会在小事情上由于私心重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建筑起自我的“人格长城”来,我仍然要每日问自己今天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

这个每日四问让我能每天审视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让我的每一天不再浑浑噩噩,每天都有一点进步,实现自我的价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4
一问:什么叫科学

  科学是分科研究的学问。将客观世界划分,成为若干部分,分别研究。例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等等。各科内部,仍然细分,再细分。例如,将物质细分为分子、原子、电子、光子、弦等等。

  这种划分,与中国的方法,截然不同。中国方法,是研究整体为主,例如,中医,研究人的全身,治疗人的全体,而不是仅仅治疗,某一部分器官。即是说,治疗某一器官,是在治疗全身的前提下,才将这个器官治疗好的。西医则相反,有内科、外科、耳鼻喉科、骨科、眼科等,仅仅是治疗某一部分,不管全身。

  二问:何时产生成熟

  科学产生于古希腊时期,泰勒斯在天文方面,确定365天为一年,成功预测一次日蚀,并确认小熊座。数学方面,引入命题证明思想,使数学构成严密体系,利用日影测量金字塔高度。还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生三辈,为古希腊三贤。是他们酝酿出科学的萌芽。

  科学趋于成熟,则一直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发展,牛顿定律,瓦特发明蒸汽机等。时间是16世纪前后。

  三问:两大支柱是什么

  科学的两大支柱,一是实验,要有可重复性。二是推理,即逻辑推理。

  关于实验,不同科学家,做同一实验,应该得出同一结果,可以不断重复。关于逻辑推理,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深入事物的本质。

  没有这两大支柱,科学就不能成立。

  四问:科学有什么缺陷

  科学有两大缺陷,一是科学只研究客观、物质,不研究主观、精神。其实物质、精神二者密不可分,在一定意义上,有时精神才是主体。这样,就使科学具有片面性。

  二是科学的一大支柱是逻辑推理,而推理是由人进行的,因为人的认识有局限性,所以科学也有局限性。即是说,科学并不是万能的。
第2个回答  2020-10-24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著名的哲学三问: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科学诞生之后,科学家们从哲学家手中接过了这三个问题,又追加了疑问,我们在宇宙中是孤独的吗?这就是著名的科学四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