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死刑都是要秋后问斩?

如题所述

秋后问斩,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中的一条重要措施。从汉朝开始,除谋反等重罪须立即执行死刑之外,其余死刑均要在秋后进行,这也成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中的独特之处。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秋后问斩顺应天道

中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尊重天道,尊重自然规律。尤其是帝王,身为天子,更要顺应天时天道去办事,才能得到上天的庇佑。

如《春秋繁露》中讲:

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养,秋清以杀,冬寒以藏,故曰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可见,在中国古人的观念里,天道与王道要吻合,才是符合规律的善政,帝王要追随天道为政,才是王政。所以,春天万物滋长,不宜动刀动枪,更不应随意剥夺他人的生命。而秋天则万物肃杀,草木凋零,正好顺应天时,在秋后对犯人执行死刑。

第二,秋后问斩更有利于震慑百姓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大多数人都是种地的农民。农民平时忙于农活,春种秋收,哪儿有空关注犯人行刑。到了秋天终于收获,农民开始进入农闲时光。选择这时处决要犯,正好大家没啥事,就都去观斩,国家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震慑百姓,看的人越多,越容易形成轰动效应,相应地,震慑性也就越大。

第三,秋后问斩体现慎刑原则

慎刑就是用刑审慎,尤其是对于死刑,稍有不慎就会错杀好人。中国古代自汉朝开始形成慎刑的司法原则,所以汉朝时就将秋后问斩作为司法实践的重要措施。到了隋唐以后,全国所有的死刑都要上报中央复核,并由皇帝亲自勾决。明清两朝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死刑的分类处置,即把各地死刑案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祖四类。三法司会根据相应情形予以相应的特赦,免除死刑,在保证法律公正的前提下更强调人情。

总的来看,实行秋后问斩,可以给最后的复核和勾决留出了充足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7
因为秋天这个时候是一年中快要结束的时候,这时适合处理这些事。
第2个回答  2020-12-27
古人认为,春夏两季万木葱茏,正是植物和动物生长的季节,是一切生发的季节,这个时候是不能起杀心的。而秋冬季节一片萧瑟的景象,为了顺应这个肃杀之气,古人就选择这个时候对犯人执行死刑。这个问题可以从《黄帝内经》中的东南西北方位图看出,春天是生发的,而秋天却是收敛的,春天不能有杀机,而秋天就可以有杀机。
第3个回答  2020-12-27
因为秋后时间,环境干燥,并且草木凋零,正气做足,其次,皇帝可以震慑百姓,起到统治的左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