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动作的外部环境构成是什么?

如题所述

舞蹈动作的外部环境构成,就是舞蹈动作的语言环境构成。

是指舞蹈动作要想组织成为表达的词语,还要依靠动作和动作之外的相联系的结构,以及艺术系统来营造大的语言环境。

舞蹈动作有两种表示样子可以走到两个极端的方向。一种是舞蹈的纯形式;一种是带有内容的形式。有一种观念认为舞蹈本身就是形式,形式本身就是自己的内容。另外一种观念认为,舞蹈除了形式以外还有内容的包含。比如"舞蹈表达情感"的观点持有者认为,没有内涵的舞蹈形式并无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不承认舞蹈形式脱离内容而单独存在。前者强调为艺术而艺术,后者强调艺术应有一定的社会职责包含。

"纯舞蹈"的存在已经被许多艺术家经过大量的实践证实,而且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亦为舞蹈界拓宽了艺术视域。强调形式要与内容相适应是一个舞蹈编导的"传统"内涵,持这种观念,我们可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理论上讲,有关编舞的方法和理论我们都应当了解和学习。

我们把"纯动作"的和"有目的"的编舞理念都吸入胸怀,以便使我们能应对繁复而广阔的创作实践。有兴趣开掘舞蹈形式领域的编导,可以进入这个领域开拓舞蹈纯形式研究;有较强责任感的编导,则依自我的兴趣寻找到社会职责的内容包含,在具体编舞中具体对待,进入什么样的环境,舞蹈出什么样的语态。

单纯动作本身不具备舞蹈作品所需要的语言性,可能从"力效"方面的色彩等方面考虑,要真正使动作成为舞蹈作品所使用的传达意义的语言的话,就要注意小的动作内核与大的语言环境的多重关照。如果一个编导者在形式创造能力加强了以后,接着还要有更明晰的主题立意的传达,和相关情节表述等内容的传达,就要加强认识舞蹈微小的动作组织与作品语言的宏观关照。动作变成词汇的语言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值得关注的是要成为舞蹈作品的语言,需要用结构的力量为动作构成大的语言环境,而每一个作品的大的语言环境是独特的。

将作品纳入大的艺术系统来关照,任何一个舞蹈作品都需要外部语言环境,有的是传统营造好的语言环境,有的是新创建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就是作品预先进入一种系统,这个系统已经预先设定好了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联系。如果你告知观众这是一部古典芭蕾舞剧,那么编导编的就是古典风格语汇下的芭蕾舞剧,演员、观众都会依据这样一种审美和欣赏习惯来进入表演或欣赏系统。因此,有些预定的样式就会为编导预先使出了力量。编导在这样的环境下组织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有独舞段落,并且也会有独舞演员的炫技部分,会用整段的舞蹈或场面来展现,并通过段落的合并来组合表达整个剧目的剧情。

进入结构框架。舞蹈作品的语言环境还表现在结构中为观众引导到表述内心的样式当中。以某位主人公的内心为线索而展开的舞剧,那么舞剧的结构就是呈现出非线性的样式;如果是表现叙事性的,以传统的讲故事的结构方式来展开舞剧,那么就可以采用线性的结构样式;编导采用灵活多变的表述形式,就可以跳跃式的,是线性和非线性结构的结合方式来架构舞剧。编导如在这样一个系统当中,艺术发展中的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的欣赏经验,也会以系统的方式为编导的创作贡献力量,编导只要照顾好自己的规定样式和审美预定,就会拥有这个力量。

反映到段落层次的方面,舞蹈的时间性就在于以舞蹈的演进一步一步地展示内容。这就需要透过最细小的单位开始包含对整体的照看,从主题动作的揭示到舞蹈短句的展示、舞蹈段落呈示以及整场幕次的演进。以整体映照个别,在无数个别中及阐释中兼备对整体的关照和考虑,这个整体感,实质就是对动作的外部语言环境的借助。

单独的动作无法传达语义,舞蹈是通过"语言系统、结构框架和细部动作的结合,整体来阐释,从而构成舞蹈的语言形态"。因此涉及到单独动作时,不得不考虑整体的框架之下对单独动作的设定或要求。局部对动作的完工,实际是体现整体任务,整体与局部的映照关系体现出舞蹈的语言特质。因此舞蹈动作的外部语言环境对于舞蹈的语意表达是至关重要的。

舞蹈编导自身与舞蹈的语言整体是互动的关系,编导了解舞蹈动作单元和认识舞蹈语言,并认识到舞蹈形式与内涵表达之间的比重关系,这关乎到编导具体是一个注重舞蹈形式的,还是注重作品内容的。在这一点上成为一个分水岭,直接导致一个编导是往形式化方向发展,还是朝着内容开掘方向发展。当注重舞蹈表现内容所产生的作品力度,编导会去追求舞蹈的戏剧性;当注重舞蹈自身形式的美感,编导则会去追求舞蹈的纯形式开发。从这些方面来看,也直接反映出创作主体的态度和审美偏好,关系到编导将作品的总战略方向和创作路向制定为何种企图、何种风格样式。

在整个舞蹈语言认知方面,编导自身对形式与内容在舞蹈语言中功能为何,这种比重尺度的掌握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编导掌握得越准确,对待语言的把握就会更有效。此消彼长反应在:编导的主动性强,舞蹈的语言整体就会呈现出艺术语言的不自然,人为性过盛;反之编导随意性过大,舞蹈的语言就显得枝蔓过多,形式淹没了内容,艺术客体反过来就对编导的功力产生抑制,显得缺少编导主观因素的主导。前者会产生内容大于形式的结果,后者就会产生形式感强而内容不足的问题。

在这个层面上讲,较为理想的是编导首先建立自身的艺术品格和艺术技巧,包括正确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念。之后,编导每一次创作都应当是灵活的,或是"灵动"地掌握好艺术语言的感性和艺术技巧(既往经验升格为技法,有理性因素的固有方法)的理性把握。

如果说创作方法被视为一种"道"的话,那么大道无痕,在舞蹈的艺术语言和编导作为之间,就应当体现出编导的大智慧,其创作方法是不会暴露出来的,让观者感受不到编导者在创作的时候使用什么"雕虫"之"小计谋",而是自然而出地将"内容与形式"贴切起来。

同时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保罗·泰勒在编创作品的时候会呼出"打倒编舞技法"的口号。除了他为了"标新立异"以外,我们看到他也是感到一定要将人为造作的编舞痕迹隐退,让充满生机的自然而然的编舞出现在人们面前。

在这个层面,就要求编导的自身素质要高,只有这样才会达到最佳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前面所说的"舞蹈语言"与"编导自身"在作品中此消彼长的隐现。编导自身的素质最终会影响到这个作品的品质。编导求得自身的高素质后是对技法的忽略,而显现的是人格力量在创作中的作用,这就要求编导要提高自身的各项为人指标和从艺修养。从而以达到舞蹈作品的"文质彬彬",文采和品质不偏不倚,又互相衬托和互补。

舞蹈编导技法训练就是要提高编导的专业眼光和专业技术的熟练与敏感度。在编创作品的时候有三种层次,第一种层次是编导存在着无章法的混乱状态,这个时候编导是苦于无动作来充当舞蹈的表现性语言,思想空洞招数少。

第二种层次是随着学习的进度和收获,编导开始有了编舞技法,这个时候容易出现技法堆砌,以技法代替舞蹈表现性语言,从而使得技法像一个"累赘物"阻塞在作品之中,而影响作品的品质。第三种层次是有很少的编导能够达到一种最佳境界,就是敢于将自己的心智消融在整个作品之中,作品形式和内容犹如大化自然一般浑然天成,使技法自然而然地融化到作品之中,从而为观众营造一种较为自然的艺术感染力。

本节从三个方面分别谈论了舞蹈动作作为动作和作为表达语言的不同。从动作方向,要研究动作的内在色调,同时又认定了舞蹈动作的有限范围,从语言表述方向认定动作要限定在一定的背景之下,只有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动作才有可能成为表述的语言。从而确定,只有顾及到作为语言的舞蹈动作使用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下,才能够使动作产生表述能力,主要是确定了结构在表述当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谈论到编导自身和舞蹈语言掌握之间存在的主观和客体的关系,旨在强调舞蹈编导对形象语言的掌控和运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