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明知蜀国弱小,执意选择带兵北伐是何意?

如题所述

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同时我也分析下诸葛亮北伐的成果和真实意图。

1、国家的正统性

曹丕的皇帝以及魏朝,是名正言顺的从汉献帝手中通过禅让得来的,这有政治法理的正统性,对刘备以及蜀地来说,是很致命的。

魏国人家是正统,刘备就是不正统了,刘备你建立的汉国,自然就是相当于反叛性质的国家了。

所以啊,刘备建国之初,就是打着曹丕杀了汉献帝,并且说曹丕的政权不是正统禅让的说法,然后刘备以上述的名义建议了汉朝。以维护皇权正统。

在当时的社会中,老百姓,尤其是士族,文人以及官员的心中,已经有了大一统的思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所以,如果你说你是正统的,那么,你就需要把非正统的灭掉,以维护正统的地位。

所以,从各种方面来说,刘备的蜀汉,必须不时的去打魏国,打吴国,才能向人们证明自己有一定的正统性。



2、士兵的心里归属感,信仰

蜀汉的人,尤其是跟着刘备进川的军士,有很多的荆州的人,还有一些是河北一带的人。他们多年来,跟着刘备一路征战。远离家乡。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有很深的家乡情结,如果这个时候选择休养生息,而不去北伐的话,那么,有很多外地的军士,就会感到已经失去了回归故土的念想,极可能会产生逃跑的现象发生。

之所以一直打,就是告诉这些士兵,还有跟着刘备从外地来到四川的很多人一个道理,我们终久是要打回去的,我们要让大家荣归故里。这样的话,那些军士就会踏实的跟着蜀汉政权,不会有异心。




3、调和国内矛盾

那就是你刘备是个民不正言不顺的皇帝,而且还是从刘璋手里抢来地盘,此时的四川,有三拨势力,互相争斗,一是刘邦原来在中原的旧团队,比如赵云,关羽,张飞等旧部以及关张的后人。另一拨是在荆州吸纳的人,比如诸葛亮等。还有就是在蜀地刘璋的旧部,比如李严等,这三拨势力明争暗斗,不亦乐乎。

你要是不通过对外战争,很难团结国内的人,只有把国内的矛盾转嫁到国外,才能拿你的政权更合理,更稳定。

从以上的三个方面来看,北伐其实是诸葛亮不得已的苦衷而已。

4、诸葛亮的治蜀与北伐计划

真心说,诸葛亮其实也并不是特别想北伐。比起北伐来,诸葛亮更注重蜀国的内部建设。北伐更多的只是诸葛亮为了解决上述三方面的问题而进行的一个调和矛盾的办法。

《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说成了神一样的统帅,但实际上,诸葛亮在打仗上远没有其治理国家更有能力,更有效果。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短短的几年,就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

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

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诸葛亮北伐,也是有自己的如意算盘,那就是,先通过占关陇之地,然后进而控制西凉一带。然后从北向南打。因为当时的西凉地域广阔,但是归魏国管。

诸葛亮不认可魏延的子午谷计划,其用意也很明显,一是胜利的可能性极小,二是容易招来魏国的反扑。所以,诸葛亮选择的路线,都是非常的稳定的路线,胜了,很好,自己的其他地区防守也好,不会被魏国偷袭,不胜,自己也可以切断通道,继续和魏国僵持。



5、综上所说,诸葛亮真正的用意,一方面通过北伐解决国内矛盾,另一方面,加紧国家的经济建设,国家有钱了,百姓自然就会归附,打仗也有能基础的实力。北伐只不过就是是勉强打打,意思意思而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6
以诸葛亮的智慧不可能不知道北伐可能会带来的后果,他心里清楚的知道蜀弱魏强,那他为何偏要以弱伐强呢?而且当北伐遭遇多次失败之后,诸葛亮仍强行兴兵伐魏,他这又是图个啥?兴复汉室还是自取灭亡?
第2个回答  2021-01-26
因为他知道如果不去北伐的话,两国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趁着自己现在还活着,要及早的为蜀国做打算
第3个回答  2021-01-26
诸葛亮非常清楚,如果什么事都不干专注发展的话,蜀国迟早会被魏国灭掉,北伐才能有一线生机,所以执意带兵北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