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中的人物和故事

如题所述

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盗跖(zhí职),跖被古代统治阶级污蔑为“盗”,后来袭称盗跖,春秋时人。庄屩(jué决),战国时人。当时被压迫阶级的起义领袖。《荀子·不苟》称盗跖“名声若日月”。

同书《议兵》称楚国在垂沙一战(前301年)被齐、韩、魏三国打败,将领唐蔑被杀,“庄屩起,楚分而为三四”。流誉,流传名誉。陈王,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他进占陈县(今河南淮阳县),称王。挥黄钺(yuè越),挥动饰以黄金的大斧。

《史记·周本纪》曾说周武王用黄钺斩商纣。这两句是用来概括中国几千年历史上被压迫人民的武装斗争。

出自毛泽东所写《贺新郎·读史》这首词从人类诞生一直写到社会主义,纵贯几百万年的历史,而着墨仅仅115个字,的确是气象恢宏,古今罕见。这首词最早发表在《红旗》1978年第9期。

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白话译文

与猿拱手作别进化到了原始社会人类犹如呱呱坠地,再经过磨石为工具的石器时代人类进入了少儿时期。炉中火焰翻滚,那是青铜时代, 也经过了几千个春夏秋冬。纵观历史,也如人这一生多半忧愁少开怀。尽是征战杀伐弓箭疆场。这大好河山哪一处没有战争没有流血。

一部历史读罢,我已满头白发,我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暮年。回顾起来不过是那些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什么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有多少人为其白首执迷。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难道是真风流?我看不尽然。盗跖、庄蹻、陈胜、吴广这些敢于揭竿而起挑战统治者的权威的人,那才是真豪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毛泽东十分喜爱阅读史书。他曾通读《二十四史》,在逝世的前一年,他还曾两次阅读《晋书》。他不仅喜欢读正史,还喜欢读诸如“演义、笔记小说”等野史。他提倡读史的目的不是遵循守旧,不是颂古非今,而是从史中汲取教训,指导今天的斗争和建设。

毛泽东的这首《贺新郎》就是他在这方面的实践。1963年,中国已基本上克服了经济上连续三年的困难,国家建设也出现了新的繁荣景象,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战胜暂时的困难后,显现出勃勃生机。此诗写于1964年春,首次公开发表于1978年9月9日的《人民日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贺新郎·读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09
  〔盗跖〕相传为春秋末期奴隶起义的领袖,名跖,“盗”是剥削阶级加给的诬蔑之称。《庄子·盗跖》言其“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堡。”《荀子·不苟》:“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

  〔庄蹻〕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奴隶起义的领袖。《韩非子·喻老》言楚庄王时,“庄蹻为盗于境内。”汉·王充《论衡·命义》:“盗跖、庄蹻横行天下,聚党数千。”

  陈王就是陈胜(?~前208)字涉,阳城( 今河南商水西南 )人,早年为人佣耕。

  盗跖首义

  春秋后期,由于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和兼并战争的掠夺,下层人民不堪重负担,纷纷起来反抗。其中规模较大的反抗斗争就是发生在鲁国境内以跖为首的奴隶起义。柳下跖,姓展,名雄,鲁国柳里(今新泰市宫里镇柳里村)人,是春秋时期一位杰出的奴隶起义的领袖。因居住在“柳下”,是被称作“跖”的赤脚奴隶,故名柳下跖。因为他领导了奴隶起义,故被污称为“盗”跖。“在奴隶制时代,我国仅有的一次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就是以跖为首的山东人民为骨干的奴隶起义。”(安作璋:《古代的山东》,文载《山东史志资料》1982年第1辑第6页)
  “盗跖”在古代文献中屡屡提及。据研究者统计,仅先秦两汉的今传本典籍就有十七部四十五篇提到他。其中如《庄子》、《荀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记述较多。《庄子》卷八直接以《盗跖篇》为题,是关于“盗跖”的记述最多的篇章。正是由于《盗跖篇》的记述,大体确定了后世人们对“盗跖”的认识。“盗跖”被前人认为与“和圣”柳下惠(季)是“兄弟”便是始于《庄子》的记述:“ 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并且还有孔子征得柳下惠的同意,携弟子颜渊、子贡去游说柳下跖的描写。
  今传本《庄子》的《盗跖篇》并非庄子原作,大约是其后学阐发庄子学说所为;并且《盗跖篇》本来是道家借以宣扬其绝圣弃智之说,属于寓言性质,因此,根本不能把其中的描写作为历史的实录来对待。但是,众多的典籍对盗跖做了描写,《盗跖篇》关于“盗跖”的记述自然不可能全部是向壁虚构。从大的轮廓来看,关于“盗跖”的描述还是有其基本事实依据的。由此,研究柳下跖这位历史人物,从基本史实的角度对《庄子》的这些记述来理解,应采取“宜粗不宜细”的做法。
  综合古籍中的记载,跖生活在春秋五霸中最末的楚庄王时期,即春秋中期的公元前六世纪初至公元前五世纪初,大体与孔子同时。据考证,柳下跖起义的发源地即在今新泰市西北部的北鄙(柳里)、莲花山、夏家隅一带。《盗跖篇》中写道:“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这一描述侧面反映出“盗跖”的起义队伍确实给了当时的奴隶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参看吕振羽:《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三联书店1962年6月第1版,第262~269页)
  按《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记载,柳下跖身材高大,目光炯炯,声若乳虎,英姿勃勃。《盗跖篇》中记述,孔子前去游说“盗跖”,“‘盗’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阳”,见面之后孔子劝说跖效法古代的圣人才士,并自告奋勇“请南使吴越,北使齐鲁,东使宋卫,西使晋楚,使为将军造大城数百里,立数十万户之邑,尊将军为诸侯,与天下更始,罢兵休卒,收养昆弟,共祭先祖。”柳下跖极为震怒,历数黄帝以来的所谓明君、贤士、忠臣,“皆不足贵也”,并痛斥孔子说:“丘(孔子)之所言,皆吾之所弃也。亟走归,无复言之!”尤其对于六王五霸这些所谓的圣贤,柳下跖表达了与之势不两立的坚决态度。除了《庄子·盗跖篇》,《吕氏春秋·忠廉》也有类似记述:“备说非六王五伯,以为尧有不慈之名,舜有不孝之行,禹有淫湎之意,汤武有放杀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世皆誉之,人皆讳之,惑也,故死而操金椎以葬,曰:‘下见六王五伯,将敲其头矣!’”表现了与奴隶主贵族战斗到底的坚强决心。跖提出了“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社会理想,并根据起义斗争的需要,结合对奴隶主阶级斗争的实践,对传统的“道”即当时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规范做了全新的解释,提出了自己全新的理解。《吕氏春秋》卷第十一《仲冬纪·忠廉》:“跖之徒问于跖曰:‘盗有道乎?’跖曰:‘奚啻其有道也。夫妄意关内中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时,智也;分均,仁也。不通此五者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无有。(能准确预测奴隶主的宝藏叫“圣”;作战冲锋在前叫“勇”;撤退在后叫“义”;掌握战机叫“知”;分配均匀叫“仁”。)’”对此,《淮南子 ·道应训》也有类似记述。因此,柳下跖深得奴隶拥戴。
  http://tieba.baidu.com/f?kz=195116854

  关于庄蹻入滇的疑惑

  □胡本有

  关于战国时庄蹻率众入滇一事,司马迁在《史记》里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从其俗,以长之。”

  通过这一记载我们知道,楚威王时,庄蹻奉命率军沿长江西征,一路攻克了今四川省和贵州省的部分地区,一直打到了今云南省的滇池一带,并将滇池附近地方“以兵威定属楚”。就在庄蹻正要归国向楚王报功时,恰逢秦军攻入巴、黔中郡,因回国的道路被秦军阻断,于是庄蹻便拥兵在滇池一带自立为王。不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据《史记·秦本纪》及《资治通鉴·周纪》载,秦军攻占巴、黔中是在公元前280年,定巫郡、黔中为黔中郡是在公元前277年,故与此段时间相近的楚王应为楚顷襄王而非楚威王。

  由于《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明了庄蹻是楚国将军,其率众入滇也是楚王所派遣,所以后代的一些史书包括云南的许多地方志书在提及庄蹻其人其事时,也大都持此种说法。然而,笔者在翻阅了部分古代典籍后,却对庄蹻的身份以及其入滇的历史背景越来越感到疑惑。

  据《荀子·议兵篇》载:“然而兵殆于垂沙,唐蔑死;庄蹻起,楚分而为三四。” 《商君书·弱民》也言:“唐蔑死于垂涉,庄蹻发于内,楚分为五。”《韩非子·喻老》则说:“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吕氏春秋·介立》也提到“庄蹻之暴郢也。” 从以上四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庄蹻不但不是受命于楚王的将军,相反,庄蹻却是专门和楚国统治者作对的起义军领袖。通过这些记载还可以看出,他领导的这次起义暴发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301年楚军在垂沙(今河南省唐河县内)被秦、齐、韩、魏等国联军大败,大将唐蔑阵亡之后。而且,起义军规模浩大,声势夺人,曾搅得楚国四分五裂,一片混乱,甚至还打到了楚国的国都郢(今湖北江陵)。

  另外,《吕氏春秋·异用》载:“跖与企足(即庄蹻)得饴,以开闭取楗也。”

  贾谊在《吊屈原赋》中说:“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包括《史记·游侠列传》中也说:“跖、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 这几处的记载都把庄蹻与春秋时著名的奴隶起义领袖盗跖相提并论,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庄蹻是农民起义军领袖而非楚国将军。

  笔者认为,上述几部典籍中关于庄蹻其人的记载应当是真实可信的。首先,这些典籍的成书年代都早于《史记》的成书年代,而且荀子、韩非子、吕不韦、贾谊等人或为一代大师,或为著名人物,他们生活的年代有的与庄蹻同时,有的接近庄蹻,因此他们在记述庄蹻其人时,不大可能信口妄言。而司马迁撰写《史记》时距庄蹻其人其事达两百年之久,他收集的资料的可信度如何尚待商榷,仅从他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又将庄蹻与盗跖相提并论,即可看出他关于庄蹻的记载就是前后矛盾的。

  其次,按上述几部典籍以及《史记》、《资治通鉴》等书的记载,庄蹻活动的时间大约是在楚怀王末期和楚顷襄王时期。但是,此时的楚国早已不是昔日问鼎于周、称霸诸侯的强国了。据史料记载,楚国自怀王以来,由于国君的昏庸,楚国国政逐渐被以上官靳尚为首的旧贵族所左右,这些腐朽无能的旧贵族把持朝政,谗害贤良,弄得楚国国势日衰,导致楚国在同秦国以及齐、韩、魏等中原诸国的战争中连连大败,损兵折将,失地辱国,连楚怀王也客死秦国。到顷襄王时,甚至连国都郢也被秦军攻占,祖先的陵墓也被秦军焚毁,这个昔日的南方大国至此已是疲弱不堪、苟延残喘。从常理来看,当时的楚国遭遇如此困境,是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再派重兵去远征西南边地的。因此,《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关于楚王派庄蹻率军西征至滇池一带的记述,当是一种错误。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庄蹻并非战国末期的楚国将军,而是当时楚国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其率众入滇也不是受楚王所派遣。当时的情况应该是,由于楚国在同秦、齐、韩、魏等中原诸国的战争中连连失败,不但丧师失地,而且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必然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情绪。庄蹻正是在这种时机之下,率众起兵造反,并很快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且曾搅得楚国四分五裂、一片混乱,给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只是后来在统治者的四面围剿之下,终因寡不敌众,只好率领起义军沿着长江向楚国统治力量薄弱的西南方向转移,在突破楚军的重围之后,到达了滇池地区,并征服了附近的土著部落,最后在滇池一带拥兵自立为王。

  当然,这只是笔者对庄蹻率众入滇一事的一管之见,其真实情况是否如此,还需要史学家们去研究考证。

  陈胜(?~前208)字涉,阳城( 今河南商水西南 )人,早年为人佣耕。

  陈胜、吴广起义

  中国秦末农民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陈胜(?~前208)字涉,阳城( 今河南商水西南 )人,早年为人佣耕。吴广(?~前208 )字叔,阳夏( 今河南太康)人。秦二世元年( 前209 )七月,朝廷征发闾左屯戍渔阳 ,陈胜 、吴广为屯长 。他们行至大泽乡( 今安徽宿县东南),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过期要杀头。陈胜、吴广便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用已被赐死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秦。

  起义军迅速攻下蕲县(今安徽宿州南)。当义军进据陈县(今河南淮阳)时,已拥有步兵数万。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任命吴广为假王,率军西击荥阳,命武臣、张耳 、陈馀北攻赵地,邓宗南征九江,周市夺取魏地。

  张楚政权的建立,促进了全国范围内反秦斗争的高涨 ,各地百姓久苦于秦政,纷纷杀秦长吏,响应陈胜。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也纷纷起兵反秦。各地反秦力量的著名首领有刘邦、项梁、项羽、英布等人。

  吴广率领起义军围攻荥阳不下,陈胜另派周文为将军西击秦。周文的队伍在进军咸阳途中,不断扩大,到达函谷关时,已有兵车千辆,战士几十万,起义军进抵距咸阳百来里的戏(今陕西临潼东北),秦二世令少府章邯把修建骊山墓的数十万刑徒和奴隶编成军队迎战。起义军接连受挫,周文自杀。

  随着反秦斗争的开展,起义军内部的弱点和矛盾也逐步暴露。陈胜滋长了骄傲情绪,听信谗言,诛杀故人,与起义群众的关系日益疏远。派往各地的将领也不听陈胜节制,甚至为争权夺利而互相残杀。如围攻荥阳的起义军将领田臧与吴广意见不合,竟假借陈胜之命杀死吴广,结果导致这支起义军的全军覆灭。

  章邯解除了起义军对荥阳的包围后,倾全力向陈县猛扑。陈胜应战失利。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陈胜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叛徒庄贾杀害。陈胜部将吕臣率领苍头军,随即两度收复陈县,并处死庄贾。

  陈胜、吴广相继牺牲,使农民起义遭受暂时的挫折,但各地起义军仍继续进行斗争。以项羽、刘邦等人为首领的起义军,经多次重大战役 ,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的军队进抵灞上,秦王子婴奉皇帝符玺投降,秦王朝灭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9-09
为方便计,迳录《贺新郎·读史》如次: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词写得深沉阔大,气势恢弘。“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柳亚子昔日赠送毛泽东的两句诗,恰可形容这首词的作风。以雄奇瑰丽之词,一笔写尽几千年的历史,而且还要将此历史推而翻之。词并不艰深难懂,但其间暗藏的本事,解诗者历来不察。

据吴旭君回忆,这首词作于1964年春,在那段时间里,毛泽东办公之余,一直在读司马迁《史记》和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见吴正裕主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第38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吴旭君是毛泽东的护士长,长期在他身边做医护工作,也曾帮他保存诗稿。她的回忆具有相当的权威性,许多解析毛诗者正是据此断定,词的写作与毛泽东阅读这两种史书密切相关。至少,这两种史书是毛泽东写作此词的“引发点”(张贻玖《藻耀而高翔,文笔之鸣凤——学习〈贺新郎·读史〉的体会》,同上书第384页)。

吴旭君所忆或许是事实,但解析毛诗者拘限于此,则必生误导,致使词之本事隐而不彰。众所周知,毛泽东喜读史书,几乎无一日不读史,单凭毛泽东某个时期读某几种史书的事实,不足以说明他制作某诗的“灵感”和“动向”。还是应当细读原词。细读之下,可以认定,《贺新郎·读史》之本事乃出自《庄子》“杂篇”之《盗跖》。以下一一略考之。

“人世难逢开口笑”,《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下简作“《诗词集》”)注云:“用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诗词集》系中央文献研究室所编,乃是公认的权威本,坊间所见诸多鉴赏本,其注释均沿袭此本。其实,早在《诗词集》面世之前的1990年,在一篇“学习《贺新郎·读史》”的文章里,萧涤非先生已点明“人世难逢开口笑”出自杜牧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见臧克家主编《毛泽东诗词鉴赏》第262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诗词集》注此句,或参考了萧说。不能说萧涤非说或《诗词集》注释有误,但它毕竟未曾追根溯源,直探此句的原始典实。《盗跖》里盗跖痛骂孔丘有言:“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瘐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也。”(《盗跖》原文见郭庆藩《庄子集释》,下同)杜牧句“尘世难逢开口笑”即出典于此,毛诗“人世难逢开口笑”,看似直接化用杜牧句,实则亦出自《盗跖》。

接下,“流遍了,郊原血”。《诗词集》不注,其他几种重要本子,如臧克家主编本,吴正裕主编本,均不出注。而考诸《盗跖》,即可见毛诗此句之来历。《盗跖》里盗跖又痛骂黄帝曰:“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另一处也有大致相同的骂法:“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涿鹿”一说在今河北涿州(属保定市),一说在今河北涿鹿县(属张家口市),不知孰是。最可注意的是“涿鹿之野”的“野”,《说文》:“野,郊外也。”“冂”部又云:“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冂。”“涿鹿之野”的“野”,在毛诗里化作了“郊原”,“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在毛诗里就提炼成了“流遍了,郊原血”。又《史记·五帝本纪》记黄帝战蚩尤曰:“蚩尤作难,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不见“流血百里”的血腥渲染,此亦可证制作《贺新郎·读史》的灵感触发,并非直接源自《史记》。

词下片有句“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诗词集》注前句曰:“传说中国上古有三皇五帝,具体说法不一,总之都被认为是最高尚最有才能的神圣人物。”大而化之,并未深究。臧克家主编本,吴正裕主编本,同此。而实际上,此句对于考索《贺新郎·读史》之本事最是要紧。《盗跖》里的盗跖先是礼赞从有巢氏至神农氏的历史,称其“无有相害之心”,乃是“至德之隆”,尔后痛骂黄帝以降一干神圣人物,其中谓:“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舜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以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另一处则略有不同:“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六子”,成玄英疏云:“谓黄帝、尧、舜、禹、汤、文王也。”“六子”江南古藏本一作“七子”,刘文典曰:“黄帝、尧、舜、禹、汤、武王、文王,合为七人,江南古藏本是”(见刘氏著《庄子补正》第802页,安徽大学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黄帝、尧、舜代指“五帝”,禹、汤、文武是为“三王”。“五帝”“三王”在《庄子》里乃是经常被嘲讽的对象,如《秋水》:“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盗跖》的“五帝三王”,表面看去,确与毛诗“五帝三皇”略微有异,但只要不是过于拘泥,略其形而取其神,则二者仍有共通之处。毛诗“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要在“神圣事”和“骗”,衡诸《盗跖》,正与毛诗相通。《盗跖》明言“世之所高,莫如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又称“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这是说“五帝三王”本非神圣,世人信伪迷真,大受其骗,当解构神圣,恢复其本真面目。

下片接下,“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诗词集》注了“盗跖”、“庄蹻”、“陈王”、“挥黄钺”,又概述说:“是用来概括中国几千年历史上被压迫人民的武装斗争。”其他本子,大抵与此同。这里出现了“盗跖”,按理,解者会自然联想到《盗跖》;果真如此,顺“盗跖”以索之,词之本事也就昭然若揭。《盗跖》假盗跖之口呵圣骂孔,要在解构儒家之神圣事,同时张扬道家的自然之道。尽管盗跖并非道家眼中的“风流人物”,但他酣畅淋漓的痛骂,骂人所不敢骂,骂人所不能骂,像毛泽东这样激进的非孔人物,每读此篇,必大呼痛快。或许正是盗跖痛骂孔子的形象,直接刺激了这首词的制作。

以上是细读文本以考索本事,还可以将视线移开,对毛泽东与《庄子》之关系略加检视。毛泽东一生喜读《庄子》,熟读《庄子》,也经常在诗文里援引《庄子》以为典实。1918年4月,罗章龙东行日本,毛泽东慨然赋诗,为他送行。这首题为《送纵宇一郎东行》的七言古诗,毛泽东一连用了三个《庄子》典故:“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鲲鹏击浪”用《逍遥游》典;“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将宇宙看稊米”用《秋水》典;“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我返自崖君去矣”用《山木》典。可见青年毛泽东对《庄子》的喜爱与熟悉。到了晚年,出自《庄子》的典实,仍常见于他的诗文和谈话。作于1965年秋的《念奴娇·鸟儿问答》,乃是以《逍遥游》里鲲鹏与“蓬间雀”的对话结构全篇。

写作《贺新郎·读史》的1964年,毛泽东的谈话也曾多次涉及《庄子》。是年2月13日,旧历正月初一,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召开座谈会,与会者计十六人,有刘少奇、邓小平、康生、郭沫若等,还有党外人士陈叔通、黄炎培、章士钊、许德珩等。会议的主题是谈教育问题,但开始时有一段闲聊。毛泽东笑称章士钊是“桐城遗种”,而自己则是“选学余孽”,因为他“现在不看《古文辞类纂》了,看《昭明文选》”。《文选》赋体下有木华的《海赋》,毛泽东称赞《海赋》“写得很好”,又由《海赋》联想到《庄子》的《秋水》,毛泽东说:“《庄子》秋水篇很可以看一看。”(见《毛泽东思想万岁》第238—239页,1967年,无出版单位)同年8月24日,毛召集于光远等人专谈日本学者坂田关于基本粒子的文章,毛泽东说:“庄子讲,‘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是对的。”(同上,第289页)“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乃惠施一派所谓“辩者”的观点,出自《庄子·天下》。

毛泽东一生器局闳大,超迈高绝,想来得之于庄子者实多。庄子主绝对的相对主义,高踞“道”的境界,居高临下,于是齐一万物,宇宙即是稊米,一切不在话下。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毛泽东的早年思想即有鲜明呈现,其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批注云:“观念即实在,有限即无限,时间感官者即超绝时间感官者,想象即思维,形式即实质,我即宇宙,生即死,死即生,现在即过去及未来,过去即未来即现在,小即大,阳即阴,上即下,秽即清,男即女,厚即薄。质而言之,万即一,变即常。我是极高之人,又是极卑之人。”(《毛泽东早期文稿》第269—270页,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毛泽东的日常生活里,也曾多次用过庄子的相对主义。卫士张仙朋跟着毛泽东在院子里散步,毛泽东看了看天,忽问张仙朋:“我们是住在天上,还是住在地上?”张自然答曰“住在地上”。毛泽东又问:“我们算不算神仙?”张又答曰“不算”。张卫士被问得有些摸不着头脑了,毛泽东说:“告诉你,我们住在地球上,人们都说神仙是住在天上,但是,如果别的星球有人,他们不也把我们看作是天上的神仙吗?”又有一次在北戴河海滨,毛泽东向王稼祥夫人朱仲丽申说了“中国人即洋人”的道理:“我们把外国人叫洋人,我们不也是他们的洋人吗?”(朱仲丽《毛泽东王稼祥在我的生活中》第200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
第3个回答  2016-08-29
盗跖 “盗跖”为一人名,指称一个名叫跖的大盗,孔子跟柳下季是朋友,柳下季的弟弟名叫盗跖。盗跖的部下有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扰各国诸侯;穿室破门,掠夺牛马,抢劫妇女;贪财妄亲,全不顾及父母兄弟,也不祭祀祖先。他所经过的地方,大国避守城池,小国退入城堡,百姓被他弄得很苦。孔子让柳下季教育,柳下季说:“做兄长的必定能教育自己的弟弟,假如子女不听从父亲的告诫,兄弟不接受兄长的教育,即使像先生今天这样能言善辩,又能拿他怎么样呢?先生千万不要去见他。” 孔子不听,让颜回驾车,子贡作骖乘,前去会见盗跖。 被他侮辱、威胁,却又无话可说,走出帐门登上车子,三次失落拿在手里的缰绳,眼光失神模糊不清,脸色犹如死灰,低垂着头靠在车前的横木上,颓丧地不能大口喘气。 见《庄子》 战国时庄蹻率众入滇一事,司马迁在《史记》里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从其俗,以长之。” 陈胜(?~前208)字涉,阳城( 今河南省方城县)人,早年为人佣耕。 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志气的人。他出身雇农,从小就给地主做长工,深受压迫和剥削,心里“怅恨久之”,逐渐产生了反抗压迫、变革现实的思想,曾说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并从小立志要干点大事业出来。 当时正值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时期,阶级压迫极深。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和自己同命运的人。有一天,他对一起耕田的伙伴们说:“苟富贵,勿相忘。”就是说,以后如果有谁富贵了,可别忘了一块吃苦受累的穷兄弟。大伙听了都觉得好笑:“咱们卖力气给人家种田,哪儿来的富贵?”陈胜不免有所感慨,叹息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61陈涉世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8-09-09
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盗跖(zhí职),跖被古代统治阶级污蔑为“盗”,后来袭称盗跖,春秋时人。庄屩(jué决),战国时人。近人多认为他们是当时被压迫阶级的起义领袖。《荀子·不苟》称盗跖“名声若日月”。同书《议兵》称楚国在垂沙一战(前三○一年)被齐、韩、魏三国打败,将领唐蔑被杀,“庄屩起,楚分而为三四”。流誉,流传名誉。陈王,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他进占陈县(今河南淮阳县),称王。挥黄钺(yuè越),挥动饰以黄金的大斧。《史记·周本纪》曾说周武王用黄钺斩商纣。这两句是用来概括中国几千年历史上被压迫人民的武装斗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