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能参见法国外籍兵团么?

我是一个高三毕业学生,18岁,英语较好(达到了四级水平),身体条件也比较好,请问能够申请赴法国旅游,然后在法国加入法国外籍兵团么?(国内的待遇我感觉不好,我自小就想当兵)

  看了一下你的自我描述。
  仅英语四级且不会法语,身体条件也比较好,按惯例视作一般体质。
  生手中的生手,绝对不要。

  当雇佣兵不是这么容易的,而且法国军队里种族歧视严重,虽然说他们喜欢征召华人,但那只是因为华人听话方便指挥而已,不是因为出于平等地看人。
  ——————————————————————
  附:
  《法国“外籍军团”中的华人士兵 》
  ——新华网 2006.6.15
  华人参加法国“外籍军团”的历史已无从考证,目前流传较广的说法是,自1972年一位香港华人被选入法国“外籍军团”后,法国华人界出现一股“外籍军团热”。
  据统计,目前该军团仍有200多名华人服役,而全法外籍军团退伍华人则有560人左右。由于近半数在法国生活的华侨华人原籍浙江温州,因此法国“外籍军团”现役或退役华人士兵也以温州裔人士为主。
  外籍军团挑选士兵的要求非常严格,虽然每年有上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申请加入该军团,但经过严格的选拔考试,淘汰率高达95%以上,只有少数人才能戴上军团的白色贝雷帽。
  华人在外籍军团中的坦克兵数量不少,那就是他们因考核优秀而获得的“主动选择权”。
  唯一令华裔军人遗憾的是,法国“外籍军团”虽名为“外籍”,但大部分中上级军官都是本国军校毕业的法国人,华人虽然在该部队表现突出,却很难晋升到较高职位。但不管怎样,众多华裔军团成员因参加该军团而更快成长起来,并很好地融入到法国社会中去。因此,他们多数都不对这段经历感到后悔。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中的三位代表:

  张明俊:吃不到米饭最难忍受
  到“法国外籍军团”参军的华人,大多为了更好地融入法国社会为目的,因此在第一份征兵合同5年期满便会选择离开该军团。但是,目前在巴黎诺让招兵站任招兵教官的张明俊是个例外,他把当兵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
  张明俊1979年出生于浙江温州,1992年为与父母团聚而移民至法国。在当地中学念书期间,他遇到一位外籍军团退伍军人,从此萌生了参加该军团的念头。
  1997年4月20日,张明俊在18岁生日这一天来到诺让招兵站。在经过严格的身体检查和素质测试后,他先后被派到军团总部奥巴涅和卡斯泰尔军营接受为期4个月的基础训练,从此踏上漫漫军旅征程。
  这4个月的基础训练的经历令张明俊终身难忘,因为就在这一过程中,他完成了由普通公民到职业军人的转变。在军营里,他不仅要学习队列、枪械知识、作战知识等军事必修课,还要进一步学习法语。
  集训结束后,张明俊与战友们参加了各科目的考试,并参与了一次为期两天的急行军行动。在考试和行军过程中,一些军事能力较差的学员遭到淘汰,但张明俊顺利抵达目的地与老军团成员会合,最终如愿以偿戴上了外籍军团正式成员军帽——白色贝雷帽。
  由于在考核中名列前茅,张明俊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兵种——工兵。不久,他被分配到隶属于法国第六装甲旅的第六工兵团,地点在法国南部靠近图卢兹的洛丹。在那里,他一待就是4年半。其间,张明俊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来到前南地区执行排雷任务,并在当地驻扎了4个月。
  2001年底,张明俊的第一份职业军人合同期满。此时,巴黎诺让招兵站因不断有华人参军而需要一名即懂法文又懂中文的教官,于是将他调任巴黎。在此期间,张明俊通过8个月的集训成功地由下士长升任中士。
  现在,张明俊已经结婚,有权住在兵营以外的民居,过着正常人的生活。所不同的是,他每天必须7点30分之前到兵营报到。张明俊感到相当满足。他表示,当兵对他来说是个非常好的职业选择,实际收入比普通法国人还要高一些。
  回想自己的士兵生涯,张明俊认为华人士兵在参军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语言不通,而最令他们无法忍受的则是不能经常吃到米饭。作为招兵教官,看着越来越多的华人士兵顺利进入外籍军团,他时常感到由衷的自豪。

  余三明:令美军也忌惮三分
  “法国‘外籍兵团’退伍华人战友会”会长余三明的经历无疑具有传奇色彩。作为第一位在“法国外籍军团”开坦克的华人士兵,他的事迹鼓励着很多年轻华人在面对艰苦环境时自强不息。
  余三明祖籍浙江温州,1965年出生于福建,1985年从荷兰来到法国定居。
  1986年,他听说法国有支神奇的部队叫外籍军团,便主动报名参加。因体魄强健,他顺利被录取,并很快参加为期4个月的选拔训练。他虽不懂法语,但凭着中国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不仅经受住了残酷、甚至是非人道的训练,而且在军事、体能、枪支性能等方面的考核均名列前茅。按照外籍军团的有关规定,余三明可以自由选择兵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心仪已久的坦克兵。他所在的部队就是赫赫有名的法国第一外籍装甲团,在编制上隶属于法国第六机械化部队。
  余三明首先被派驻法国南方奥朗日,一边驻防一边接受更严格的军事训练。其间,他所在的部队多次参加大规模多国联合军事演习,其中他第一次参加的在意大利西西里岛附近海域举行的军事演习给他印象最深刻,也让他对法国“外籍军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余三明回忆说,法军在该演习中的主要合作伙伴除意大利军队外还有美国的一支超级航母舰队。当他第一次从军舰的船舱里出来,看见一支庞大的美军航母战斗群时,心中蹦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否真的要打起来了?”

  余三明后来承认,自己当时确实被美军的气势镇住了,并且认为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肯定气焰嚣张、不可一世。实际上,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不仅没有在法国“外籍军团”官兵面前气焰嚣张,反而见到他们时恭敬有加,甚至退让三分。法国外籍军团老兵自豪地告诉余三明,其实美国海军陆战队“也对法国‘外籍军团’忌惮三分”,因为后者是一支比他们更“神奇”的部队。

  余三明此后被派往中非、吉布提、埃塞俄比亚等国驻防,并数次与战争擦肩而过。因为业务能力过硬,余三明实现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在退役前曾当过一段时间坦克教练。

  陈建:退伍创业再造辉煌
  华裔外籍军团士兵在当兵时威风八面,他们退伍之后以何谋生呢?与大多数法国华侨一样,他们中大部分人目前在从事餐饮或与餐饮有关的行业,其中很多人都当上了中餐馆老板。“法国‘外籍兵团’退伍华人战友会”常务副会长陈建便是典型代表。
  陈建祖籍浙江乐清,曾在中国海军航空兵部队服役。1990年,陈建因投奔在法国定居的哥哥而来到巴黎。偶然机会,他在地铁里发现一张介绍法国“外籍军团”的招贴画。出于对军队的热爱,也为了更好地融入法国社会,他毅然决定加入“外籍军团”。得益于先前的军旅经历,在通过层层筛选后,陈建终于在1991年如愿以偿地戴上了“外籍军团”的白色贝雷帽。
  作为法国“外籍军团”的一员,陈建于1993年和1995年两次被派往前南斯拉夫地区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在长达数月的维和行动中,陈建几乎枪不离手,防弹衣不离身,随时监控交战双方是否使用了联合国禁止的强火力武器。陈建护送过红十字车队,也监督过换俘行动。他所在部队发生过坦克被劫事件,其驻防的山头也曾遭到当地军队袭击。
  眨眼间5年光阴就过去了,陈建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外籍军团。因在部队当坦克兵的缘故,陈建1996年复员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华人成衣厂当司机。不久,他自己也开了一家成衣加工厂。每当回忆起这一抉择,陈建总是自豪地指出,作为退伍军人,他本有权享受法国国防部提供的一年高额“待业费”,但他更愿意以辛勤的劳动养活自己,以显示中国人并不想“揩法国政府的油”。
  成衣加工厂的生意并不成功,陈建赔光了当兵期间攒下的积蓄。1997年,他与妻子贷款20多万法郎,盘下一家中餐馆,取名“鑫亚酒楼”,在一个新领域展开了另一场漫长而艰苦的“生存战”。陈建经常说,枪林弹雨都经历过了,世上还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呢?“鑫亚酒楼”的名声越来越响,其生意也逐渐红火起来,成为吕埃—马勒迈松市的“明星餐馆”之一。
  当然,陈建与外籍军团的渊源,多少对他在法国立稳脚跟有所帮助。进入“鑫亚酒楼”,一张陈建与外籍军团重要将领——里多将军和库隆将军以及吕埃—马勒迈松前市长博梅尔(曾是法国历史上最年长的市长)的巨幅合影便映入眼帘。餐馆生意越来越红火,但陈建并没有就此满足。目前,陈建正准备与朋友合伙成立投资公司,并积极为开连锁店作准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07
汗,法国外籍兵团好像是雇佣兵组织吧,他们应该只招收成手,一般都是各国特种部队之类的组织的退役人员。再说英语四级水平并不高啊,日常对话到了外国再学习学习可能很快就能与人沟通了,但是当兵还需要学习军事术语,还得了解枪支炸弹地雷车船坦克工事之类军事相关的东西,要学的东西多了。再说佣兵的收入是高但是那是拿命拼出来的,你看美军每次打仗伤亡率都很低,其实那是因为真正有危险的任务都是佣兵去执行的,而佣兵的伤亡是不算在美军的伤亡里的。
第2个回答  2008-09-07
楼上的不对,你可以参加,就看人家要不要,外籍军团很苦,有事都是他们上,不少华人为了获得法籍而参军
第3个回答  2008-09-07
待遇? 你在说待遇?
我告诉你。你不过是一堆肉而已。
就你这样的还进外籍兵团? 你卖肉去吧。 真的。当兵不是为了钱而当兵的。是为了那种作为兵的荣誉 自豪。不是为了钱。那样 你当雇佣军好了。 平时比谁都能装。打起来比谁都熊的雇佣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