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有李昌毅将军吗?

平津战役中真有为和平解放北平作出突出贡献的国军将领李昌毅吗

没有,在电视剧《战北平》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一个虚构出来的人物。李昌毅现在是戏中的主要人物。男三号,戏份很大。他的原型人物就是取材于傅作义

李昌毅 电视剧《战北平》中的重要角色。
在电视剧中,李昌毅是抗日名将,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一个典型的国民党军官正面形象。对傅作义忠心耿耿,与蒋介石有矛盾。反共,主战,但又极为有民族气节。身为守城专家的他身经百战,有着别人可望不可及的过人之处。正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他谋略过人、博学多才、风度翩翩,带有中年男人及一个中国传统军人特有的大将之风。信奉将军沙场百战死,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

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大义凛然、宁死不屈,让人尊敬让人钦佩。他以国民党利益为重,以终生追随傅作义做为自己的信仰,在兵临城下时依然顽固地执着。他重情重义,收养战友的女儿(柳蘩瑜)并视为己出。他用兵如神,是解放军唯一有所顾忌的人,他反腐倡廉,是国民党中的另类军官……他懂管理、懂团队建设,有着那个时代中别人所没有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李昌毅-编剧:范昕
范昕范昕:过去在书上学到和平解放北平时,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至多感觉到解放军的威慑力。 随着阅历的增长,对此事件的想法也慢慢不同。 尤其是对傅作义将军。 战死沙场固然能名垂青史,然而为了古城的完整,百姓的生命,不惜自己背上投降将军的骂名的那种勇气和胸怀,实在令人感佩。 很希望剧中能够出现他的形象,相信也更能强化编剧所要弘扬的主题。

这个想法在一开始我们就有。主要提出者是康红雷导演。他说过“要尊重我们的对手”康红雷是我加入之前创作的灵魂。我很欣赏他的观点。于是我设计了李昌毅这个人物。原书中的柳长谊是个小角色。李昌毅现在是戏中的主要人物。男三号,戏份很大。可以说是着力刻画的人物。他的原型人物就是取材于傅作义。

一个虚构出来的人物。国民党陆军中将,任北平守备一军军长,后擢升为北平“剿总”西路兵团司令官,是傅作义的左膀右臂。抗战时期率部重创日军,有“七路半将军”的美誉。1949年初解放军兵临城下,李昌毅在与解放军斗智斗勇的过程中逐渐感到力不从心,他深深地被解放军的周国华团长、侦查员乔震山的英雄气概和广阔胸襟所折服。与此同时他又对北平保密处处长王经堂等人窃国窃民、心狠手辣的做法极为反感,对国民党政府日薄西山的腐败统治深感惋惜。李昌毅既有军人的忠,又有文人的节,是一位热血将军。但是传统军人的自尊不允许他向共产党投降,实力的不济又无法打破战局上的壁垒,李昌毅走投无路之下决定亲自出城会一会自己的对手,力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在城外看到纪律严明的解放军在寒冷的冬天居然能够为不扰民而在村外安营扎寨,感慨之余认识到了国民党部队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于是终于决定率领部队起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8
没有,在电视剧《战北平》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一个虚构出来的人物。李昌毅现在是戏中的主要人物。男三号,戏份很大。他的原型人物就是取材于傅作义。
傅作义(1895.6.27~1974.4.19),民国时期军事家,爱国将领。字宜生。山西荣河安昌村(今属临猗)人。1910年(清宣统二年)考入太原陆军小学堂。次年参加辛亥太原起义,任学生军排长,在娘子关等地与清军作战。1912年被保送北京第一陆军中学堂。1915年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8年毕业,回山西在晋军服役,因治军有方,由排长递升至师长。1927年率第4师参加对奉军作战,10月乘虚袭占涿州(今属河北)后,孤军苦守三月余,以不足万人之师,抗击数倍于己之兵力,采用在城墙内外挖掘壕沟阻敌攻城、主动出击等办法,打退奉军多次进攻,终因粮尽援绝,于次年1月撤出涿城,接受奉军改编。傅作义因拒绝张作霖委任,被软禁于保定张学良指挥部,5月初出逃至天津。第二期北伐击败奉军后,任第三集团军第5军团总指挥兼天津警备司令。1930年蒋冯阎战争期间,任第3方面军(阎锡山军)第2路军指挥官,率部在津浦铁路(天津—浦口)沿线与蒋军作战。阎军战败被南京国民党政府收编。1931年任第35军军长兼绥远省政府主席。
“九一八事变”后,通电坚决抗日。1933年所部编为第7军团,任总指挥,率部在河北密云、怀柔(今均属北京)一线参加长城抗战,施近战、夜战、白刃战,给日军以打击。1935年4月被授为陆军二级上将。1936年指挥绥远抗战,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出其不意等战法奇袭日伪军,获百灵庙大捷,收复失地。抗日战争期间,相继任第7集团军总司令兼第35军军长、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所部转战晋、冀、察、绥等省,先后参加南口张家口战役、忻口会战、太原保卫战诸役。还灵活运用阻击、偷袭等战法打击日军有生力量,取得包头、绥西、五原等战役的胜利(见绥西作战)。1941年初,提出民养军、军助民、军民合作发展粮食生产的具体措施,解决军民食粮问题。
抗战胜利后,任张垣绥靖公署主任兼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华北“剿总”总司令,执行蒋介石的内战政策。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今北京)的条件率部起义,对完整地保留文化古都作出重大贡献。随后,又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和邓宝珊促成绥远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绥远军政委员会主席、绥远军区司令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水利部部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
1974年4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第2个回答  2013-10-20
有 。 李昌毅抗日名将,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一个典型的国民党军官正面形象。对傅作义忠心耿耿,与蒋介石有矛盾。反共,主战,但又极为有民族气节。身为守城专家的他身经百战,有着别人可望不可及的过人之处。正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他谋略过人、博学多才、风度翩翩,带有中年男人及一个中国传统军人特有的大将之风。信奉将军沙场百战死,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本剧中李昌毅是一个核心人物。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大义凛然、宁死不屈,让人尊敬让人钦佩。他以国民党利益为重,以终生追随傅作义做为自己的信仰,在兵临城下时依然顽固地执着。他重情重义,收养战友的女儿(柳蘩瑜)并视为己出。他用兵如神,是解放军唯一有所顾忌的人,他反腐倡廉,是国民党中的另类军官……他懂管理、懂团队建设,有着那个时代中别人所没有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第3个回答  2020-11-18
在电视剧中,李昌毅是抗日名将,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一个典型的国民党军官正面形象。对傅作义忠心耿耿,与蒋介石有矛盾。反共,主战,但又极为有民族气节。身为守城专家的他身经百战,有着别人可望不可及的过人之处。正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他谋略过人、博学多才、风度翩翩,带有中年男人及一个中国传统军人特有的大将之风。信奉将军沙场百战死,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
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大义凛然、宁死不屈,让人尊敬让人钦佩。他以国民党利益为重,以终生追随傅作义做为自己的信仰,在兵临城下时依然顽固地执着。他重情重义,收养战友的女儿(柳蘩瑜)并视为己出。他用兵如神,是解放军唯一有所顾忌的人,他反腐倡廉,是国民党中的另类军官……他懂管理、懂团队建设,有着那个时代中别人所没有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李昌毅-编剧:范昕
范昕范昕:过去在书上学到和平解放北平时,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至多感觉到解放军的威慑力。 随着阅历的增长,对此事件的想法也慢慢不同。 尤其是对傅作义将军。 战死沙场固然能名垂青史,然而为了古城的完整,百姓的生命,不惜自己背上投降将军的骂名的那种勇气和胸怀,实在令人感佩。 很希望剧中能够出现他的形象,相信也更能强化编剧所要弘扬的主题。
这个想法在一开始我们就有。主要提出者是康红雷导演。他说过“要尊重我们的对手”康红雷是我加入之前创作的灵魂。我很欣赏他的观点。于是我设计了李昌毅这个人物。原书中的柳长谊是个小角色。李昌毅现在是戏中的主要人物。男三号,戏份很大。可以说是着力刻画的人物。他的原型人物就是取材于傅作义。
一个虚构出来的人物。国民党陆军中将,任北平守备一军军长,后擢升为北平“剿总”西路兵团司令官,是傅作义的左膀右臂。抗战时期率部重创日军,有“七路半将军”的美誉。1949年初解放军兵临城下,李昌毅在与解放军斗智斗勇的过程中逐渐感到力不从心,他深深地被解放军的周国华团长、侦查员乔震山的英雄气概和广阔胸襟所折服。与此同时他又对北平保密处处长王经堂等人窃国窃民、心狠手辣的做法极为反感,对国民党政府日薄西山的腐败统治深感惋惜。李昌毅既有军人的忠,又有文人的节,是一位热血将军。但是传统军人的自尊不允许他向共产党投降,实力的不济又无法打破战局上的壁垒,李昌毅走投无路之下决定亲自出城会一会自己的对手,力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在城外看到纪律严明的解放军在寒冷的冬天居然能够为不扰民而在村外安营扎寨,感慨之余认识到了国民党部队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于是终于决定率领部队起义。
第4个回答  2020-11-21
没有,虚构的人物原型是傅作义
国民党陆军中将,任北平守备一军军长,后擢升为北平“剿总”西路兵团司令官,是傅作义的左膀右臂。抗战时期率部重创日军,有“七路半将军”的美誉。1949年初解放军兵临城下,李昌毅在与解放军斗智斗勇的过程中逐渐感到力不从心,他深深地被解放军的周国华团长、侦查员乔震山的英雄气概和广阔胸襟所折服。与此同时他又对北平保密处处长王经堂等人窃国窃民、心狠手辣的做法极为反感,对国民党政府日薄西山的腐败统治深感惋惜。李昌毅既有军人的忠,又有文人的节,是一位热血将军。但是传统军人的自尊不允许他向共产党投降,实力的不济又无法打破战局上的壁垒,李昌毅走投无路之下决定亲自出城会一会自己的对手,力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在城外看到纪律严明的解放军在寒冷的冬天居然能够为不扰民而在村外安营扎寨,感慨之余认识到了国民党部队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于是终于决定率领部队起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