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太空探索的几个里程碑是什么?

如题所述

35年前的昨天,即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从1969年到1972年,美国共进行了5次“阿波罗”飞行,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这一系列“访问”大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阿波罗”登月计划只是一个起点,它留下了许多未竟的事业 。许多宏伟设想还有待实现,许多突破还有待完成。   登月35年后的美国载人航天  35年前的今天,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功登上了月球。35年过去了,美国虽然没有再登上其他星球,但仍保持了世界载人航天和宇宙探索强国的地位。它不仅建立了实验型空间站,研制出航天飞机,而且制定了重返月球并从月球出发,将人类送上火星的庞大载人航天计划。  建立国际空间站让人成为太空居民  1972年12月阿波罗进行最后一次登月飞行后,美国开始将航天重点转向建立太空据点———“天空实验室”。“天空实验室”原称阿波罗应用计划,其目的是用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开展实验性航天站活动。在随后的两年中,美国利用阿波罗号飞船将3批宇航员送入“天空实验室”,让他们在上面开展生物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完成实验270项。  “天空实验室”的建立使人类第一次成为可数月生活在太空中的居民。“天空实验室”创下了连续载人航天84天的纪录。但美国在建立国际空间站方面的努力,很快被欧洲和当时的苏联超过。它们创造了一系列新的纪录。  美国于1993年提出,将“自由”号空间站计划由美国自己建造改为国际合作建造,以吸收西欧和俄罗斯的技术并分担成本。国际空间站工程于1998年底正式启动,目前参与建设国际空间站的国家有16个,来自北美、欧洲和日本。最终建成的国际空间站,将包括6个实验舱和1个居住舱,可供7名宇航员长期居住,最多时可容纳15人从事考察活动。美国目前的目标是在2010年建成国际空间站。  发射航天飞机激发太空探索幻想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一项新的重大突破,研制成一种可重复使用,从而可望大幅度降低往返太空成本的航天器———航天飞机。航天飞机的发明极大地激发了人类对太空探索的热情和期望。  其实美国早在1972年就开始研制航天飞机。1981年4月对航天飞机进行了首次试验,次年11月投入使用。虽然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激发了无限的想象,但20多年来,航天飞机从未证明自己是最省钱的航天器,有效载荷的发射费用一直高于传统的火箭。航天飞机宇航员的太空行走曾引起过美国媒体的普遍喝彩,但作用仅限于对航天器进行小型维修。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73秒后爆炸,包括1名教师在内的7名美国宇航员丧生。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在返回地球途中失事,7名宇航员罹难。高成本加高风险,终于使美国人开始进行反省,对航天飞机是否是一种像自己所宣称的那样理想的航天器产生怀疑。  目前,美国准备在年底前恢复航天飞机的飞行。在今后几年中,航天飞机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完成国际空间站的组装工作。但在2010年国际空间站建成后,航天飞机将退出历史舞台。  宣布返月计划要将人类送上火星  美国总统布什在今年1月推出一项新的载人太空探索计划,计划分为四步。第一步,在2010年建成国际空间站。第二步,在2008年前研制出一种新的宇宙飞船,并且在2014年前用这种新型飞船进行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把宇航员送入空间站。第三步,在2020年前重返月球,在月球上建立太空基地,作为登上火星的基地。第四步,于2030年将宇航员送上火星甚至更远的星球。  布什称,对太空的探索使美国在天气预报、通信、计算机、搜寻营救、机器人和电子等方面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显然,美国通过将人送上火星,不仅将促进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还将进一步推动美国高科技的全面发展。  新华社记者司久岳  (据新华社洛杉矶7月20日电)  欧洲为火星登陆“摩拳擦掌”  欧洲过去发展航天业一直是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色,比如着重在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方面积聚了较雄厚的实力。但基于整体实力水平的限制,欧洲国家曾一直避免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方面与美国和俄罗斯竞赛。但近两年来,欧洲航天局几乎全面出击,创下了其历史上的许多首次,显示了欧洲目前在太空领域的实力及其希望赶超美俄,实现火星登陆的强烈愿望。  就星际探测来说,欧洲在去年和今年集中实施了月球和火星探测计划。2003年9月,欧洲航天局的“SMART-1”号月球探测器发射成功。如果顺利,它将在今年年底前后成为欧洲航天局的第一个飞赴月球并围绕其运转的航天器。此外,欧洲“火星快车”探测器在2003年12月已抵达环绕火星的轨道。法国媒体普遍认为,无论探测月球还是火星,这都是欧洲人在补过去的课。  在载人航天方面,欧洲航天局在上世纪70年代末也曾研制过“使神”号小型航天飞机,后因资金和成员国意见不一等原因中途夭折。欧洲航天局后来参加了多国参与的国际空间站计划,想以这种“省力”的方法,提升其载人航天技术水平。然而国际空间站的计划建设规模很可能远远超过600多亿美元的预算,加上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直接影响了国际空间站的建设进度,欧洲的部分载人航天活动不能按原计划实施。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欧洲航天局已把未来长期发展的重心再次转向了开发航天飞机。今年5月10日,欧洲航天局位于瑞典北部的北欧航空航天实验中心宣布,该中心于5月8日成功试飞了未来欧洲航天飞机的原型样机,预计首架欧洲航天飞机将于2015年到2020年间诞生。此外,欧洲航天局在今年2月3日正式宣布了其雄心勃勃的“曙光”超大规模星际探索计划的目标:力争在2030年到2035年间向火星发射一艘载人飞船,实现欧洲宇航员登上这颗红色星球的梦想,零距离探索这颗行星,揭示其历史上的沧海桑田。  欧洲航天局负责“曙光”计划的主任弗朗克·奥加罗说,在实现火星登陆之前欧洲要先实现月球登陆。为此,欧洲航天局制定了“路线图”:在2007年试验一种飞行速度更快的航天器,这是实现在其他星球登陆所必需的;在2010年,向火星发射无人飞船,获取火星上的物质并运回地球研究;2020年到2025年间,欧洲宇航员将登上月球,为人类在外星球生存积累经验;从2026年开始,欧洲火星登陆的准备工作将陆续完成;2030年至2035年,欧洲宇航员将登上火星。  欧洲航天局的官员在宣布上述火星探测计划时称,这个计划与美国的火星探测计划时间表相一致。这表明欧洲在探索火星方面不愿落后,希望迎头赶上美国。  新华社记者杨骏(据新华社巴黎7月19日电)  回首登月前后 话说苏俄航天  自从1957年原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原苏联和美国便基于当时的多重时代背景,在航天领域展开竞赛,并都把宇航员送上月球作为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标志。在以后的岁月中,原苏联和俄罗斯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之路上又留下了诸多不可磨灭的印记。  为了实现登月,原苏联曾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整个60年代向月球发射了多个无人飞行器,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无人航天器携带动物环月飞行、为月球背面拍照、使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并研制出多辆月球车。但原苏联航天专家在用于发射月球飞船的运载火箭设计上出现分歧:原苏联航天总设计师科罗廖夫主张采用新型火箭“H1”,而航天设计师切洛梅等人主张对“质子”型运载火箭进行改进。对两种火箭的试验均未成功,耽误了原苏联登月的时间。与此同时,美国启动了“阿波罗”计划,发动了约30万工作人员,先后耗资约255亿美元,抢先于1968年实现了载人飞船绕月飞行。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率先登月,使美国在这一轮竞赛中胜出。  经历这一挫折的原苏联,此后又陆续对用于发射月球飞船的“H1”运载火箭进行了4次试验,但均告失败。1976年原苏联终于放弃了月球载人飞行计划。在随后的航天飞机开发方面,原苏联比美国晚了7年半,于1988年发射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但是,原苏联和俄罗斯在轨道空间站建设及其载人飞行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71年,原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至1986年又有6个“礼炮”系列空间站和1个“和平”号空间站先后入轨。特别是“和平”号空间站,在太空连续飞行15年,接待了108名各国宇航员,为人类在近地空间生活积累了大量经验。  原苏联解体后,为了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有重点地发展航天业,俄罗斯加入了最早由美国提出的国际空间站计划。自1998年开始空间站的装配以来,俄罗斯利用其“进步”货运飞船和“联盟”载人飞船,与多国一起建设国际空间站。在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美暂停其所有航天飞机飞行之后,依然注重载人航天项目的俄罗斯决定,将2004年航天预算的42%用于保证国际空间站的运转,额外制造为空间站送货的飞船,建议让长期考察组延期半年返回,推迟部分空间站太空舱的发射。与此同时,俄继续向空间站运送欧洲航天局的宇航员,开发太空旅游,以补贴预算,力争在2010年前完成国际空间站的建设。  为了实现火星载人飞行,俄将开发原本为国际空间站设计的新型载人飞船———“快速帆船”。该型号飞船于2000年在俄“联盟”系列飞船的基础上开始研制,预计可载6名乘客。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快速帆船”可在2010年前完成制造。为保证计划的实施,俄还建议同西方国家合作开发“快速帆船”。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将帮助人类无止境地探索未知的太空,拓展知识的边界,在新的世界中铸就不断延伸的登天之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