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林则徐的生平事迹

700就好了,最好快一点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 福建侯官县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

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

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扩展资料:

林则徐出生在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一个穷秀才家庭。他一出生,父亲就为他安排了一条“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林则徐3岁的时候,父亲就把他带到自己的私塾里旁听。他特别爱就父亲给同学们讲到的东西提问,这些问题有时幼稚可笑,有时发人深省。

这一天,私塾里的学生们学的是《硕鼠》。当他们大声地念“硕鼠,硕鼠,毋食我黍……”时,小则徐瞪大了眼睛仔细听着。下课了,同学们一窝蜂似的到外面去玩。小则徐却走到父亲跟前,问道:“爹爹,我知道老鼠,但硕鼠是什么呀,它是不是也是老鼠呀?”

父亲抚摸着他的头说:“硕鼠也是老鼠,不过是一种大老鼠。它们糟蹋农民的粮食更多。”小则徐脸上一副很不解的样子,说:“那人们描写这些大老鼠做什么呢?”父亲觉得这是对儿子进行道德教育的绝佳机会,便意味深长地给独生子解释说:“这种大老鼠呀,终日里无所事事。

却专门偷吃、糟蹋农民伯伯的粮食。农民伯伯风里来雨里去,辛勤耕作,不知道为生产这些粮食受了多少苦。它却坐享其成,还津津乐道,你说可恨不可恨?”听到这里,小则徐攥紧了小拳头,愤怒地说:“这些大老鼠真是可恨,我长大了,有了本事,一定要杀死这些不劳而获的大老鼠!”

父亲进一步引导儿子说:“一些贪官污吏巧取豪夺,鱼肉百姓,实际上比这些大老鼠还不知要可恶多少倍呢!”小则徐这才恍然大悟,大声说道:“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治治这些贪官污吏。我与他们不共戴天!”父亲说:“好样的,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自此,林则徐朝夕诵读,学习上比以前更用心了。但少年时,林则徐的家境每况愈下。一年到头,只有除夕之夜全家人才能吃上一小碟清炒豆腐,点一晚两根灯芯的油灯。平时,林则徐需要买书,先得典当一些衣物,才能把钱凑够。尽管家里如此穷困,但父亲总是严格要求自己。

在言行方面注意给儿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一次,当地的土豪妄图用重金贿赂父亲,通过他保送几名文童。父亲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乡里人不理解,父亲解释说:“花自己劳动挣的钱心里踏实,花不干不净的钱可耻。”父亲的言传身教使林则徐幼小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他时刻以父亲的话勉励自己,努力读书。为了能够使林则徐顺利地上学读书,他的父母、姊妹成年累月地起早贪黑,辛苦劳累,这令林则徐的心里很是不安。于是,每天放学回家,他总是抢着帮家里人干活。有一天,林则徐到田里帮母亲干活。当他走到母亲身边时,见她大汗淋漓。

吃的却是稀饭和萝卜咸菜,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他鼻子一酸,差点哭出声来,赶忙背过身去。母亲却笑着问他今天老师又教了哪些功课。林则徐根本没有心思回答母亲的话,而是认真地说:“娘,我不想读书了。我回来帮你和爹爹干活,这样可以减轻你们不少负担。”说完这句话。

他满以为母亲会高兴地答应他。不料,母亲却异常严厉地说:“好男儿应该为自己的远大志向而努力奋斗,怎么能因眼前的小事就中断学业、荒废前程呀!你觉得在这种小事上帮我,就算表达孝心了吗?把书读好了,做成一番大事业,那才不辜负我的一片苦心啊。”听着母亲的话。

林则徐的眼泪扑簌簌地滚落而下。他懂得母亲吃这么多苦,受这么累全是为了谁。林则徐把对父母的孝心转化成学习的动力,一心要学有所成。11岁那年的元宵节,私塾的老师给学生们出对子:“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林则徐略一思索,应声答道:“打一声锣代天地行威。”

他的下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表现了本人非凡的志向。老师又要求学童们以“山”、“海”两字作一绝对。当其他人还在苦苦思索之时,林则徐吟道:“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老师听了,大加赞赏,说他前途不可限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则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1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实现了父母所期望的入仕做官。十九年(1814)授编修。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翻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在京官时期,他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于是,他“文学而潜修”。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在京师为官七年中,他广泛搜集元、明以来几十位专家关于兴修畿辅水利的奏疏、著述,写了《北直水利书》。书中明确指出“直隶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认为只有发展华北水利,提倡种稻,就地解决漕粮,才能合理解决南粮北运及由此产生的漕运积弊问题。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则徐曾在京参加过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壶”的文艺团体“宣南诗社”,结识了龚自珍、魏源等人,在诗社里进行诗文酬唱活动。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则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积极甄拔人才,建议兴修海塘水利,颇有作为。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种阻力难以应付,曾发泄“支左还绌右”“三叹作吏难”这样的苦闷。终于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辞职回籍。林则徐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但由于性情过于急躁,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复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盐运使,整顿盐政,取得成效。林则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宠信,很快跨入官场上青云直上时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苏按察使。在任上,他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并把鸦片毒害视为社会弊端加以严禁。江苏这一年夏秋之际大雨成灾,松江饥民聚众告灾,汹汹将变。林则徐反对调兵镇压,亲自赴松江安定灾民,采取一系列救灾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年底入觐归来,署江宁布政使,让林则徐负责全省灾赈事务。但道光四年秋,林则徐先后遭父母丧,在籍守制。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七年(1827)六月任陕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在任一月即调任江宁布政使。等待交接期间,陕南略阳一带发生水灾,遂留陕暂理原职,赴略阳察看灾情,安置受灾百姓,同时还参与了县城移建事宜。往返陕南时,曾赴紫柏山张良庙、定军山诸葛亮墓、武侯祠凭吊。他在《定军山谒武侯墓》诗中写道:“大星虽陨大名留,一线皇纲诩汉刘。抱膝之人知管乐,鞠躬终右匹伊周。定寒沔水居民泪,月黑祁山故垒秋。归首定军军莫定,墓门深锁阵云愁。”
  道光十年(1830年)服丧完毕。道光十年(1830)秋任湖北布政使,翌年春调任河南布政使,擢东河河道总督。从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岁之中,周历三省、所至贪墨吏望风解缓。疆臣重其才,皆折节倾心下之。”他为清朝统治的长远利益,锐意整顿财政,兴修水利,救灾办赈”,“一时贤名满天下。”十月,升任河东河道总督。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为了治理黄河,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商梁秸进行检查,还将沿河地势,水流情况。绘画张挂,便于了解和治理。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调任江苏巡抚。从这一年起到十六年间,他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他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林则徐这种农耕思想,是在实际考察中体验出来的。道光十二年(1833年),江苏大水灾,林则徐不顾报灾限期和朝廷斥责,详尽陈述灾情,呼吁缓征漕赋,提出“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请求,这对发展生产,苏息民困在客观上起了有利的作用。同时,他分析水灾原因是由于吴淞江、黄浦江、娄河及与之相表里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于是决定兴修白茆河、娄河,还修建海塘,这些在我国水利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在这一时期,林则徐对清王朝的财经政策、贸易政策提出异议,反对一概禁用洋钱,并第一次婉转地向道光帝提出了一套自铸银币,建立本国银本位制度的主张。这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这也是适应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保护民族经济独立发展,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先进思想。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林则徐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要正人,先正已”。“身教重于言教”,林则徐十分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人表率。在出任湖北布政时,入湖北发出《传牌》,禁止沿途阿谀奉迎,借端勒索。在总督任内,仍保持“一切秉公办理”的作风。林则徐办事兢兢业业,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受群众爱戴的好宫。
第2个回答  2013-10-21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主要功绩是从英国手里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名字的来由
  则,学习、效法。
  徐,指的是福建巡抚徐嗣曾。
  元抚,以巡抚徐嗣曾为榜样的意思。
  少穆,石麟,据程恩泽《题林旸谷年丈饲鹤图遗照》诗及注的解释,林则徐出生那天晚上,林宾日“梦中亲见凤凰飞”,这使他立即联想到有“天上石麒麟”之类的南朝才子徐陵(字少穆),以为是吉兆,因此在给儿子取名“则徐”之余又给字“少穆”,“石麟”。
  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7-09
苦苦,刘嘉玲沙滩裤沙滩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