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家物语的开篇诗?

祗园精舍钟声响 诉说世事本无常

婆罗双树花失色 盛者转哀如沧桑

骄奢淫逸不长久 恰如春夜梦一场

强梁霸道终覆灭 好似风中尘土扬

在哆啦A梦漫画剧场版钥匙城看过~不过念不出有点不一样~我记得“卜皮”小猪市长给胡子先生念的好像是“沙罗双树园~逝者无常”什么的~我已经记不清了~~我刚刚才知道这是什么平家物语的开篇诗~关于这个物语有什么详细的内容~

祗园精舍的钟声,奏诸行无常之响
沙罗双树的花色,表盛者必衰之兆
骄者必败,恰如春宵一梦
猛者遂灭,好似风前之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0-21
有不同的翻译版本,我最喜欢这个:

”莎罗双树花失色,
盛者转衰如沧桑,
骄奢淫逸不长久,
恰如春夜梦一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5-02
是娑椤双树……
第3个回答  2013-10-20
平家物语,原称《平曲》,又称《平家琵琶曲》,作者不详,为盲艺人以琵琶伴奏演唱的台本,成书于13世纪(日本镰仓时代)的军记物语,记叙了1156年-1185年这一时期源氏与平氏的政权争夺。   《平家物语》成书时期相当于我国南宋嘉定年间,比《源氏物语》晚出约二百年,它与中国文学的影响关系,当然要比《源氏物语》更为深厚。全书引用中国文词典故共124处,直接引用原典文句的有72处,借用汉文典故的52处。几所引用有确切出典的为108处,其余属一般引用,无须确指出于何书何文。这108处引文所涉及的古籍,自先秦迄于唐代有25种之多。引用最多的为《史记》和《白氏文集》,前者29处,后者23处。引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有古圣先贤文臣武将共76人。《平家物语》共192节,其中含有引用中国典籍的为56节,占29%。所有这些引用,大多用于叙事论理,写景状物,以至人物形象的刻画,因而我们读来很感亲切。[1]   《平家物语》在描写平家的兴盛方面用墨不多,却以浓重的笔墨聚焦在平家的没落与消亡的紧张过程上,即使描写这一过程,比起写武士的武艺来,更多的是展现武士的精神世界。在这里面交织着作者的爱与恨、喜与悲、解放的昂奋与内省的孤寂,使文学的感动得到最大限度的升华。特别是作者用大量赞美的言词,描写了东国西国源氏武士在征战中的骁勇行为和忠贞的精神风貌。[2] 内容简介   《平家物语》主要叙述以平清盛为首的平氏家族的故事。前6卷描写了平氏家族的荣华鼎盛和骄奢霸道;后7卷着重描述了源平两大武士集团大战的经过,渲染了平氏家族终被消灭的悲惨结局。全书共192节,其多引用了相当数量的中国典籍。曾由日本的琵琶法师进行了生动的演绎。作者主要是围绕在平家的两个时期(平清盛时期与平宗盛时期),保元之乱和平治之乱之后进行描写,通篇以史书编年体为主,其中作者加入了对许多事件的看法,形成了以作者寻找平氏衰亡原因为主要线索的结构。对于人物的评价,《平家物语》很少以一个固定的观点来看待他们。   全书主要分为三个部份,第一部分叙述平清盛当上太政大臣,成为第一位武家登上这个职位的人物,平家的盛极一时,令人赞叹。但平清盛当上高官后,开始跋扈,除了硬将自己的女儿建礼门院德子嫁给高仓天皇,后来更让自己的外孙登基成为安德天皇,并曾囚禁后白河法皇,控制整个朝廷。此外,还强行迁都福原,引起贵族公家的不悦,后来不得不又迁回京都。因此福原迁都,也被鸭长明在方丈记中,视为与地震、饥馑、旋风、大火等同样的灾祸。   而第二部份则是在平清盛因为热病过世后,由于长子平重盛早就去世,只好由三子平宗盛继承平家。但由于平宗盛个人能力不够,使平家渐渐衰落。此时木曾义仲趁势崛起,成为本书第二个重点。义仲为源氏后代,在北陆一代兴起,很快的就打入京城,逼迫平家撤到西国,丢掉首都。不过义仲进入首都后,没有办法约束自己军队,木曾军在京城里坏事干尽,加上碰上养和大饥馑,军心很快就涣散,最后镰仓的源赖朝下令两位弟弟源范赖、 源义经追讨义仲,并且将义仲斩首示众。    第三部份则是将重点放在被日本人视为战神的源义经身上。义经进入京城后,受到后白河法皇的信赖,并且在追讨平家的一之谷之战、坛之浦之战等等立下战功,被视为打倒平家的最大功臣。但是由于战功彪炳,因此引来哥哥源赖朝怀疑,最后被下令追讨,一路逃到奥州的平泉,刚开始受到藤原秀衡庇护,但秀衡死后,其子藤原泰衡为了讨好源赖朝,便逼死了义经。也让义经成为日本史上备受欢迎的悲剧人物。其事迹一再被传颂,2005年的NHK大河剧便是以义经的一生为主题,由泷泽秀明主演。   平家灭亡后,平清盛之妻平时子抱着外孙安德天皇与三神器一同跳海,更让人感受到盛者必衰之感。而这种无常观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重要观念之一。 年代和作者   《平家物语》这个题目是成书许多年后的定下的名称,当初成书时推测名为《治承物语》(交战正式进行是在治承年间),或者名《保元物语》以及《平治物语》,但是没有确证。   至于正确成立时期,根据在仁治元年(1240年)藤原定家誊抄了的《兵范记》(平信范的日记)的文书和"治承物语六卷号平家候间,书写候也"的字样,应该在此之前就已经成立。但是确实有证的还是延庆本(延庆2年(1309年)),之前成书。   对于作者,自古以来有许多的意见。最早的说法是吉田兼好的《徒然草》,称“信浓前司行长”(しなののぜんじ ゆきなが)这一号人物是平家物语的作者。   「後鸟羽院の御时、信浓前司行长稽古の誉ありけるが(中略)この行长入道平家物语を作りて、生佛といひける盲目に教へて语らせけり。」(徒然草226段)   根据兼好法师说法,作品《平家物语》(在此是以单一作品与作者的概念下所做的表记)是由「信浓前司行长」书写完成后,交由琵琶法师,配合「平曲」讲述、传诵。因此,早期学界在探讨《平家物语》作者的过程中,的确曾经将信浓前司行长视为《平家物语》的作者。但是,此种说法随着时间及研究成果的日积月累,渐渐无法取信于《平家物语》的研究学者。原因在于《平家物语》具有相当复杂的形成过程,它随着年代不断流传、衍生、增删、改变,不但增删及改变幅度大,且版本间内容差异也颇为明显。   因此,如果单纯地将《平家物语》视为是由特定作家所创作而成的一部单一作品,则无法说明或真正掌握到具体及可以直接对应或指涉的特定作品。不但如此,这也与增删及改变幅度颇大的历时性作品《平家物语》的特性不符。西方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曾经提出所谓「作者已死」的概念,在此并非是要讨论或套用这个理论,而是要说明作者不明的《平家物语》,在某些层面已经接近「作者已死」的地步。基于上述原因,学界通常会将《平家物语》视为是团体创作的结晶作品,而以所谓「作者群」的说法,取代「单一」作者或叙事者的概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