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舅姑”为什么指“公婆”?

如题所述

源于原始社会的外婚制度。

原始社会的族外婚制度说起。相较于原始社会的同族婚姻, 母系氏族开始了异性联姻族外婚。通常情况下,两个氏族中的同一辈男子与对 方族里同一辈女子成婚,他们所生的孩子,女孩归女方氏族,男孩归男方氏族。 

下一代再结婚,就出现这种情况:女方的公公,是母亲的兄弟;女方的婆婆,是父亲的姊妹。所以,即使结了婚,人们还是习惯叫姑姑,舅舅。因而,古代公婆关系就成了“舅姑”关系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侄女随姑”、“姑舅表亲”现象尤为盛行,同姓之间, 是不允许结婚的。比如秦国和晋国,两国不同姓,分别为“羸”姓和“姬”姓, 两国便可以通婚,随后结成姑舅表亲,因而古代有“秦晋之好”的说法。

扩展资料

舅姑古指“公婆”,例如:唐·朱庆馀《闺意》原文如下: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译文: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舅姑与姑舅的区别

舅姑与姑舅不一样。舅姑以舅为主,以姑为辅。舅是男性,舅是丈人好沟通。这里的姑指的是舅母。

姑舅以姑为主,以舅为辅。姑是女性,姑是婆婆好沟通。这里的舅指的是姑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舅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7-28
早在氏族社会,近亲结婚的道理就逐渐被大家接受,“两姓为婚,其生不蕃”于是族外婚代替了族内婚。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是姜姓,鲁是姬姓,齐鲁可以通婚;秦是嬴姓,晋是姬姓,秦晋可以通婚,至今仍用“结秦晋之好”代指婚姻。而鲁与晋因为同是姬姓,就不可通婚。这样,两个通婚的氏族彼此嫁女,实际上是姑舅结亲:女方的公公正是母亲的兄弟辈,所以应该称“舅”;女方的婆婆正是父亲的姊妹辈,所以应该称“姑”,这样一来,公公与舅舅、婆婆与姑姑就“一身而二称”了。这种称谓习惯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古代汉语中把公婆称为“舅姑”,正是这种婚姻制度在语言上的反映。了解了古代的称谓及其所反映的婚姻制度之后,为什么古代把出嫁叫作“归”(归家),就容易理解了。至今仍在农村流行的婚谚“姨娘亲不是亲,姑舅亲辈辈亲”,所说的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姑姑和舅舅的子女可以成婚,而是古代“姑舅”称谓的误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