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是谁发明的?

如题所述

蜡烛是法国化学家米歇尔·欧仁·舍夫勒尔发明的。

他第一次发现了这样的事实:在一切油脂中,不论其来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均占95%,其余的5%则是皂化过程中生成的甘油。通过研究他搞清了皂化过程的本质。

同时他还有一项重大的发现:当时用油脂做成的蜡烛,由于里面有甘油,燃烧时火焰带烟,气味难闻。若改用硬脂酸做成蜡烛,燃烧时不仅火焰明亮,而且几乎没有黑烟, 不污染空气。

扩展资料:

蜡烛的原理:

蜡烛被点燃时最初燃烧的火焰较小,逐渐变大,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焰心主要为蜡烛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石蜡燃烧不充分,温度比焰心高。

因有部分碳粒,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火焰最明亮,燃烧充分,温度最高,因此,当把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火柴梗接触外焰部分首先变黑。

在吹灭蜡烛的一瞬间,可以看到一缕白烟,用燃烧的火柴去点这缕白烟,可以使蜡烛复燃,所以可以证明所冒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固所产生的固体微小颗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蜡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09
根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在公元三千年前埃及和希腊就有蜡烛的相关纪录,古代的蜡烛皆以动物脂肪制造。在1800年后,以石油所提炼的石蜡才开始出现。可是据说在古诗十九首的年代里还是用油灯,这才忽然发觉中国上古似乎没有蜡烛这个东西.汉代古书中一般将蜡和烛分开论述,但很少蜡烛两字连用.但是”汉墓偶有黄蜡饼发现”,由此可见汉灯一般的情况在盏内注油脂,但燃灯还可用蜡,蜡灯内的蜡是融化后作为油膏使用的.人们终于发现了实例,《西汉南越王墓发掘报告》中提到;至东汉晚期,在广州汉墓中最先出现蜡台。证明当时细长柱状的蜡烛已进入照明用品的行列之中了。终于,东汉晚期中国已有蜡烛,只是使用不普及,而且形状和近现代的还有差别。再往上推,战国秦汉时期是否已使用蜡烛,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了。文献中提到蜡烛最早大约是在晋代。《晋书周颛传》写到有人“以所燃蜡烛投之”。《世说新语》有石崇“用蜡烛作炊”的故事。晋代以后文献提到蜡烛的就多了。至于晋以前,还缺乏可靠的文字记载,实际只有少量的考古资料,比如上面提到的考古资料;中,”寇准自少年富贵,不点油灯.尤好夜宴聚饮,虽寝室亦烧烛达旦.每罢官去后,人至官舍,见厕溷间烛泪在地,往往成堆.”可见至宋,仍是油*烛贵.有篇文章说:《西京杂记》有“闽越王献高帝蜜烛二百支”之说,认为“蜜烛即蜡烛”,但吾以为终属孤证,何况《西京杂记》的记载是只能作为参考的。再看蜡烛的原料,有黄蜡、白蜡等多种。黄蜡是蜂蜡,白蜡是白蚁虫分泌的蜡。白蜡的利用一般认为起自唐代,也有人考证始于汉魏,上面提到的“汉墓偶有黄蜡饼发现”为物证,所以蜂蜡的利用要比白蜡为早。《神农本草经》、张华《博物志》、陶弘景《名医别录》中都有关于蜜蜡或蜂蜡的记载,当作药用。由此看来,东汉时期已使用的蜡是蜂蜡。不过大概数量还不多,使用也不普遍,所以灯烛仍用脂膏制作,要不就在脂烛外挂一层蜡以减少烛泪,或在脂膏中掺少许蜡。有资料表明以脂膏为烛,熔点是比较低的,因此当时的烛比较粗短。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汉画像石中的烛灯的烛都较粗短,而没有像唐李寿墓壁画中所描绘的那种细细长长的形状。蜡烛是汉魏时期发明的;唐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旧俗寒食节禁火,而宫中传烛分火于五侯之家,贵宠可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28
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蜜蜡可能是今日所见蜡烛的雏形。在西方,有一段时期,寺院中都养蜂,用来自制蜜蜡,这主要是因为天主教认为蜜蜡是处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便把蜜蜡视为纯洁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坛上。从现存文献看,蜜蜡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大致与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时代(710~784年)从我国传入这种蜡烛的,和现代蜡烛相比,古代蜡烛有许多不足之处。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句。诗人为什么要剪烛呢?当时蜡烛烛心是用棉线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于无法烧尽而炭化,所以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心末端剪掉。这无疑是一件麻烦的事,1820年,法国人强巴歇列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烛心,使烛心燃烧时自然松开,末端正好翘到火焰外侧,因而可以完全燃烧。但蜡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它的材料一般是有许多缺点的动物油脂,解决这一难题的是舍未勒尔等人。1809年6月至7月间,法国科家舍夫勒收到一家纺织厂的来信,请他分析、确定他们寄来的一个软皂样品的成份.他拿着这封信思索了很长时间,心想:要研究肥皂,看来还得从原料油脂入手.在仪器设备非常简单、朴素的学校实验,他研究了皂化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种油脂。经过大量实验,他第一次发现了这样的事实:在一切油脂中,不论其来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均占95%,其余的5%则是皂化过程中生成的甘油。通过研究他搞清了皂化过程的本质,同时他还有一项重大的发现:当时用油脂做成的蜡烛,由于里面有甘油,燃烧时火焰带烟,气味难闻。若改用硬脂酸做成蜡烛,燃烧时不仅火焰明亮,而且几乎没有黑烟,不污染空气。舍夫勒尔把他的发现告诉盖一吕萨克,并建议两人共同研究如何具体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用强碱把油脂皂化,再把得到的肥皂用盐酸分解,担取出硬脂酸。这是一种白色物质,手摸着有油腻感,用它制成的蜡烛质地很软,价钱更加便宜。1825年,舍夫勒尔和盖一吕萨克获得了生产石蜡硬脂蜡烛的专利。石蜡硬脂蜡烛的出现,在人类照明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后来,有人在北美洲发现了大油田,于是可从石油中提炼出大量的石蜡,较理想的蜡烛因此在全球得到了普及、推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