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详细�0�3

如题所述

型塑.鎏一 如何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曹秀丽 (泊头市交河镇五里庄中心校,河北泊头062151) 摘要:诗歌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 神活动.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我们读诗应在审美情趣上 下功夫,去感受它的音律美,体会其浓郁的感情,去捕 捉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去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指作品中的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 界,它是作家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鉴 赏意境美可以从意象组合的表现方法、表现形式以及 表现意义等方面去探寻思路。 关键词:诵读 鉴赏 方法 原则 意境美 我们知道中国文学的传统创作是注重表现意境。 文学的鉴赏当然也应该力求感受和进入意境,即欣赏 意境美。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有时会使我们 陶然于其中,时而沉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无我之境。时而又陷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 千去”的有我之境.以至于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 之中。实际上我们是陶醉于作者为我们所营造的意境 美中了。 那么,我们如何鉴赏一首诗歌的意境呢? 要想孬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意境是什么。 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它 是作者把一定的生活图景和某一种或几种思想情感交 融的结果。如马致远的《天净沙�9�9 秋思》,我们看到的是 一幅落寞单调的秋景(一定的生活图景)和作者凄凉断 肠的情怀(一种或几种思想情感),情由景寓、景中含 情,这便是诗的意境。这个意境我们又是如何领悟到的 呢?主要是通过诗中具体可感的形象领悟到的,如“枯 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但这 些我们常见的景物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这些词语 上面已经融人了作者的情感。而这时我们就称之为意 象了。意象在诗歌写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客 观的物象和主观的感情相融合的产物,它是诗人的主 观感情的载体:运用得当,可以达到叙述语言无法比拟 的艺术效果。看下面的范例,如“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 前头万木春”中的“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等 就是诗句中的两组意象;而这两组意象又形成反衬,描 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 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对于诗歌,其意境美则百般是通过景象组合而表 现出来的。在诗歌中声律和意象是起组织作用的两个 主要因素:声律通过它的音韵、节拍等体现了诗歌的音 乐美,这一点在律诗中尤为充分,如“山重/水复/疑/无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讲求平仄相间二二一二的节 拍,使得语调抑扬顿挫而获得音乐美:而意境美则是通 过诗歌中的物、景、事等意象,组合成具体可感的生活 场景,通过该生活场景给人以崇高或优美,悲或喜的审 美体验,使人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便是读者的 一种心理感受美。当然,作为诗歌的意境美,并非简单 罗列一些景或物就能创造出来,正如花草树木、山石泉 流、亭台楼阁组成格调别致的风景一样,并非随意堆砌 就能成为风景。然而诗歌意象组合创建出意境美虽并 非易事。却又是有规律可探的。 首先.有些意境美用“赋”、“比”、“兴”的手法把各 种意象融合在一起形成的。如《诗经》中作品的意境创 造都离不开“赋”、“比”、“兴”的手法。其中“静女其妹, 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里所作的 意境翎造就是“赋”的运用。《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 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 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鼠》用“硕鼠”比喻贪得无 厌的奴隶主。《诗经》中如此,近体诗也是如此。李白的 《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13故人情”的“浮云”、“落 日”同“游子”、“故人”的意象组合是“比”的运用。现代 诗歌也同样继承了这些手法。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 我的心头荡漾”。前两句写景以兴托感情,后两句发出 直抒胸臆的咏叹,这节诗就采用了“兴”兼“赋”的手法。 “赋”的采用,常使意象层现错出,跌宕多姿,颇有“横看 成岭侧成峰”之感,其意境更显得淳厚浓烈,读来如品 百年陈酿,回味悠长。“比”的采用,常使意象勾连万物 相融,有和谐之美。“兴”的采用使意象如山间泉水,叮 咚面来,如空中流云,飘然而去,留下秀丽的清山和幽 蓝的天空一样.令人爽心悦目。可见分析赋比兴的手法 为我们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提供了思路。 其次.有些意境美是通过意象的并置、相交、辐射 等表现形式表现出来的。所谓并置就是有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意象平行并列共同组成一个内含丰富的意境。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分别由“榆柳”、“桃李”、“户 庭”、“虚室”等意象并列,共同构成一幅很幽雅、恬适的 田园生活.诗人的超凡脱俗、悠然自得的情思蕴含其 中.表现了厌恶官场生活,回归大自然的美好心愿。因 此.很平常的农村生活在诗人的笔下,显得那么美,这 种意象并置使意境呈现优美,令人回味无穷。又如王之 涣《登鹳雀楼》中的“白13依山尽,黄河人海流”,分别由 “白13”、“山”、“黄河”、“海”等意象并列,共同组成一幅 一轮落13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 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的天空景、远山景、西望景和流经 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方折西向 东流归大海的江流景,给人展示出宏伟(下转第107页)  万方数据尘霉翌墨 以引导使用者的感受,发展对空间的利用。设计工作最 重要的是体现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这应该是当代设 计的宗旨。设计应该是具体体现时代精神的最广泛、最 直接、最敏锐的手段。因为设计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 所有方面,且极具消费性,新陈代谢非常快。设计应与 科学、艺术一起为人类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思维 空间。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不断提升大众的生活 品质。 2.设计思维是设计创意的基础 创意的图形表现是通过对创意的主题的深刻认 识、思考和系统分析,充分发挥想象思维和创造力,将 想象、意念形象化、视觉化。从怎样分析、怎样思考到怎 样表现的过程。由于人类特有的社会劳动和语言,使人 的意识活动达到了高度发展的水平。人的思想认识是 一个由认识表象开始,再将表象记录到大脑中形成概 念,而后将这些源于实际生活经验的概念普遍化并加 以固定,从而使外部世界乃至自身思维活动的各种对 象和过程均在大脑中产生各自对应的映象。图形本身 是视觉设计中的一种符号,是视觉传达过程中较直接、 较准确的传达媒体,它在沟通人们与文化、信息方面起 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图形设计中,符号学的运用使 平面图形谩计的信息传达更加科学准确.表现手法更 加丰富多彩。 “新颖”与“首创”的图形设计,源于我们在认识 和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的全新的发现。只有对事 物有了全新看法,找到了全新的视点,通过观察,发 现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中的全新含义,我们才会有 新颖的表现切入角度,才能创造出独特新奇的表现 (上接第65页)而壮观的场面。所谓意象相交:就是同一 组合中两个或几个意象互相包合,因而诗歌就能以较 少的字句表现较多的内容。这种意象组合形成在中国 古典诗中表现较突出。诗歌由于篇幅短小.最忌内容单 薄,讲求“诗贵含蓄”、“尺幅而有万里之势”特点。如,韦 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一诗:“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 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清树远含 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这首诗紧扣“暮雨”而着 墨,首句写“雨”,次句点“暮”,三句写“帆”因“雨”重,四 句写“鸟”因“暮”迟,五句深不见海门写“暮”,六句又写 “雨”,七句写别情之“暮”,末句用“雨”作结。全诗一句 写“雨”,一句写“暮”,二者相交让意象错综成篇,使离 愁别绪在烟雨薄暮之中得到渲染,从而使意境有含蓄 美。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的中心意象是“春雨”,全诗由 内到外,由远及近,由听觉到视觉,由黑夜到天明,层层 递进形成一种不同层次的意象组合的绘画美。 再次.从组成意境美的意象上看。一般具有一定的 约定俗成的意义。而这些约定俗成意义的意象,在创造 意境后,读者不会出现他解或误解。反而内涵丰富。以 唐诗为例,赠别诗中常有这样一些意象“雨、杨柳、落 叶、游子、故人、孤山、长亭、孤帆、浮云、落日、暮、秋、 蝉”等.这些意象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带有赠别色彩。如 “雨”在长期使用中具有表离别之愁的功能.如“云雨从 兹别,林端意渺然”(孟浩然《送王大校书》),“渭城朝 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方式。这种全新的视点、认识和理解才会引发与众不 同、突破恒常定式的表现,才能使我们的设计创意具 有化平淡为神奇的创造力。在设计工作中,设计思维 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对事物要由点及面、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全方位地进行审视。设计者都是以设计为 媒介来进行表达,表达是以个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为基础的,是以个人对设计的理解为基础的。人对物 质世界的认识和对形式理解的程度,实际上也就是 设计思维深化的基础。 要使设计作品有所创新,我们还必须具备丰富的 想象力和分析能力。想象力和分析能力是创意的思维 基础.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的分析能力是产生创意的 前提。人类就是在不断的想象中才获得新的发现,进而 发明创造的。总之,设计创作的想象思维的延伸使我们 在认识事物时获得了更多更新的认识角度和理解方 式,是引发创造性结果的思维。因此,设计创意离不开 想象思维。在设计创作中,只有将想象与我们自身的修 养和学识密切相关,注重丰富的多学科知识的掌握和 积累.才能使我们在设计中充分展开智慧的想象力,才 能更好地服务于创意。 参考文献: [1]徐晓庚.现代设计艺术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 版社。2003. [2]周宗凯.图形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2. [3]邬烈炎,袁熙呖.外国艺术设计史[M].沈阳:辽 宁美术出版社出版。200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又 如,“月”这个意象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具有思乡的色 彩。如“海上生明月,天涯若此时”(张九龄《望月怀 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 弟》)。所以克兰默�9�9 宾在《大宴�9�9 序言》中说:“月亮悬挂 在中国旧诗坛的上空……她把远隔千里的情侣的思 念联结起来”。不仅旧诗如此,当代歌曲《十五的月亮》 也承袭了这意象的内涵。“杨柳”是在古诗中最能触动 离愁的事物,如温庭筠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 天。”柳永也曾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名旬。当然以上 例说的这些意象并不是在任何地方、任何的诗句中都 固定不变的。比如“骨”代死,这是汉魏隋唐诗歌中的 ~个意象,如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于野”,杜甫的 “路有冻死骨”,陈陶的《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 这些诗所包含的主要意象相同。但由于诗中组合的意 象不同所产生的意义就变化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 鸡鸣”组合则写出战乱造成的荒凉景色;“朱门酒肉 臭,路有冻死骨”并列形成了贫富不均的强烈对比;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组合,沉痛地控 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因此在分析诗歌意 境美时.对具体的意象也要具体分析判断。 以上是对如何鉴赏诗歌中的意境美所作的浅显的 分析和例说,鉴赏诗歌意境美的角度和方法远不止这 几种.对具体的诗歌要具体品析欣赏其意境之美,感受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107  万方数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