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社团——学生社团工作的一些体会

如题所述

两年间,我们组织过许多次面向学校同学的宣传活动,但总体来看,成效甚微。道德层次上的号召和宣传,总是败于物质的经济利益。到北京上学以后,我结识了一个NGO环保组织,满怀欣喜地以为能找到方向与力量。但是最终,唯心主义终于可怜地破产了。 2006年,我参加了大学里的三农社团,与同样关心农村发展的同学们一起学习讨论,并去北京及河南等地的农村调研。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能为农民做的事实在是越来越少了,一是因为农业收入太低,使得农民本身越来越多地转移到城镇打工,二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逐步加快,资本也逐渐进入农村,小农经济日益走向破产。于是,我们所能做的就仅仅是关爱农村的留守老人和儿童,关注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从个体上说,原来的农民现在成为城镇里的工人,他们的问题成为了新工人的问题。因此,我们的目光不得不转移,社团的工作方向不得不发生分化。有些同学坚守于农村,但只能去民工子弟小学支教、去贫困的农村慰问,活动性质成了公益性的;而我和另一些同学,将目光随着农民进城,转到了工人阶级身上,于是开始关注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因此,我在2007年的下半年以后,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国的国情与历史,了解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同时实践的范围也向老工业区和新工业区转移。因此,我觉得自己完成了在思想认识上的一个重要的转变过程,克服了个体小农和民族主义的狭隘眼界。2 本文的目的 现在,我已经从大学里毕业了,结束了学生时代而走进企业和社会。这才充分体会到学生时代的自由是最宝贵的。而在学校参加的社团活动,便占据了我当时自由时间的绝大部分。只可惜,刚开始时,由于思想认识和组织经验等方面的不足,我走了许多弯路,很晚才有所觉悟。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回顾一下社团的组织经验,给后来人一个借鉴和参考,若能对新建或现有的学生组织有所帮助,则为大幸。 限于本人经验,本文所针对的社团是指以密切联系现实、关心工农群体的,以改造自己和社会为目标的,思行统一的学生社团组织。 二、学生社团的发起与宗旨1 社团的发起与宗旨 但凡一个组织,必是一群有共同目标的人。因此,社团发起的准备阶段便要在成员的反复讨论中统一社团的宗旨与方向。我们是关注社会时政,探讨与参与社会发展的团体,因此从社会中的不同群体的利益出发,就必然要遇到立场这个问题。一个团结稳固的组织,首先需要成员间统一立场。立场相同,则大方向相同,成员之间在工作过程中即使有分歧也能相互体谅、理解并最终在争论与数次尝试之后能达成一致;立场若不同,则组织必然会分裂,而在分裂之前则会由于无休止的争论影响工作效率。2 现实的需要与自身的能力 具体来说,社团的宗旨与目标的制定需要结合当前社会现实的需要、社团成员及社团所依托的群体(这个群体包括社团可以从中补充新成员的人群和社团的工作对象)的需要,同时又得考虑到社团成员本身具备的工作能力和拥有的各种资源(包括开展工作所需要的相关工具和设备等硬件条件,还有资金和能给社团提供指导的老师和顾问)。这个目标不宜太低或很短期(如只定位为举办活动,则与体育爱好类社团无异),也不能在脱离客观的实际条件而显得太高或不切实际(如希望社会现状能很快地因为我们的工作而得到改善,或诉诸于人们的道德觉醒和信仰的力量等)。目标太低则社团对个人的思想成长和能力提高没有太大帮助,社团本身也无法持续发展壮大;目标太高则又容易让成员看不到希望与未来而丧失信心,同时在初期的工作中缺乏针对性。最好,组织应在明确长期目标之后,分阶段地提出可行的发展计划。 对于学生社团,我认为应当首先定位为改造我们自己的世界观,并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培养一定的工作能力,而个人改造则是为了改造社会服务的。现实世界充满了许多矛盾,而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在于劳动群众本身。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个学生社团是不可能对整个社会的运动方向起决定性作用的。我们可以帮助某些个人,但我们不可能改变一个阶级群体的命运,因此对社团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估量过高。我们最多是紧跟这个时代的步伐,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选择。所以,我认为学生社团的工作可以围绕着“培养一批能为劳动群众服务的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的青年”这个中心来开展。 对社会的认识和改造是我们一切工作最终的落脚点,而前提是我们需要在现实的市场经济即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汪海大洋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同旧有的落后思想彻底决裂才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新世界。3 目标的调整与确定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以及社团自身的发展壮大,社团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也需要适时加以调整。而在调整过程中,必然又会因成员间认识的差别而产生分歧。因此,社团需要组织多次的研讨会,通过分析各种现实情况和充分的比较来确定新的目标。一般来说,如果社团成员间没有出现立场上的分歧,则需要成员之间通过求同存异的方式来维系团结的局面,以期在下一步的工作当中继续探索合适的方向与目标。如果出现了立场上的分化,则需要在原则上进行坚决的斗争。因原则问题而产生分裂并不是坏事,这可以使得正确的一方可以甩掉包袱、集中精力在新阶段的工作中获得更大的发展。三、社团组织的活动1 思行统一 我们这类社团,组织的活动需要做到思行统一,即必须将思想理论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二者不可偏废。只学理论则容易脱离现实的需要,容易陷入教条主义;只做实践则容易迷失正确的方向,容易形成经验主义。 理论学习是为了更快更好更全面地认清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一是获得对社会历史的系统认识,二是掌握分析社会运动的科学的基本方法,三是学习前人做相关工作的一些经验与教训。 社会实践则是人的理论认识的直接来源、理论发展的动力与理论最终指导应用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去亲身体验、调研,以了解社会发展的一些侧面,并在持续不断的社会实践中运用并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 往往在经过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实践之后,我们还有可能修改或完善已有的理论认识,进而形成自己系统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在个人学习的第一阶段或在社团的初期,偏向于实践服务于学习;而在提高和发展阶段,则将是学习服务于实践。2 循序渐进的学习 对社会理论与历史的学习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因此学习需要有持续性、长期性。 刚开始,我对社会问题充满了各种困惑。关注三农的研究者说中国的农民最苦,中国农业很危险;关心工人的学者则痛心地指出沿海企业的血汗工厂是多么地残酷地剥削工人;研究产业格局的则说中国的产业安全不容忽视,大量外资的引入将断送中国的自主经济;军事专家则称中国需要强大的国防才能保证发展;思想文化领域的教授则反复说要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等。在看书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专家说的有理,那个学者提的也对。甚至同一领域的专家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截然不同,所提观点正好相反。诸多问题曾让许多初学者困惑不已,而且这些问题之间也有各种复杂的联系。当然,我也知道有些同学起初往往只对少数问题有兴趣。 因此,初期的基础学习是要让同学们关注社会现实、了解现在的国情。这时候应该不能让视野受限,要了解社会的各方各面,发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内在的紧密联系,在宏观上更全面地了解社会,理解某一个问题其实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能够单独地予以解决。这时的学习偏重于感性材料,但在讨论与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习的组织者加入一定的理论概括与方法引导,以让参加者初步学会历史唯物主义站在劳动群众的立场上去分析这些社会现象。我之前参加的基础学习小组制订的学期计划如下。 1.讨论学习计划,加深成员间彼此的认识 2.产业安全(自力更生的历史、外资并购) 3.民生问题(住房、教育、医疗) 4.经济危机、帝国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5.国企与工人的历史(国企改革的历史、血汗工厂、新工人) 期中考试暂停期间,可发一些国史的补充阅读材料或放电影 6.三农问题(农业合作化的历史及成就、三农问题现状及出路) 7.民族矛盾与民族政策,边疆问题 8.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9.哲学或政治经济学基础(结合现实的问题讨论) 10.学期学习总结,可对某些话题进行重点讨论,并介绍接下来的学习计划。 对社会的各类问题有了基本认识后可以组织专题小组学习,目的是从历史和理论上增强思想认识,深入了解社会发展规律,以使同学明确当前国内外形势,坚定目前工作的信心,在充分总结中国与世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今后工作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这时的学习主要是学习理论,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在历史的基础上做总结。按政治经济学、历史研究、哲学等学科来分各个专题,以相关的理论著作或某个历史阶段为主要的学习研究内容。我参与过的专题学习包括:共和国历史(1949-1978)、改革开放史、国际共运简史、政治经济学基础、政治组织工作研究等。还有一个学期,我们以马克思的生平经历为线索,结合时代发展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和他的基本思想。这样的学习,主题比较集中,内容前后连贯,需要参与者花更多的时间。同时,个人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针对一个具体的内容做过一些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去进行分析,得到一些成果。我曾经对中国的农业合作化与农业改革过程、苏联的生产关系变迁等问题做过初步的研究。这种尝试是有益的,可以让自己对某个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掌握分析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信心。 学习的时候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既不能单学理论,也不能只学历史过程。 学习的组织过程大致为,学期初制订好本学期的计划,并确定负责组织的组长和参与的成员。每一次学习前一周左右,组长给组员发相关的学习材料,安排几位组员做材料的总结准备;学习过程中,先由指定的组员对材料进行总结,然后大家就发现的问题一同讨论;学习结束之后,再指定专人对此次讨论进行总结,形成概要而有启发性的文字,供大家温习用。3 由点及面的实践 刚开始实践,由于缺乏经验,可以选择比较容易的地方入手,如去学校附近的工厂和农村,和工友和农民聊聊天,了解他们生产生活方面的基本状况。进一步地,可以了解他们对社会问题的一些看法及对政府最近政策的理解、他们所在工厂或农村的生产历史,等等。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他们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是劳动群众的学生,不是解决问题的专家。最好的条件是能与访谈对象一同劳动,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 在有了实践的经验之后,我们就可以联系当前的社会热点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调研活动了。比如,我曾以农村在分田前后的对比为题集中走访了京郊的六个村子,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同时也对农业生产有了更多的认识;从2007年开始,我接连去河南、山东、吉林、江西等省的一个老工业城市,走访国企老工人,探讨国有企业的发展史与国企改制的现状;2008年适逢改革开放30年,我和一些同学去深圳,从现代化的企业、学校到工业区的小工厂,对比了“两个深圳”;2010年起,我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在某建筑工地持续开展调研和志愿服务工作,与好多建筑工人交上了朋友,同时也对建筑行业的用工制度与中国农村的现况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觉得,从自我培养的角度出发,社团组织的实践和学习一样,所涉及的面可以适当宽广一些,只要不脱离社团的宗旨。当然个人如果有自己的所长最好了,可以针对自己所关注的一点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和持续跟踪。 每一次实践之后,参与的个人与集体都要及时结合查阅到的资料对实践进行认真的总结,将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有效的加工整理,形成可供其他人分享的成果。同时,这个过程对于每个人也是一个认识上的再提高阶段。4 常规持续的活动形式 社团在学期初,就应该集中负责的同学一起讨论制订本学期的学习与实践的计划与人员分工,最好每学期或学年有一个能将各项活动统一起来的主线。小组学习活动应该定期地进行,如一周一次,固定时段,参加的人也相对固定下来,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小组学习不能办成沙龙形式,即只是临时设定一个主题,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泛泛而论就没了。这对于我们同学在认识上的提高是没有效果的。不过,在国内外发生某重大事件的时候,可以对此专门组织一次研讨会,但事先需要有人收集、整理有关材料,以供大家阅读参考。 实践活动主要是利用周末与假期。周末的短期实践可以为假期的大实践做人员、经验上的准备,当然也可以灵活安排。假期的实践,需要在学期当中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社团组织的其他活动,如宣传、讲座、对有关老师等的拜访,可以根据需要和社会热点的变化,灵活组织,但学期初也需要对这些活动有个大致的规划,以安排好时间。5 活动的组织原则 由于社团的定位不在于办活动本身,而更多的是着眼于社团成员自身的发展与提高,因此我认为社团的各项活动在计划与执行过程应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活动的策划开始,就要多组织大家讨论,征求骨干成员的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与力量,避免官僚式的独断与指派——事实上,如果大家在讨论后统一了意见,则这项工作本身也就能更好地推进了;在分工时,尽量让更多成员参与活动的组织,不同的活动中让不同的人负责,以后再有类似的活动就可以互换一部分人来做,这样能使更多的人从中得到能力上的锻炼;当然,为了活动本身的延续性,需要有经验的同学对后来者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各类活动都应该有适当的记录,以利于进行经验总结并给后来者提供很好的参考材料。 上世纪初曾经有一些很有代表性的学生组织,他们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轨迹可供今天组织社团的青年人参考和回味,如新民学会、少年中国学会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