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词牌名的分类和作用???

如题所述

所谓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词牌数目,大约有八百七十多个(包括少数金、元词调).
词的内容多数已与词牌的意义无关。事实上,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
至于各词牌的出处,只有少数是可以考证的,绝大部分已无法弄清其来历了.
但一般而言,词牌的产生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原来的乐府诗题(如"乌夜啼","长相思"等)
⑵唐代教坊乐曲的名称(如"浪淘沙","西江月"等)
⑶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如"临江仙"----原写水仙,"双双燕"----原咏燕子等)
⑷取别人诗句中几字(如"醉春风"----李白"丝管醉春风","看花回"----刘禹锡"无人不道看花回"等)
⑸取某些历史故事(如"解连环"----出《庄子》"连环可解也","塞翁吟"----出《淮南子》塞翁失马等)
⑹取本词几字(如"忆秦娥","占春芳"等)
⑺词人自制,如柳永,姜夔等本身就是作曲家,他们作的曲自己填上词,再根据词意自定;
⑻用原有词牌,增字数后改称(如"甘州令","浪淘沙慢"等)
⑼根据词的字数定(如"三字令","十六字令"等)
⑽有综合两个词牌定的(如"江城梅花引"等)
⑾用人名(如"西施","虞美人"等)
⑿用地名(如"南浦","伊川令"等)
⒀用乐调(如"角招","四犯令"等)
... ...
当然,还应该注意到词牌名的四种情况:
⑴调同名异,也就是一调数名(其中一个是本名,其余皆为别名)。如"念奴娇"是本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等皆为别名;
⑵调异名同,也就是几个调同名。如"菩萨蛮"又名"子夜歌",而另外还有"子夜歌"的正调,完全与之不同;
⑶调异句同,即有些词调字句全同,但谱入音乐时的腔调并不相同,不容混淆也。如"解红"、"赤枣子"、"捣练子"三调,均为五句,两句三字,三句七字,排列全同,而且都是平声韵。但每句的平仄安排却不尽相同,不能把它们视为同调;
⑷调同句异,也就是一调数体。一个词牌之下,有数种不同的词体,当然,其中有正格和别格(异体)之分.如"念奴娇",辛稼轩的"书东流村壁"为正格,苏东波"大江东去"则为别格。
以下流行词谱,足资参考:
⑴《白香词谱》[清]舒白香 收100调
《唐宋词格律》龙榆生 收150调
⑶《汉语诗律学·词谱举要》王力 收206调
⑷《词律》[清]万树 收825调,1670体
⑸《词谱》[清]王奕清等 收826调,2306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4
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一些词牌,除了正名之外,还标有异名,或同名异调。

常见的词牌
十六字令16字
捣练子27字
忆江南27字
忆王孙31字
调笑令32字
如梦令33字
相见欢36字
乌夜啼36字
长相思36字
生查子40字
点绛唇41字
浣溪沙42字
菩萨蛮44字
卜算子44字
采桑子44字
减字木兰花44字
谒金门45字
诉衷情45字
忆秦娥46字
清平乐46字
更漏子46字
阮郎归47字
画堂春 47字
桃源忆故人48字
摊破浣溪沙48字
贺圣朝49字
太常引49字
西江月50字
南歌子52字
醉花阴52字
浪淘沙54字
鹧鸪天55字
鹊桥仙56字
虞美人56字
南乡子56字
玉楼春56字
一斛珠57字
踏莎行58字
小重山58字
蝶恋花60字
一剪梅60字
临江仙60字
渔家傲62字
唐多令60字
河传61字
苏幕遮62字
定风波62字
锦缠道 66字
谢池春66字
青玉案67字
天仙子68字
江城子70字
离亭燕72字
何满子74字
一丛花78字
御街行78字
蓦山溪82字
洞仙歌83字
满江红93字
水调歌头95字
满庭芳95字
八声甘州97字
声声慢97字
昼夜乐98字
双双燕98字
念奴娇100字
桂枝香101字
翠楼吟101字
石州慢102字
水龙吟102字
雨霖铃103字
永遇乐104字
望海潮107字
沁园春114字
贺新郎116字
摸鱼儿116字
迈陂塘116字
六洲歌头143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