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是一种什么文学体裁?

如题所述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汉赋形成于汉初。贾谊首开汉赋先风,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和《鵩鸟赋》。真正创立汉赋体制的是汉初辞赋大家枚乘。《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这一时期成就了名望最大、在汉赋史上占有“赋圣”地位的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作赋29篇,现仅存《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美人》、《哀二世》6赋。其中,他的《天子游猎赋》包括《子虚赋》和《上林赋》两篇,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司马相如在两赋中基本规定了汉大赋的模式:先是连篇累牍地堆砌辞藻,极尽夸张美饰之能事,最后以淫乐足以亡国,仁义必然兴邦的讽谏作为结尾,铸成“劝百讽一”的体制。

自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汉赋基本定型,后辈汉赋作者无法超越前人,故模拟之风大盛,汉赋进入模拟期。这时的汉赋作者以扬雄、班固为最著名。

从东汉中期至末年,汉赋进入转变期,即朝着接近现实的方向转化。张衡的《归田赋》,抨击社会政治,表现不满倾向,初步奠定小赋基础。蔡邕的《述行赋》使之成为汉赋第二大家。他的赋作内容深刻,用词得当,鞭笞了社会的丑恶,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出同情和关怀。
汉赋至魏晋定型于小赋,至南北朝演化成骈赋,至唐宋转变为律赋与文赋。

汉代的赋。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讲究文采、韵节,通过“铺采■文”以“体物写志”。最早以赋名篇的是战国时赵人荀况,但汉人常把赋和辞连用,称为辞赋。这是由于汉赋多模仿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汉人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收为一集,名曰《楚辞》。辞赋连用,表示汉赋和《楚辞》之间的继承关系。由于汉代上层统治集团的提倡,赋的创作盛极一时。据班固《两都赋序》记载,在成帝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加上西汉末和东汉的作品,数量当更为可观。

初期的汉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等,其形式同《楚辞》没有什么区别。景帝时枚乘作《七发》,开创了一种进一步散体化、以铺张为能事的新赋体。经过司马相如等著名赋家的发扬光大,新体赋在武帝以后繁荣起来,成为汉赋的主流。新体的汉赋一般又可分为大赋和小赋两类。从内容上看,大赋多是铺叙夸耀都城、宫殿、苑囿之盛和帝王大规模行猎的场景,旨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迎合统治者好大喜功、追求享乐的心理,而在篇末寓讽谏之意。主要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等。这些大赋写得富丽堂皇,很有气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统一的汉帝国的声威和上升时期封建统治阶级既穷奢极欲又发扬蹈厉的风貌。但大赋为达到形式上的华美恢宏,往往夸张浮饰又大量堆砌词藻,喜用冷字僻词以炫博争奇,兼之后期的大赋多摹拟而少创新,行文板滞,这些都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小赋篇幅较短,或抒情述志,或借物寓言,内容比较广泛,风格比较清新,主要流行于东汉。著名作品有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的《鹦鹉赋》等。

汉赋在流传过程中多有散佚,现存作品包括某些残篇在内,共约二百多篇,分别收录在《史记》、《汉书》、《后汉书》、《文选》等书中。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赋的产生和发展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可能是荀子。据《汉书�6�1艺文志》载,荀子有赋10篇(现存《礼》、《知》、《云》、《蚕》、《箴》5篇),是用通俗“隐语”铺写五种事物。旧传楚国宋玉也有赋体作品,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辞藻华美,且有讽谏用意,较之荀赋,似与汉赋更为接近,但或疑为后人伪托,尚无定论。从现存荀赋来看,这时赋体还属萌芽状态。赋体的进一步发展,当受到战国后期纵横家的散文和新兴文体楚辞的巨大影响。赋体的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接近于散文,但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己的体制。正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西汉初年的所谓“骚体赋”,确实与楚辞相当接近,颇难加以明显的区分。
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主要是所谓“骚体赋”,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汉赋的这种发展变化过程,与汉代社会状况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5


文体名。“赋”的含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左
传》里多有某人赋某篇的记载。“赋”是诵说的意思,
不指文体。《汉书·艺文志》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
也是指这个涵义。《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有“六
诗”的提法,《毛诗序》称之为“六义”,即风、赋、比、
兴、雅、颂,据郑玄的注解,“赋”是铺的意思,即“直
铺陈今之政教善恶”,也不指文体。不过《诗经》中铺
陈言志的手法,对于赋体的形成是有影响的。所以班固
《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赋用作
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其中
分别铺写了云、蚕、礼、知、箴五种事物,可以说是由
铺陈发展到以赋名篇的肇始。
但是,赋作为文学体制,则可追溯到楚辞。战国中
期屈原的《离骚》、《九歌》等篇章,当时并不曾以赋
题称,到西汉刘向、刘歆领校秘阁图书时,为屈原编集,
始称之为“屈原赋”25篇,《汉书·艺文志》予以著录,
同时还著录有“宋玉赋”16篇、“唐勒赋” 4篇。楚辞
与赋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后代文体分类
常以辞赋合称,并认屈原为辞赋之祖。但楚辞与汉以后
的正宗大赋在精神和体貌上又有所不同,所以后人也有
将辞与赋加以区分的。要而言之,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
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确定
的体制,这就是赋的渊源。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
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
铺采□文,指赋的形貌。与“诗言志”的传统相比较,赋
的特点首先在于“体物”,即摹写事物。《诗经》里只
有很简要的景物描写,到屈原、宋玉等人的楚辞作品中,
写景的成分和技巧都有了很大的进展。汉代大赋更多模
山范水、叙写宫苑游猎之作,大量地罗列各种珍禽奇兽、
名花异木、虫鱼水族、车旗仪仗,名目繁多。所以陆机
《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鲜明
地区划了两种文体在表现内容上的不同。然而,赋在侧
重“体物”的同时,也注意到“写志”,这与“诗言志”
的传统又是一致的。《汉书·艺文志》说:“大儒孙卿
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
义。”魏晋间皇甫谧《三都赋序》也说:“至于战国,王
道陵迟,风雅寝顿,于是贤人失志,辞赋作焉。”可见辞
赋的起源也是同讽谏述志相联系的。汉代大赋中铺张摹
写物态的趋势虽发展到极点,“劝百而讽一”,但结尾仍
不无讽谏之义。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子
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风谏,归
于无为。”《史记·司马相如传赞》也说:“相如虽多
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通过摹写事物来达
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这是对赋体在内容方面的要求。
赋在内容上既然要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
术表现上就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由
于注重铺叙和形容,在语言上就不免要使用华美的词藻,
着上绚丽的色彩。这也就是“铺采□文”的意思。另外,
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
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
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
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
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这是赋这种文体的重要特征。
赋体(辞赋)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
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骚赋指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以及后世模仿楚辞
的作品。其特点在于抒情浓郁,意象瑰玮,声调绵邈,句
中或句尾各用“兮”、“些”、“只”等语助词调节音
韵。它还不象汉以后的赋那样注重铺陈事物,也没有形
成很固定的体制。
汉赋主要指汉代流行的大赋,由枚乘《七发》开其
端,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汉赋的特点
在于极力摹写各类事物,一般都是长篇巨制,结体严密,
气象壮阔,文辞富丽,好用典故难字,表现出一种典雅
堂皇、肃穆凝重的风格,被视为赋的正宗。章法上多采
用问难对答的形式,句式参差明显,韵文中夹杂散文,诗
的气息大为减弱。
骈赋也叫俳赋,孕育于汉魏之际,而流行于两晋南
北朝。它是汉赋的变体,所谓“三国两晋,征引俳词;宋
齐梁陈,加以四六,则古赋之变矣”(《汉文典》)。骈
赋的特点,一是骈四俪六,全篇均由四言六言的对仗组
成,句式整齐;二是丽藻雅辞,络绎奔会,写得花团锦
簇;三是两句一韵,依照章节内容的变换而转韵,格式
较为固定;四是逐渐讲求平仄协调,富有音乐美;五是
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失去了汉赋的宏廓气象。总的说来,
骈赋由于注重形式华美,趋向绮丽,辞藻益茂,而体格
渐卑,内容上的意义相对地削弱了。
到唐代,科举制度盛行,赋列入国家考试科目,于
是产生了考试专用的试帖赋,叫做律赋。律赋在骈赋的
基础上更注重对仗与声律的工整严密,并对全篇字句数
和韵式作了严格的限制。如王□《沛父老留汉高祖赋》,
限用“愿止前驱得申深意”八字为韵,即全篇分八段,各
段依次分用此八韵中的字押韵。这样矫揉造作的作品,
显然已失去了文学的真实生命,而作为利禄之途的敲门
砖,其形式却一直沿袭至清末。
与此同时,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赋又
呈现出由骈俪返回散体的倾向,不讲求对偶、音律、藻
采、典故,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
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杜牧
《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
都是代表作。

来源 诗人(www.cnpoet.com) 原文: http://www.cnpoet.com/changshi/zongfenlei/003.htm
第2个回答  2013-10-25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

那么,何为赋呢?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7-05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赋的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
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像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其中汉赋最具影响。
第4个回答  2013-10-25
赋是一种有文采、韵节,兼具诗歌与散文形式的作品。后世把这种敷陈其事,,状物写志的文体称为赋。汉赋的兴起,实从骚体的楚辞逐渐变化而来的。在表现手法上,有深受荀况的《赋篇》和战国时期策士们纵横驰骋的游说之辞的影响。它是适应汉初政治和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一般的所谓汉赋主要是指篇幅较长、状物叙事的大赋。这种大赋具有铺张扬厉、排比夸饰的特点,词藻华丽,音调铿锵,句子整齐,多对仗押韵。此外还有一种篇幅较短,偏于写志抒情的小赋。这种小赋和大赋在表现手法上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现实性较强,在文学史上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