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唐朝担任什么官位

如题所述

李白做过三年的翰林待诏,官职六品。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 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越州,寓居在安陆,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

李白初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 。

扩展资料: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7
种文献有着不同的说法,但总的结论是:李白被授予了翰林之职——

  天宝初,玄宗辟翰林待诏。

  (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

  遂直翰林,专掌密命。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与筠俱待诏翰林。

  (《新唐书·文苑列传》)

  有诏供奉翰林。

  (《旧唐书·文艺列传》)

  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

  (李阳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

  白亦因之入翰林,名动京师。

  (魏颢《李翰林集序》)

  这些文献的记载比较模糊,有的就说是翰林,没有具体说是翰林学士还是翰林供奉、翰林待诏,还有的将这几种说法混在一起。这对李白身份的辨别就出现了问题。那么,翰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职务呢?李白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呢?

  其一,李阳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的记载应该是李白的说法——他经常出入金銮殿与翰林院,玄宗向他询问国政,在翰林院中秘密起草诏书,外臣不得与闻。有的时候玄宗需要李白起草诏诰之文,尽管李白已经喝得酩酊大醉,但依然能够迅速完成任务。

  根据文献记载,他还起草过一篇和蕃书:“草答蕃书,辩如悬河,笔不停缀。”(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这个文书也许是唐朝与吐蕃间的外交文书,可见李白可能精通吐蕃等外国文字。

  其二,李白为玄宗与太真妃杨玉环写诗助兴。著名的《清平调》三首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中诞生的。唐玄宗开元年间,兴庆池东沉香亭畔栽种了不少名贵的牡丹,到了花开时节,五颜六色,煞是好看:

  开元中,禁中重木芍药。会花方繁开,帝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帝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为!”遂命李白作《清平调》辞三章,令梨园弟子略抚丝竹以促歌,帝自调玉笛以倚曲。

  (《松窗录》)

  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辞,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数章,帝颇嘉之。

  (《旧唐书·文艺列传》)

  诗曰: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太真妃杨玉环本是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之妃,后被唐玄宗看中,但直接迎入宫中有碍声名,就先将她度为道士,再以道士身份进入宫中。当时杨玉环的身份还是道士,但已经入住兴庆宫陪侍玄宗。

  第一首词写太真妃的美貌。太真妃的衣裳如云彩一般灿烂,容貌如牡丹般美丽,承受着皇帝的恩宠,这样的美貌真是人间少有,只有在仙界才能一见。第二首词将太真妃与巫山神女、赵飞燕作比,进一步渲染玉环所受宠幸。诗说楚王与神女的巫山爱情虽美,但与玄宗、太真的爱情相比却不过是虚幻的梦境。在大汉的皇宫里,有谁可以与贵妃所得的恩宠相媲美?恐怕只有新妆之后的赵飞燕了。第三首词写美丽的牡丹花正盛开,美艳的太真妃也在身旁相伴,玄宗心中是多么愉悦!有名花美人在眼前,心中的任何惆怅都会消散。

  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初至长安时与唐玄宗的关系很密切。而李白这一时期的心情心境也颇不寻常,他后来写诗回顾自己在长安这段生活的时候也很得意。在《东武吟》中,他说:“君王赐颜色,声价凌烟虹。……归来入咸阳,谈笑皆王公。” 意思是说,自己得到皇帝的宠信,往来宫禁之中,声誉与身价很高,仿佛就要进入唐太宗专门表彰功臣的凌烟阁了,身边谈笑的人物都是王公大臣。当初唐太宗为了表彰功臣,曾将二十四功臣画像立在凌烟阁上予以表彰。李白觉得凭借自己的声誉、才华也一定可以进入凌烟阁。

  再如《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汉家天子驰驷马,赤车蜀道迎相如。天门九重谒圣人,龙颜一解四海春。翰林秉笔回英盼,麟阁峥嵘谁可见。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自己奉诏进入长安,如同汉武帝召见司马相如一样无比荣耀。拜谒天子龙颜大悦,四海之内草木逢春。身为供奉翰林,深受皇帝的器重,每天都出入在翰林院,著书在金銮殿。当年嘲笑我低微贫贱的人,现在却来纷纷与我结交。

  又如《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璋紫绶来相趋。”一朝得到君王的重用,就要全心全意地为国效力。得到皇帝的恩遇,就会青云直上。我陪侍着皇帝驾出城门,胯下是圣上所赐的宝马。王公大人纷纷前来巴结,大官显要都来与我交往。言辞之间颇为得意、得志。

  按照李白的这些说法,他刚入长安时,政务繁忙,社会活动很多,王公大臣都纷纷看中他的地位与才华,他在长安必定能够大展宏图。

  问题的关键在于,既然李白天宝元年秋天进入长安时,深受朝廷上下尤其是玄宗皇帝的器重赏识,那为什么天宝三年初春,李白就匆匆离开长安呢?要知道,李白为了获得这个一飞冲天的大好良机,整整努力、等待了十几个年头,然而当机会真正来到身边的时候,他却只在长安待了不到两年时间!区区一年多的时间,又如何能够实现他的宏图大志呢?在李白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难道他真是可以“潇洒”、“浪漫”到如此地步的人吗?

  显然不是。应当说,李白离开长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核心的原因或者问题在于:李白在长安宫中究竟担任过什么具体的职务?这个职务与李白所要实现的政治理想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换言之,李白在宫中所担任的职务是否能够帮助他实现远大的政治理想?这其实是李白此次长安之行成败与否的关键,也是他是否有必要居留长安的关键所在。

  经过考察研究,我们得出的答案是:李白在长安期间,虽然得到唐玄宗的礼遇与敬重,但是他并未真正得到玄宗的政治重用,因为他所担任的不是具有政治意义的“翰林学士”,而只是陪侍皇帝游戏诗文的“翰林待诏”或“翰林供奉”。这两个职位有着本质的区别。说通俗一点,李白进入了宫廷,见到了皇帝,但皇帝递给他的不是谋划江山、起草诏书的天子之笔,而是一支粉饰太平、润色王业的词臣之笔。对于李白来讲,这支笔并不能给他描绘出美好的政治前途,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2个回答  2013-10-27
天宝初年 ,由道士吴筠推荐 ,唐玄宗召他进京 ,命他供奉翰林 ,在当时封建王朝复杂历史的背景下 ,李白又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 ,在京仅三年 ,就弃官而去 ,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 ,他感愤时艰 ,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 ,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 ,兵败之后 ,李白受牵累 ,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 ,依当涂县令李阳冰(李白族叔),不久即病卒 ,一说喝醉了酒 ,在水中捞月亮而溺水身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0-27
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
第4个回答  2017-08-23
一、绵州府昌隆县小吏
据史料记载:“李白,字太白,少为当县小吏,后于此山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坪,有十载。”(见江油李白纪念馆藏宋碑《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这段碑文中所说的“少为当县小吏”就是指“李白少年时曾经在剑南道绵州府昌隆县县衙当过一名小吏”的意思。
县令、县丞、县主簿和县尉都属于“流内官”,俗称“官”;县录事、佐史、里正、典狱、问事、白直、市令、仓督和伍佰则属于“流外官”,统称“胥吏”,李白所担任的正是后一类“胥吏”。
相对于其他“胥吏”,“县录事”的工作主要是协助县主簿进行“受事发辰,检勾稽失。”(见《唐六典》卷三十《三府都护州县官吏》),属于文职岗位,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和公文写作基础,目不识丁的大老粗是绝对无法胜任的。因此,“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的李白很可能担任的就是“县录事”。
在担任县录事期间,李白因先后作诗讥讽县令妻子和县令本人,引起县令不满。李白心中惶恐,便辞职隐居大匡山读书习剑十年。(见《唐诗纪事》引杨天惠《彰明逸事》)
李白第一次从政就这样失败了。
二、翰林供奉
天宝元年(742年),41岁的李白在东鲁(今山东)接到了唐玄宗宣他入京任职的诏书,兴奋之余,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千古名句(见《南陵别儿童入京》)。
唐玄宗诏令李白为翰林供奉。对此,李白曾自称“前翰林供奉李白”(见《为宋中丞自荐表》),这个“翰林供奉”又是个什么差事呢?
唐朝建立不久,皇家就专门从社会上招聘了一批精通文学、辞章、经学、医学、占卜、炼丹、僧道、书法、绘画、棋类等人才,让他们居住在宫中(到玄宗时期则常驻“翰林院”),随时等待皇帝召见。属于皇帝御用的差遣侍从之臣,主要陪皇帝消遣娱乐以及文章应和,是一种无品阶的差事(职),史称“翰林待诏”。
在这一大批形形色色的“翰林待诏”之中,特别受到唐玄宗重视的是“词学之士”。为了与翰林院里的其他待诏(如医待诏、棋待诏、画待诏)相区别,唐玄宗在开元十年(722年)又专门把“文词待诏”从其他翰林待诏中擢拔出来,“入居翰林,供奉别旨”,故称“翰林供奉”。
对此,唐人有详细的记载:“玄宗以四澳大同,万枢委积,诏敕文诰悉由中书,或虑当剧而不周,务速而时滞,宜有偏掌,列于宫中,承导迩言,以通密命。由是,始选朝官有词艺学识者,入居翰林,供奉别旨。”(见韦执谊,《翰林院故事》)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又把 “翰林供奉” 改称为“翰林学士”,“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其后,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见《新唐书》卷四十六《百官志一》)
严格来讲,李白所担任的“翰林供奉”只是一个无品阶的“职”,还不属于“官”。后来,因为李白不小心得罪了唐玄宗身边的“红人”高力士、杨贵妃等人,同时还受到张垍(玄宗女婿)等翰林院一些同僚的构陷,再加之李白泄露了宫廷机密(言温室树)等诸多原因,他在宫里实在待不下去了,只好上表辞职,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李白第二次从政也以失败为告终。
三、江淮兵马都督府从事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暂避。在逃难途中,玄宗任命永王李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为了壮大声势,李璘派遣下属韦子春带上厚礼,前后三次来到庐山,聘请在此隐居的李白出任自己的幕僚。
满怀报国之心的李白接受了征辟,并在宣州谒见了永王李璘,遂被辟为“江淮兵马都督府从事”。(见《旧唐书》卷一九下《文苑列传·李白传》,《册府元龟》卷七三《幕府部·连累》)
“都督府”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区设置的一种地方军事机构。主要负责“掌督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戍、粮廪,总判府事”,同时还兼理民政,其驻地所在的州称为“都督府”。而永王李璘所在的“扬州都督府”正是5个“大都督府”之一。
除了主帅本人和副使之外,行军司马、判官、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要籍、随军等僚佐都是由主帅自行“辟署”,在唐代史料中,这类僚佐通常就被称为“从事”。
在这些“从事”中,副使和行军司马是指挥性职务,属于高层官员;判官为重要的执行干部,属于中层官员。一般士人到藩镇军中任职,通常先出任巡官,然后再晋升为推官或掌书记。衙推、要籍和随军则属于非正式幕职,职位卑下,通常由无科举功名或无出身背景者担任。
巡官有很多种,如节度巡官、观察巡官、防御巡官、营田巡官、两蕃巡官、馆驿巡官、转运巡官、度支巡官、团练巡官、经略巡官、都统巡官、造水巡官等等。因此,巡官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也因职而异。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主帅往往还会让巡官挂一个“监察御史行里”或“监察御史”的虚衔。
推官也有很多种,比如团练推官、经略推官、盐铁推官、度支推官、东都留守推官、北都留守推官、军器使推官、神策军推官等众多名目,工作内容和职责同样因职而异,并且也往往会挂一个“监察御史”或“殿中侍御史”的虚衔。
掌书记的职责比较单一,专掌“书奏表启”,往往也会挂一个“殿中侍御史”或“侍御史”的虚衔。
掌书记的任职要求比较高,多数是由通过了明经科、进士科考试,有的甚至还通过了难度更大的书判拔萃科或博学宏词科考试的人来担任。在唐代,许多名人(比如白居易、高适、岑参、刘禹锡、柳公权、杜牧、杨炎、李逢吉、裴度等)在年轻时都担任过掌书记。但也有少数没有科举功名,但因为学术造诣或人品杰出,声名远播,也会被辟为掌书记(比如马炫、孔戡和柳恭等)。
李白虽没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却因“醉草答蕃书”、“高力士脱靴”、“饮中八仙”和“竹溪六逸”等事迹而声名远播,在全国的文人阶层中有很大影响。再加之他曾在唐玄宗身边担任过“翰林供奉”。因此,李白所担任的“江淮兵马都督府从事”很可能就是“掌书记”一职,而不会是巡官、推官等低级文职。
永王李璘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甲辰引师东下,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入郡阳(见《资治通鉴》、《新唐书》)。因此,李白入幕应在至德二年正月。永王李璘兵败是在“至德二年二月戊戌”(《资治通鉴》),由此推算,李白在永王幕府中的时间前后加起来不过一个月左右。只可惜,李白这次站错了队。永王李璘的军队被唐肃宗李亨视为“叛逆”,很快就派兵加以剿灭,李璘则被乱军杀死。李白也因“附逆”之罪,被投入浔阳监狱,这是李白第三次从政,也是最失败的一次。
因“掌书记”按惯例会加挂“殿中侍御史”或“侍御史”的虚衔。所以通过《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这首诗,也从侧面反证了李白担任的职务同样也是“掌书记”。
“县录事”是吏,“翰林供奉”是职,“掌书记”虽说品阶不高,但总算是个“官”,这也是李白这一生的唯一官职,也是最高官职。
四、江南西道采访处置使幕府参谋
李白入狱后不久,宰相崔涣奉命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的运气来了。朝廷派御史中丞(类似中纪委副书记)宋若思率领三千吴兵前往河南战场对抗叛军,恰好路过浔阳。
宋若思的父亲宋之悌生前是李白的故交,宋若思当时正好还兼着“江南西道采访处置使”和“宣城太守”两个职务。“采访处置使”简称“采访使”,是专门掌管检查刑狱和监察州县官吏的大官,相当于省纪委书记兼政法委书记,权力很大。
因此,宋若思出面给浔阳方面打了个招呼,再经过一番“推覆清雪”。他不仅将李白从牢里救了出来,并且还聘为自己的幕府参谋(见《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参谋幕府因赠之》)。因此,李白的职务应该是“参谋军事”或“参军事”,简称“参军”。
李白在宋若思幕府中先后写下了《为宋中丞自荐表》、《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为宋中丞祭九江文》和《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等诗文。可见,李白当时所从事的主要是表疏、书启、祭祀等工作。因此,宋若思给李白的官职很可能就是“司功参军”。其府内“司功参军”的品阶应是“从七品下”(见《新唐书·百官志》)。
唐肃宗翻起了他曾经“附逆”的旧账,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这完全出乎李白的意料,重新是他跌入人生的低谷。他在夜郎待了好几年,直到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才遇赦返回江陵。
这是李白第四次从政,依然以失败为告终。两年后(762年),一代大诗人李白病逝于安徽当涂。一心要“济苍生,安社稷”的李白,始终未能如愿。
四、门下省左拾遗
李白逝世后仅仅过了几个月,唐肃宗李亨就驾崩了,唐代宗李豫即位。按惯例,新皇帝登基后通常都要下诏求贤,一是可以彰显自己求贤若渴的品格,二是也能借此树立一些声望。唐代宗也不例外,因为李白的名气大,朝廷也不知道他已去世,所以便封了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在唐代,“拾遗”和“补阙”是两种职责相同的官职。官阶虽不高(拾遗是从八品上,补阙是从七品上),但都属于皇帝身边的诤谏之官和近侍之臣(供奉官)。而且二者都是京官,分别隶属于中书省和门下省。在中书省的称为“右拾遗”和“右补阙”,在门下省的称为“左拾遗”和“左补阙”。由于他们有资格参加早朝,并且“扈从乘舆”,所以和普通的七、八品官员大不一样。
对于满腹经纶的李白来说,这的确是个非常合适的“美差”,只可恨这顶帽子来得太晚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