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 这句话的含义

快快!!!!!!!!

赏析:揭示出由听泉引发的感悟,“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指的是:作者内心的对泉声的自然而然的感受。

出处: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鼎湖山听泉》,原文如下: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 、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 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鼎湖山听泉》是上学期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也是苏教版中学语文九年级上的第一篇课文,选自1982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有改动。这是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写了作者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时,将白天和夜晚听到的泉声用优美的笔调倾诉出来,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扩展资料

文章不写看泉而写听泉,颇具新意。文章开头交待背景:因为山雾弥漫,“眼不见,耳则愈灵”,所以才有机会欣赏到这美妙的音乐。作者以时间为线索,从黄昏到入夜,着重写到了夜晚听泉的感觉,一系列比喻的妙用,使听泉的感觉更具象化,而结尾由听泉而产生的联想,使文章显得情趣盎然,余韵悠长。

品读这篇文章,感性的我有很多感触,整合成两个字。“美” 与“ 心”。

美:《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美的元素较多,泉水丰富美妙,泉声美轮美奂。美的语言带来美的想像,作者比喻确切,把泉声与各种乐器演奏相连,很有艺术的美。课文中的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是表现形式上的美。文中作者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听糅合在一起,这又是生活中美的展示。

而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尤其是长期接触苏教版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会稍微强些,他们富于想象,喜欢朗读语言优美的写景文章。这篇文章恰好是进行美文诵读、赏读的典范。学生通过美文美读体会作者匠心的表达效果,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心:《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教学要求中有两点这样说到;其一,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品味其表达效果。其二,在充分感受泉声美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心聆听的习惯,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只重视第一点,而忽略了第二点。

作为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 “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 鼎湖山值得描写的东西很多,而作者唯独抓住泉声进行文字描绘,可见其是多么的用心。没有用心倾听,如此灵动的文字是难以形成。所以这一课教学有必要让学生通过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学习倾听,引导学生不仅感受语言的美,还要帮助学生用心来走进文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鼎湖山听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6
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作者夜宿山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感悟。雨后,山涧的水势更大;夜间,万籁俱寂,白天浑然一片的泉鸣,如今却能分辨出许多层次:柔曼、清脆、厚重、雄浑……轻重疾徐,节奏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作者由辨声而想像声音产生的具体情境:草丛中淌过的小溪、石缝间漏下的滴泉、细流汇于空谷、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让人神游山间。接着作者又把这些泉声汇集起来,组合起来,比之为交响乐——各种乐声交融到一起,并且描写了乐曲的起伏变化,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自己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规律的领悟。听泉的过程无形中也就成了作者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

摘自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k6QNIdJlbRyZJSEW1cVUs_1p4Jv-73c82dVm9JwJE_GPDtFPzcoRk9s2536gCxz2br0GOqDqdDYhsX4I25K3Lq追问

呃。。。这个我好像在哪见过了。。复制的吧。。。

追答

恩 有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