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协调好演唱时咬字、气息、位置的统一?

如题所述

1、两脚自然分开半尺左右的距离,也可以前后适当分开,两条腿要站得直和稳。2、身体的重心稍向前倾,胸部要自然挺起来,肩稍向后拉的感觉,后腰、后背、脖子、小腹是积极而有力的,小腹有力地托住沉下来的气息,头部端正,两手臂自然放松下垂。气息是歌唱的生命和源泉,歌唱就是通过改变对气息的调节和控制来进行的,意大利著名的歌唱家卡鲁索曾指出:“谁掌握了呼吸,谁就掌握了歌唱。”我国古人也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沉于底,则声贯于顶。”从古至今,凡是从事歌唱艺术成名的艺术家们都很重视歌唱中的气息问题。就目前而言,歌唱呼吸的方法有胸式、腹式和胸腹式三种,运用胸腹式来进行教学已成为广大声乐教学工作者的共识,因为这种呼吸方法是胸腔展开,横膈肌下降吸气深,双肩不会向上提起,颈、腭、喉放松,身体各器官易于协调一致,使声音建立在稳而坚定的呼吸支持之上,可以自如地获得音色和音量的变化。胸腹式呼吸法的控制能力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正规而严格的训练才能掌握。其练习方法可分两种:1、单一的呼吸练习:采用“闻花香式”的吸气方法,吸气练习的要求是在吸气时嘴要自然张开,用嘴和鼻同时均匀地吸气,感觉象闻花香一样,这种吸气方法吸气深,没有声音和明显的紧张动作,很容易体会和掌握。呼气用吹“蜡烛火焰”的感觉,保持蜡烛不灭且火焰大小不变的方法来训练均匀地呼气,“轻点、轻点,当心把蜡烛吹灭了”。做到有控制的呼吸,锻练横膈膜对气息的控制能力。2、在发声练习中练习呼吸气息的运用和发声是分不开的,这是因为气息的运用是否得当必须由声音来检验。对初学者开始要练习慢的长音,这对声音的连贯和气息的控制很有帮助。我们常常发现在歌唱中声音是三种状态,低音用真声,中音区想用混声又混不好,喉头挤卡,带有生硬刺耳的亮音和空虚的漏气声,到了高音,突然变成苍白无力的假声,低音区声亮,中声区僵硬,高声区空虚,这就是混声未能解决所产生的现象。要解决上述学生发声的问题,只有培养学生用混声歌唱的科学方法。那么,什么是混声呢?混声是指歌唱时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的混合运用所产生的声音。在我国民族唱法中习惯用“真声”(指胸声)、“假声”(指头声)这两个名词。应用混声练习歌唱能解决两个问题:其一,能使声区统一,声音圆润,流畅优美;其二,使声音有强烈的穿透力。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混声歌唱能力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求学生在发声中喉头要有一个正确、适当的位置,所谓适当的位置,就是口腔自然打开后,喉头与整个咽腔共鸣管道的比例适合于唱出高声的混声,也适合于唱出低声混声,换句话说就是喉头处于半打哈欠的位置上。其练习方法如下:1、训练混声唱法的关键在于解决好换声区的声音统一问题,即在高、中、低三个声区真声、假声的混合比例问题。其方法是在低声区溶进部分假声,进入中声区后,真声相对减少,而假声相对增多,进入高声区时,发声位置仍不变,只是感觉用假声的高位置唱真声,即将假声放大而达到混声效果,让三个声区的声音统一起来。歌唱时要求所有的字都统一在假声的位置上,字在转换过程中主要靠口腔两边,嘴巴转换动作较小,同时,气息要保持一定的深度。2、用哼唱练习法:哼唱的好处在于能准确地建立混合共鸣及头腔共鸣的感觉,保证声音具有“高位置”,气声结合的比例准确而平衡,咽腔内张合适,歌唱器官的运动能力协调自如,此练习要求上、下牙不能咬紧,双唇松闭,舌头平放,唱时唇部鼻腔有轻微的振动感,好象声音是从鼻子上端发出似的,然后慢慢张开用唇部来唱母音。声乐艺术是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有机结合的产物,“字与声”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才能使歌声富于艺术感染力,因此,加强“字与声”的协调练习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搞好“字与声”的训练方法如下:1、对于初学声乐的,当他们的正确歌唱方法尚未建立前,一般不过分强调歌唱中每个字的个性,而是注意声音整体性和统一性的训练。在训练中多采用母音的练习,使所有母音都能在科学唱法的共性基础上统一起来,避免咬字上的负担,当歌唱方法比较稳定时,母音的转换能够自如运用时,可以在共性之下突出每个字的个性色彩。2、解决好唱歌中“字包声”或“声包字”的不良发声现象。所谓“字包声”是指在歌唱中过分强调字而忽略了声,虽然字比较清楚,但声音的音色、音量、音域和表现力较差。其纠正方法是加强咬字发音时口咽腔部位整体感觉的一致性,如运用以横带竖、以竖为主、前横后竖、前小后大、前窄后宽、前变后不变、咽腔圆竖立以及抬上腭、放下巴、稳定喉节等方法。所谓“声包字”是指过分强调声音而忽略了字,声音大了,可唱什么都听不清楚。要以横带竖及横短竖长的前提,只注意了歌唱中“松”为主的一面,而忽略了“松”中有紧的因素。唱一个字要有“字头”、“字身”和“字尾”,每唱一个字都要归韵。这是初学者很难做到的地方,那么应用普通话多练些朗诵,锻炼咬字及嘴皮子在歌声中的力度。3、歌唱教学中“字与声”的结合还应考虑演唱风格上的变化因素。目前,我国在演唱风格上大致可分为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三大类。由于这三种唱法各自在风格上的不同而形成歌唱中“字与声”结合的差异。民族唱法具有中国特色,演唱时口咽腔着力点比较靠前,以口腔共鸣为主掺入头腔共鸣,咬字发声的棱角较大,个别音素相对延长,在发音上横中有竖,较为适中,音色甜美,它是以真声为主,同时运用真假声混合。美声唱法,发声位置要稍靠后些,且强调共鸣腔体的充分打开,咬字的音素转换较快,棱角较小,发音以竖为主,口腔较圆。通俗唱法,声音在口腔部位着力,咬字口语化,接近生活用语。有关声乐技能方面的练习方法,中外不少的声乐专家们都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但就声乐入门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探索意见却少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