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中衍太太在哪几篇文章出现过,分别写了哪些事

如题所述

衍太太在鲁迅《朝花夕拾》的《父亲的病》、《琐记》中出现过,共记叙了五件事,分别为:

《父亲的病》中:

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让父亲临终时也没能享受安宁。

《琐记》中:

1、怂恿孩子们比赛打旋子,在孩子们跌倒时却又故作姿态。

2、鼓励小孩子吃冰;

3、怂恿孩子看不健康的书籍;

4、怂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还散布流言。

扩展资料:

鲁迅《朝花夕拾》中的妇女形象不多,除了阿长,还有一个衍太太,刻画了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

小时候,鲁迅认为她是一个和蔼的人,长大后却逐渐发现她虚伪自私。在她的影响下,鲁迅在父亲病逝的时候做了一件令自己终身不能释怀的事是在父亲临死的时候大声喊父亲的名字让父亲走得不安生。

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这都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衍太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8

1、衍太太怂恿小孩在冬天吃冰,,还在一旁鼓励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处置《琐记》)

2、衍太太和她的丈夫看春宫图,鲁迅走近,她便将书塞在鲁迅的眼前,问,,“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鲁迅迟疑间,她便大笑起来了。(处置《琐记》)

3、衍太太怂恿小孩转圈,摔倒了说不是她叫他转的。(处置《琐记》)

4、孩子们头上碰得肿了一大块,她用烧酒调了水粉,搽在伤口上。(出自《父亲的病》)

5、污蔑鲁迅偷东西。(处置《琐记》)

扩展资料:

人物原型

衍太太的人物原型是鲁迅的一位叔祖母。在绍兴覆盆桥周氏房族中,鲁迅所属的“智房”一系又分为“兴房”、“立房”、“诚房”三个分支。

“衍太太”就是“诚房”叔祖周子传的太太。周子传有一个大哥叫周子林,所以人称“衍太太”为“二太太”,或“子传奶奶”。

鲁迅一生同情妇女,但他生活中起码有两个厌恶的女人:一个是周作人之妻羽太信子,这从鲁迅笔名“宴之敖(意思是被日本女人从家里赶出来了)”中就能得到证明;另一个就是这位“衍太太”,这从鲁迅的《琐记》一文中也能得到证明。

人物形象

鲁迅在《华盖集·并非闲话(三)》中写道:“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的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流言’。

鲁迅还指出,流言是“畜类的武器,鬼蜮的手段”,“只配当作狗屁”。

“衍太太”就是伤害少年鲁迅的“流言家”。

她教唆鲁迅去偷母亲的钱,鲁迅说他母亲没有钱,“衍太太”又教唆他去偷家中的首饰变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花夕拾·呐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16
《父亲的病》

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父亲!!!父亲!!!”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
“父亲!!!”
“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
“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十月七日。


《琐记》
衍太太现在是早已经做了祖母,也许早就做了曾祖母了;那时却还年轻,只有一个儿子比我大三四岁。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
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实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第3个回答  2013-10-16
1、衍太太怂恿小孩在冬天吃冰,,还在一旁鼓励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2、衍太太和她的丈夫看春宫图,鲁迅走近,她便将书塞在鲁迅的眼前,问,,“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鲁迅迟疑间,她便大笑起来了。
3、衍太太怂恿小孩转圈,摔倒了说不是他叫他转的。
4、孩子们头上碰得肿了一大块,她用烧酒调了水粉,搽在伤口上。
5、污蔑鲁迅偷东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4-03-15
《琐记》和《父亲的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