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军工和中国军工比怎么样?

听说德国军工产品可靠

  德国军工和中国的只能说各有千秋,不能一概而论孰强孰弱。

  德国国防科技和工业在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停滞状态,70~80年代开始高速发展。到80年代末,德国已成为世界上先进的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大国,建立起了具有本国特点的军工生产体系。两德统一后,德国对国防科技工业进行了大规模战略调整,总体规模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业人员目前保持在10万人左右,军工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低,低于法、英、美等国。

  德国的军工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规模较大的有25家左右,包括国际知名的厂商,如经过多次合并后成立的欧洲最大的航空航天集团EADS(欧洲航空防务与航天公司),以生产“豹”式坦克著称的克劳斯·玛菲·韦格曼公司,具有生产火炮、装甲车辆悠久历史的莱茵金属公司,以生产弹药和坦克履带闻名于世的迪尔公司,生产各类舰艇并远销各国的布隆‘福斯造船厂、霍瓦兹.德意志造船厂和蒂森北海造船厂,生产军用电子设备的著名企业西门子公司等。

  德国国防科技工业门类比较齐全。除了不研制核武器与战略导弹外,几乎遍及常规武器的各个领域和门类,并在绝大多数领域具有自行研制和生产的能力,主战坦克、常规潜艇等武器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军工配套工业也较为完善。例如,在舰船工业领域,船用机械设备、电子设备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德国在航空领域的某些技术上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德、英、意合作研制的“狂风”战机采用可变后掠翼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歼击轰炸机之一。

  在导弹技术方面,与法国合作研制的“米兰”、“霍特”反坦克导弹以及“罗兰特”防空导弹,是世界公认的性能良好且可靠的武器系统。德国是世界上舰船工业发达国家之一,造船工业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不仅能满足国内海军需求,而且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好销路。尤其是MEKO级护卫舰和209级潜艇成为世界市场上的“名牌产品”。德国的陆军武器门类齐全、技术和工艺先进,具有自行研制和生产的能力,许多产品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如“豹2”坦克和PzH2000自行榴弹炮。德国军用电子工业的发展水平虽与美国和日本还有一定差距,但重视传感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应用,军用雷达、通信设备、夜视仪器及射击指挥系统等产品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军工发展模式的第一特点是注重军工基础领域的研究。这一点从中苏友好时期,苏联对中国的大规模的军工项目的援助就开始了,当时是一张白纸,需要像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强国学习并打造自己的军工体系,这一次学习的太彻底了,可以说自己的军工体系完全接纳了苏联标准,当时的T55,歼5,歼6,以及中国海军当家的“四大金刚”都可以说是从苏联引进技术,但就是这次彻头彻尾的学习,让中国军工体系有了坚实的基础。然后在加上中国中国人自己的虚心好学和独创精神,中国有了两弹一星,这让中国有了底气,中国可以自主发展军工了。

  90年代中期到今天,随着世界军事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开始从西方彻头彻尾的学习信息化,从汇编语言,到编程的工具包,到算法,以及芯片制造中国都一步一步的学习,到现在中国有了体现信息化成果的预警机、巡航导弹、还有卫星数据链与中段反导试验等,都是中国这一次信息化军工体系学成的典范,可以说信息化这个门槛中国也迈进来了。

  中国军工科研模式的第二特点是中国具有了逆向思维的研制能力。所谓逆向思维的研究方法就是根据输出结果,推断输入参数的方法,也就是常人说的黑匣子研究方法,这个研究方法对技术人员水平要求很高,也就是说没有两下子是不行的,这要求技术人员有对这种武器系统的所有解决方案都了解,而且有的解决方案行不通的,还要有一个较佳的替代方案,再有,还要求对自己国家的军事工业实现方案都很熟知,最后就是要求你这个国家有较发达的自己的军事工业基础做支撑(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军事基础领域的研究了),等等,所有这些条件都满足才能形成逆向思维的能力。

  中国军工科研模式的第三特点是中国军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基本没有,中国开始全套引进苏联不算太先进但也不落后的装备基础,使中国有了大炮、坦克、军舰、飞机、导弹等全套装备技术,用专家的观点说是中国当时的技术达到了苏军二战末期水平,随后又零零散散地引进了一些装备,譬如米格21等,但都形不成系统战力,直到70年代末期中国改革开放,大批引进了美欧的武器装备技术,譬如早期数据链、舰艇用柴油机、造船技术等,都是从美欧西方国家引进的,但这个到89年之后停止了,随后苏联解体,中国又转而向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前苏联国家购买武器装备技术,这个一直持续到2003年,
2003年后中国采购前苏联的装备技术剧减,这是因为中国开始把目标转向欧洲,这时中国也开始享受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成果,有钱了,开始了海外并购,仅2004-2005一年度,中国就海外并购德国300家产业,2005年度又并购了60家欧洲企业等,这几年中国都在慢慢消化欧洲的技术,国内也正在搞产业升级,相信有了欧洲技术的帮助,中国军工定能还上一个台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09
中国军工:

 1、中国军工发展模式的第一特点是注重军工基础领域的研究。这一点从中苏友好时期,苏联对中国的大规模的军工项目的援助就开始了,当时我们是一张白纸,需要像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强国学习并打造自己的军工体系,这一次我们学习的太彻底了,可以说自己的军工体系完全接纳了苏联标准,当时的T55,歼5,歼6,以及中国海军当家的“四大金刚”都可以说是从苏联引进技术,但就是这次彻头彻尾的学习,让我们军工体系有了坚实的基础。然后在加上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虚心好学和独创精神,我们有了两弹一星,这让我们有了底气,中国可以自主发展军工了。
  90年代中期到今天,随着世界军事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我们开始从西方彻头彻尾的学习信息化,从汇编语言,到编程的工具包,到算法,以及芯片制造我们都一步一步的学习,到现在我们有了体现信息化成果的预警机、巡航导弹、还有卫星数据链与中段反导试验等,都是我们这一次信息化军工体系学成的典范,可以说信息化这个门槛我们也迈进来了。
  2、中国军工科研模式的第二特点是我们具有了逆向思维的研制能力。所谓逆向思维的研究方法就是根据输出结果,推断输入参数的方法,也就是常人说的黑匣子研究方法,这个研究方法对技术人员水平要求很高,也就是说没有两下子是不行的,这要求技术人员有对这种武器系统的所有解决方案都了解,而且有的解决方案行不通的,还要有一个较佳的替代方案,再有,还要求对自己国家的军事工业实现方案都很熟知,最后就是要求你这个国家有较发达的自己的军事工业基础做支撑(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军事基础领域的研究了),等等,所有这些条件都满足才能形成逆向思维的能力。
  3、中国军工科研模式的第三特点是中国军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基本没有,中国开始全套引进苏联不算太先进但也不落后的装备基础,使中国有了大炮、坦克、军舰、飞机、导弹等全套装备技术,用专家的观点说是中国当时的技术达到了苏军二战末期水平,随后又零零散散地引进了一些装备,譬如米格21等,但都形不成系统战力,直到70年代末期中国改革开放,大批引进了美欧的武器装备技术,譬如早期数据链、舰艇用柴油机、造船技术等,都是从美欧西方国家引进的,但这个到89年之后停止了,随后苏联解体,中国又转而向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前苏联国家购买武器装备技术,这个一直持续到2003年, 2003年后中国采购前苏联的装备技术剧减,这是因为中国开始把目标转向欧洲,这时中国也开始享受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成果,有钱了,开始了海外并购,仅2004-2005一年度,中国就海外并购德国300家产业,2005年度又并购了60家欧洲企业等,这几年中国都在慢慢消化欧洲的技术,国内也正在搞产业升级,相信有了欧洲技术的帮助,中国军工定能还上一个台阶。

德国军工:
德国国防科技工业门类比较齐全。除了不研制核武器与战略导弹外,几乎遍及常规武器的各个领域和门类,并在绝大多数领域具有自行研制和生产的能力,主战坦克、常规潜艇等武器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军工配套工业也较为完善。德国军用电子工业的发展水平虽与美国和日本还有一定差距,但重视传感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应用,军用雷达、通信设备、夜视仪器及射击指挥系统等产品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第2个回答  2020-04-03
由于二战的关系,德国的军事工业发展是受限制的,不过在区域内还是属于军事上的强国,特别是坦克,轻机枪等,还是非常厉害的。而我国的军工,起步比较晚,底子也很薄,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也算是一个世界军事大国,但其自主开发能力还是比较落后。
第3个回答  2013-10-16
当时的第一,现在仍然在很多领域是第一;首先现在德国军工科技发展是受到限制的,但是其在坦克、轻武器、发动机、常规潜艇等领域仍延续了其技术领先的优势和严谨细致的作风。而我国军工由于历史的原因跟西方形成了一定的差距,虽然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很多发展的机遇,但大都是经济领域,军事方面吸收的很少,基本上都是走仿制到自制道路。现在我国的军事领域已经有相当的水平,在某些领域甚至可以和西方媲美,但整体实力还是有些欠缺的。德国和我国在军工上只能说各有所长。不能以好坏,强弱来衡量。
第4个回答  2013-10-16
没有可比性,德国的军工水平至少领先咱们10年以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