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批注

如题所述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在文章的“ 天头”“ 地脚”和其他空白处,随时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评价写下来,这就是批注。我们在预习课文时,深入地研读课文,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与评价、疑问写在课文的空白处,这就形成了自己的批注。在书中精彩、生动、意义深刻、关键性的词句、段落旁边做批注。在这些地方用简短的文字做扼要的提示,这样能起到提醒注意,指明思考重点和方向的作用。批注可三言两语,做到重点突出,文字简洁,便于查找。阅读时边读边划,边想边写,理解会更加深入。上课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时,有理有据,能使交流富有成效。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批注课文呢?就应该问他为什么要走近茅屋呢?联系上文他“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就好理解了,他走近茅屋是想弄明白谁在弹他的曲子,而且还弹得那么糟糕。当我们读到贝多芬“轻轻走了进去”,就要问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去,联系上文穷兄妹俩的对话和下文贝多芬说的话“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这些话,就不难理解,贝多芬是被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所打动,体现出贝多芬这位平民音乐家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当我们读到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这句话时,就想到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真是贝多芬的知音。当我们读到贝多芬即景抒情,弹奏的《月光曲》时,一方面说明皮鞋匠对音乐有极强的感悟力和想象力,更应当想到贝多芬有卓越的音乐才华和超人的灵感。当我们将这些画线的句子写在字里行间时,就成了批注。其次,批注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自己的共鸣。同学们学习《乌塔》一文时,将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与乌塔的言行作比较,从而认识到培养自己的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是多么迫切的事情。当同学们看到乌塔说自己独自一人游了大半个欧洲时,联系自己的实际感叹到:“乌塔父母放心让孩子一人出国去旅游,而我的父母甚至不敢让我独自去买菜。我的父母什么时候能像乌塔父母哪样开明呢?”这样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的批注,说明了学生读懂了课文,受到了思想震撼。还有,在批注中,可以谈出自己对作者观点的看法,或赞同,或反对。对课文的欣赏,受历史背景、欣赏者、个人阅历、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当然学生的个人审美观不一定是完全健康的,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但审美标准本身并不是统一的,“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来讲,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创造性阅读并培养其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如在学习《乌塔》一文时,允许学生对乌塔的行为提出质疑;在学习《放弃射门》时,也允许学习讨论福勒应不应该放弃射门,对不同意见也要鼓励。只要学生是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产生的看法,都可以批注下来,以备课堂上参与讨论。林语堂说:“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读书全部之主旨,读出自己性灵来。胆识二字拆不开,要有识,必敢有自己意见,即使一时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读书如果没有自己的看法,只是人云亦云,或读完如过眼烟云,一无所得,都是不可取的。只有“不动笔墨不读书”,并且将书“读出自己性灵来”才能在读书中有收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8

批注怎么用~

第2个回答  2020-09-28
第3个回答  2020-09-2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