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小学一年级的体育课 详细�0�3

如题所述

跟着老师的安排去做。

体育课(Gym class)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实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学校应当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实施体育课教学活动。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各年级和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

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学校体育的总任务是一致的,包括: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这3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必须协调一致,全面贯彻。

另外体育还包括身体形态和动作的健美等有关美育的因素。强调锻炼身体的效果,重视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和美育,培养爱好体育运动的习惯,让学生在上体育课时积极主动、活泼愉快,这是现代中小学体育课发展的一般趋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0-07

听体育老师的话,跟着老师的安排去做。

近年来体育课程越来越受重视,一些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同时,体育课被挤占、内容刻板等是现实存在的问题,不少师生家长对此多有反映。由于担心家校纠纷,很多体育老师的课程偏向保守,不敢尝试新的教学项目。

分组教学是在体育课中把学生按年龄、性别或健康状况和身体训练水平等,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可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

分组教学可分为:分组不轮换是在体育场地、器材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各组都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按教材顺序进行练习,它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安排教材的顺序和运动负荷,灵活地掌握教学时间。但这种形式不适于一个班学生较多,场地、器材条件较差的学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怎样上好小学一年级的体育课 作为大学刚毕业的我非常幸运地来到镇江新区实验小学当一名体育教师。从开学到现在已经有一个多月的执教时间了,在这一段时间我曾经苦恼过,也曾经感到欣慰过,我之所以有这些心态原因是因为我教了特殊的年级一年级。在刚开始的两周我感觉我都被一年级的小朋友气死了,他们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也不知道什么是教师的威严,总之一句话他们上课不听话。在听取一些老教师的建议和我静下心来对我上课的方式所琢磨后,我上课的心态比以前好多了,因为他们年龄还小,作为老师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在他们身上,而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贪玩是他们的本性,好动是他们的特点,注意力容易分散又是他们的特征。下面我就从我上课中所汲取的经验和感悟来谈谈怎样上好一年级的体育课。 一、上体育课要考虑他们的心理,作为一名教师应对他们进行心理的教育 我们知道,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小学生刚进校门,心情都是愉快的,他们带有积极的上进心理和求知欲望。然而,由于年龄小,单纯幼稚,各方面还不熟,幼小的心灵需要教师精心培养和呵护。 1.培养上进心理增强学习兴趣 小学的孩子都有很强的自信心、自尊心,他们希望能得到别人,特别是任课教师的尊重和赞赏。教师的言谈举止,是他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是促进他们养成上进心理的力量源泉。他们对教师的一举一 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因此,在教师的心目中,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时刻牢记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只在这样,教师才会在教育方法上有所突破,在观念上有所更新,而不应该把接受能力弱的学生看成“差生”。我认为,在接受教育权利方面,好生、“差生”都要一样平等对待,这对培养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的上进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2.培养自信心理提高学习成绩 教师在上体育课时要注意课的趣味性、连贯性,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热爱学习,乐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既增长知识,又找到乐趣。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断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当然,农村小学生比城里的孩子学习条件差一些,但是他们的智商并不差,只要教师方法得当,同样能学好。我认为,无论是城市里的小学生,还是农村里的小学生,他们的共性是一致的,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理,才能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3.多给予他们一些鼓励和赞扬少一些批评 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做好人好事、上体育课遵守纪律,动作完成较好的学生,及时肯定,公开表扬,使其在幼小的心灵中产生积极作用,受到鼓舞,产生效仿效果,形成群体上进心理意识。其结果,将使学生更爱接近教师,从心理上感受到教师是除父母之外又一个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的亲人。学生有了这种亲情感,就会心情舒畅,活泼开朗;就会热爱学校,热爱学习。长期如此,就能树立学生的上进心理,不断增强学习兴趣。 4 培养友爱心理增强群体观念 我们知道,少年儿童具有天赋的强烈的团体意识,他们喜欢成群结队地玩耍,从而使心理上产生愉快感和安全感。如果一个或某几个孩子被群体排拆而游离,那么,他们必定会产生焦虑心理,造成严重的失落感。因此,培养友爱心理,让每个孩子都懂得相互关心,相互友爱的道理,对增强群体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在一年级中,小学生年龄基本相同或相近,他属于同学关系或可称之为同伴关系,在他们之间,养起一种相互友好心理,对促进同伴交往是非常要的。这不仅为学生科学地创造性地学习提供了要保证,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主动积极,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体育课是对集体同学上的课,如:群体游戏、体育游戏、在活动中让学生广泛交际,多方接触,增进了解,增强友谊。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1.劳逸结合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是他们的特点,若是在体育课中反复让他们做同样的或类似的内容,他们会感到乏味,在操场上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又太多,比如空中的小鸟、飞机,马路上的汽车。在前段时间我在操场教他们广播操时学校外面通过的火车就引起了他们的一会骚动。所以采用劳逸结合的手段上课是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的。 2.集分结合 就是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集中一段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 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体育游戏形式进行应用。比如在发展他们的弹跳力的时候可以让他们个人进行蛙跳比谁跳的远,个人进行完后把他们分成若干人数相等的几个小组进行比赛,并且把比赛的名称定为“过关斩将”,这样就吸引了他们注意力,让他们在开心的当中发展了下肢力量。 3.课间穿插 课间穿插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游戏,以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刺激学生运动神经的活跃"如在教授他们广播操时,可在课间放一段欢快的乐曲,让学生们尝试着按音乐节拍做舞蹈形式;在队列练习时,穿插一些花样等"这些都能使枯燥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 轻松和具有吸引力,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4.内外联系 内外联系"就是把校内体育教学与校外体育活动联系起来。让他们感觉到在体育课所学的东西是有用的,比如在教他们正确的行走和跑步姿势后可以让他们回到家里向爸妈演示或者纠正爸妈的走路姿势,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成就感。 一年级的小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在上体育课时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即要考虑他们的心理特征又要考虑上课的方式。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把体育课上的生动有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欢乐中运动,使体育课成为愉快的课,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