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瑶池(李商隐)这首诗的译文?

!!!

瑶池
【唐】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注释】:
①八骏:据说穆王有赤骥、华骝、绿耳等八匹骏马。
②穆王:西周人,姓姬名满,传说他曾周游天下。传他曾乘八匹骏马拉的车西游至昆仑山,西王母宴之于瑶池,临别对歌,相约三年后再来,但不久便死了。
②黄竹,地名。传用穆王游黄竹之丘,遇风雪,见路有冻人,作诗三章哀之。
【译文】:
住在昆仑山瑶池的西王母打开她美丽的窗子,
这里是她当年宴请穆王的地,当她在窗边等待,
希望穆王能够再来,却只听到人间传来穆王眼见天寒地冻,
北风雨雪,路有冻人,心中悲悯,写下的哀民诗-〈黄竹歌〉,
哀怨的歌声传到昆仑山,西王母心想,
穆王的八匹骏马能够日行三万里,但是为什么穆王不再到昆仑山来呢?

详见http://baike.baidu.com/view/651886.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7-13
瑶池 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
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
穆王何事不重来

注释]

①瑶池:传说在昆仑山,为西王母所居之地。据《穆天子传》称:周穆王曾到瑶池与西王母欢饮。别时王母作歌,希望周穆王能再来,周穆王答歌,约定三年后重来。

②八骏:穆王有赤骥、骅骝等八匹骏马。穆王:周天子,能乘八骏周游天下。
------李商隐《瑶池》赏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约定的日期已到,可心上人就是没有露面,西王母不由得打开绮窗向山下眺望,山下却传来阵阵搅动大地的哀歌。细细一听,这哀歌却是那穆天子所作的《黄竹歌》。诗的开篇只写西王母的疑窦重重,而不写“黄竹歌声动地哀”的原由,给读者留出思考想象的空间,尽得含蓄之妙。“动地哀”更是双“哀”共寓、一字领篇。第一哀是遍地哀鸿之“哀”,封建帝王“不问苍生问鬼神”整天沉迷于妄求长生不老的臆想之中,老百姓又怎能过上好日子呢?哀鸿遍地,穆天子的江山社稷也不会长久。第二哀是妄求长生不老未果,仍要命归黄泉的自我欺骗之“哀”。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可是帝王们为了永享人间尊荣,硬是逆天数而动,非要借助什么“灵丹妙药”来改变生命节律,不是他骗人,就是人骗他,不是盛年早衰,就是加速灭亡。“哀”字的运用,切中了被谴责者的要害,反映出诗人驾驭语言文字的非同凡响的技巧和能力。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尽管穆天子有日行三万里的八匹骏马和无比的富贵尊荣,可他再也无法赴瑶池与西王母相会了,因为他的生命已经终结,骏马追不回,皇权换不回,西王母也等不回。纵观历史,同穆天子一样的秦始皇、汉武帝等人始终都想找到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但他们的努力最终都是恨水东流,荒冢一堆。歌在人却亡,马骏人无奈,这主观多情与客观无情的强烈对比,表面上是在写周穆王的悲哀和贪婪,实则是对与诗人同代的唐朝帝王们不顾天下安危、不管百姓死活,一心只想长生不老求仙拜佛恶劣行径的揭露和讽刺。
第2个回答  2008-07-13
瑶池

作者: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1,黄竹歌声动地哀2。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3?

全部注释

1.瑶池阿母:《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2.黄竹歌声:《穆天子传》卷五:"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曰:'我徂黄竹,□员閟寒'云云。"

3.八骏:传说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可日行三万里。《列子》、《穆天子传》等记载不一。

此诗讽刺求仙之虚妄。首句写西王母倚窗伫望,候穆王而不至。次句借黄竹歌声暗示穆王已死。三四句则写西王母因穆王不来而心生疑问。斥神仙而以神仙(王母)的口气写出,句句对比,以见长生之虚妄,求仙之荒诞。《李义山诗集笺注》引程梦星曰:"此追叹武宗之崩也。武宗好仙,又好游猎,又宠王才人。此诗熔铸其事而出之,只用穆王一事,足概武宗三端。用思最深,措辞最巧。"

------李商隐《瑶池》赏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约定的日期已到,可心上人就是没有露面,西王母不由得打开绮窗向山下眺望,山下却传来阵阵搅动大地的哀歌。细细一听,这哀歌却是那穆天子所作的《黄竹歌》。诗的开篇只写西王母的疑窦重重,而不写“黄竹歌声动地哀”的原由,给读者留出思考想象的空间,尽得含蓄之妙。“动地哀”更是双“哀”共寓、一字领篇。第一哀是遍地哀鸿之“哀”,封建帝王“不问苍生问鬼神”整天沉迷于妄求长生不老的臆想之中,老百姓又怎能过上好日子呢?哀鸿遍地,穆天子的江山社稷也不会长久。第二哀是妄求长生不老未果,仍要命归黄泉的自我欺骗之“哀”。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可是帝王们为了永享人间尊荣,硬是逆天数而动,非要借助什么“灵丹妙药”来改变生命节律,不是他骗人,就是人骗他,不是盛年早衰,就是加速灭亡。“哀”字的运用,切中了被谴责者的要害,反映出诗人驾驭语言文字的非同凡响的技巧和能力。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尽管穆天子有日行三万里的八匹骏马和无比的富贵尊荣,可他再也无法赴瑶池与西王母相会了,因为他的生命已经终结,骏马追不回,皇权换不回,西王母也等不回。纵观历史,同穆天子一样的秦始皇、汉武帝等人始终都想找到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但他们的努力最终都是恨水东流,荒冢一堆。歌在人却亡,马骏人无奈,这主观多情与客观无情的强烈对比,表面上是在写周穆王的悲哀和贪婪,实则是对与诗人同代的唐朝帝王们不顾天下安危、不管百姓死活,一心只想长生不老求仙拜佛恶劣行径的揭露和讽刺。
第3个回答  2008-07-13
瑶池

作者: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1,黄竹歌声动地哀2。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3?

全部注释

1.瑶池阿母:《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2.黄竹歌声:《穆天子传》卷五:"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曰:'我徂黄竹,□员閟寒'云云。"

3.八骏:传说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可日行三万里。《列子》、《穆天子传》等记载不一。

此诗讽刺求仙之虚妄。首句写西王母倚窗伫望,候穆王而不至。次句借黄竹歌声暗示穆王已死。三四句则写西王母因穆王不来而心生疑问。斥神仙而以神仙(王母)的口气写出,句句对比,以见长生之虚妄,求仙之荒诞。《李义山诗集笺注》引程梦星曰:"此追叹武宗之崩也。武宗好仙,又好游猎,又宠王才人。此诗熔铸其事而出之,只用穆王一事,足概武宗三端。用思最深,措辞最巧。"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335207.html

第4个回答  2008-07-13
巧设诗境 寓意深长
------李商隐《瑶池》赏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约定的日期已到,可心上人就是没有露面,西王母不由得打开绮窗向山下眺望,山下却传来阵阵搅动大地的哀歌。细细一听,这哀歌却是那穆天子所作的《黄竹歌》。诗的开篇只写西王母的疑窦重重,而不写“黄竹歌声动地哀”的原由,给读者留出思考想象的空间,尽得含蓄之妙。“动地哀”更是双“哀”共寓、一字领篇。第一哀是遍地哀鸿之“哀”,封建帝王“不问苍生问鬼神”整天沉迷于妄求长生不老的臆想之中,老百姓又怎能过上好日子呢?哀鸿遍地,穆天子的江山社稷也不会长久。第二哀是妄求长生不老未果,仍要命归黄泉的自我欺骗之“哀”。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可是帝王们为了永享人间尊荣,硬是逆天数而动,非要借助什么“灵丹妙药”来改变生命节律,不是他骗人,就是人骗他,不是盛年早衰,就是加速灭亡。“哀”字的运用,切中了被谴责者的要害,反映出诗人驾驭语言文字的非同凡响的技巧和能力。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尽管穆天子有日行三万里的八匹骏马和无比的富贵尊荣,可他再也无法赴瑶池与西王母相会了,因为他的生命已经终结,骏马追不回,皇权换不回,西王母也等不回。纵观历史,同穆天子一样的秦始皇、汉武帝等人始终都想找到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但他们的努力最终都是恨水东流,荒冢一堆。歌在人却亡,马骏人无奈,这主观多情与客观无情的强烈对比,表面上是在写周穆王的悲哀和贪婪,实则是对与诗人同代的唐朝帝王们不顾天下安危、不管百姓死活,一心只想长生不老求仙拜佛恶劣行径的揭露和讽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