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中如何咬字吐字

如题所述

一.要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正确的声音概念是歌唱的基础。它具体体现在咬字吐字及呼吸等的运用上,如有些歌唱者由于概念上的模糊,把正确的声音本质误以为是错误的,而把错误的声音当成是正确的,以至造成发声器官损害如声带小结.声带水肿等。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听觉和山谷辨别好坏的能力,对错误的咬字吐字要支出其改正方法,对正确的咬字吐字要给予肯定。不能今天这样提,明天那样讲,学生的脑子也被搞乱,发不出好的声音来。这是正确咬字吐字的前提。二. 要注意口型及舌头的位置唱歌时的口型应像鸡嘴型,不宜像鸭嘴型,这是伊丽莎白.舒曼的比喻。唱中声区AH音时,口型宜作横线蛋形式。除口型与舌部应注意外,面部须放松,呼吸要正确,下腭不能拉紧,同时在练声时用简单的几个音练习较为合适。唱歌时口应张开,但不可张得太开,以免使喉部紧张,而致声音不集中及粗糙。口究竟要张开到什么程度呢?这要看歌者得口型和所唱的母音来决定。至于口的张开程度,通常以拇指中部可通过上齿与下齿之间为适宜。上齿下端只可稍微露出少许而作微笑状,下齿以不露出为佳。或打呵欠前,或饮水前都是适宜的口型。上唇向上提高,而下唇下降与下齿上边缘对齐,这样就不致窒塞声音。鼻孔也应翕张与通畅。唱中音时喉柱要打开,唱高音时,喉柱则逐渐稍靠拢,同时将软腭上提,而下腭向下,这样喉门就开了。加西亚曾说:“歌唱家的口是在喉里。”也是这个意思。现在再谈唱歌时舌在口腔中的位置问题。如舌的位置不当,会引致口部.颈部许多肌肉失常。舌的肌肉在唱歌时是紧张的,我们最好将它安静地放在口腔中,不可卷起,如用AH音来练习,唱时舌尖顶住下牙后面,舌背前部稍稍向上,舌的中间就自然成了一条沟型。这样舌根后的空隙大,气息就能通畅,亦不会影响声音从咽部的共鸣区扩大至头部共鸣区。舌的位置安放直接影响咬字吐字的好坏。通常咬字吐字不清,是因为舌肌痉挛而不能自然活动所致 。尤其是舌根向后压,更易发出喉音且音色模糊不清,因此要想正确的咬字吐字,就要及时纠正舌头的错误安放位置。三.要注视语言(歌词)的诵读 语言即歌词是表达作品内容和情感的工具。如果一个人的歌唱连词都唱不清楚,让人难以听懂,又怎么能让观众感动,产生共鸣呢?在歌唱中,字头要准确.简练而清楚,字尾要明确到家,字腹要有明确的支点和稳定的状态,也就是要有因控制气息而集中在某一点的“力”。这样,字头和字尾才会有稳定的依靠,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和夸张。因此,字腹是音节中的关键部分,在声乐训练中尤为重要。如我在声乐教学中,常要求学生要反复念词,感觉每一个字的不同着力点。特别是初学者,他对民族语言的结构特点了解不清,也没咬字吐字的概念。因此,我对他们说每一个字都是有着力点的,有的是舌尖音,有的是唇齿音等。是什么音的字,着力点就是什么部位上,一定要把每一个字都说清楚.说到位,并带着着力点念词的感觉唱歌。要像在旋律上大声朗诵一样。同时,在咬字吐字的过程中,气息的支点也要积极的保存着。在此基础上,我放慢速度给他们做示范,让他们感觉我是在旋律上大声地谈话,而不是在唱。给他们分析吐字咬字在声乐中占的比例,强调语言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四.咬字吐字的具体操作许多的意大利声乐派曾主张以“母音变形”来追求字正腔圆,但有时只追求漂亮的声音忽略了歌词的吐,咬,则腔圆字不正。以我的教学经验,在明亮的声音中少掺些“ O” 的成分,过多的“O ”会使声音色彩过暗,失去原有的明亮色彩。当然,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不同的字有不同的发音方法。如“得”发d,舌尖应抵在上齿龈,舌尖与上牙床相阻,着力点在舌尖,d吐出后应速将舌身略放平,否则,发音模糊且吃力。做到正确的咬字吐字的要点:1.出声的字头部分做到清楚有力,不要一出声就到了字腹。但如果字头是闭口的,如“家”、“呀 ”的字头是“ji”和,则需要在清楚有力的基础上,快速到字腹“ a” 的开口母音上,而不宜拖长。2.归韵部分要求准确,收音到家,突出字尾在字音中的作用,不能只顾行腔和声音的亮度而丢掉字尾。引长部分,是流畅和歌唱性声音的基础,是声音延长的关键。在这部分进行“母音变形”以求得“腔圆”,但必须通过“思想变形”,即用形象思维把每一个母音想像成是有形的,通过掺入其它母音成分,并伴随着正确的“声音”感觉,在统一的位置上完成。总之,以上是我个人对咬字吐字的发声方法的几方面阐述,当然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学无止境的,只有永无止境的追求,持之以恒地苦练,用心地去体会,才能攀登歌唱的艺术高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