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词人苏东坡为何偏爱中秋之月?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诗人大都喜欢中秋的月亮,每逢中秋月圆之夜,写诗赋词,大发思月之幽情。然而,纵观千古文坛,有谁比北宋一代文豪苏轼更偏爱中秋的月亮之上?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写尽千古风流,就足以让古代所有的关于明月的诗歌词赋黯然失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就是苏轼笔下的诗词,这就是苏轼笔下的关于中秋月的诗词。这首诗词以物喻人、以物抒情,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无人不知。那么,苏轼为何尤其偏爱中秋的月亮之上?纵观苏轼的一生,我想大概原因有三:其一,苏轼的豪放诗风视野广阔,偏爱中秋月亮之上势在必然。古代豪放派诗风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广阔无垠,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明、清,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轼词风。苏轼的诗词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是将月亮之上作为题材入词入诗,使诗词更能生动形象的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个“问”字,何等风流?何等潇洒?可以说,苏轼的诗词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历代文坛对苏轼的诗词“横放杰出” “词气迈往”“书挟海上风涛之气”的评说,可谓是酣畅淋漓。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轼诗词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清代评论家叶燮再《原诗》中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清代著名文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也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苏轼的诗词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具有很大的影响。其《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就是流传最为广泛的千古名篇。这首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轼是词清雄旷达、豪放不羁的风格。其二,苏轼偏爱中秋的月亮之上,无疑与历代人文精神一脉相承。“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偏爱中秋的月亮之上,无疑与历代文人,尤其是唐代的文坛诗人一脉相承。如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等等。月亮是永恒的,人生能永恒吗?月亮是圆满的,人生能圆满吗?于是就有了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于是也就有了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于是就创造了一个自我安慰的中秋团圆节!然而,月亮之上是否也有团圆节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的问题,其实,就是历代文人的问题;当然,更是普天之下黎民百姓的问题。那么,月亮之上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苏轼自然是想去看看究竟的了。“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月亮之上虽然一定是美好的,但是,月亮在如此的天外高处,恐怕还是十分寒气逼人的。当然,“高处不胜寒”并非是苏轼不愿意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秋之夜,月如飞镜,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下雕花的门户,照在因思念亲人而不能成眠的离人床前。此时此刻,月亮的圆满反衬了离人的孤单,“多情却被无情恼”,自然会心生抱怨,但是,苏轼一生风流潇洒,豁达大度,所以他主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千古至理名言,蕴含的人生哲学是常人所难以深刻理解的。中国古人往往追求一种“圆”文化,幻想着生活都是十全十美的。其实,人生何曾“圆”过?天灾人祸、意外事故、功名不就、事业无成、家庭矛盾、健康欠佳、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哪一项都可能遇到。人生就是一道道坎,你不得不面对。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的“不圆”是绝对的,“圆”则是相对的。就像月亮有阴伏、晴出、团圆、缺损一样,自古难以十全。即如十五团圆之夜,每月只有一次,而有时候还是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啊!当然,苏轼这也是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因此,这首诗词的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便推出了自己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突破空间的阻隔,让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种显示出古代人文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的诗句,在古代的诗词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张九龄在《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在《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其三、苏轼一生坎坷曲折,必然将自己的一腔情思寄托在月亮之上。中秋的月亮是皎洁的,但也是孤寂冷清的,因此,苏轼才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叹息。所以,那一轮照了千古照今人的月亮正是中国历代落魄失意文人的最好的慰藉。一生坎坷曲折的苏轼,常常在浩月当空的夜晚泛舟长江,感受那月朗风清;既便在自家的庭院赏月,也常感叹着那嫚妙如水的月华。感慨自己的命运多桀时,他说“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感叹人生无常功名无凭时,他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落魄无为,四处迁徙时,他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但是,一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更是写尽了一大文豪的千古浩叹。因此,苏轼曾告诫儿子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首令人不禁心酸的七绝,虽然反映了他对世态的嘲讽,但他的内心还是不自觉地妥协了。因为,历尽官场磨难终于使他明白了“月有阴晴阳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样虽很无奈,然而他还是要本着豁达的入世态度了此一生。也许,只有生命走到一定程度,才能进入一种境界。只有进入一种境界,生命才会从真正意义上旷达起来。只有旷达起来的生命,才能接受生命外在与生命内核的碰撞,才能走向自我意义上的安详与宁静。也正是天边那孤寂冷清的月亮,才真正包容了苏轼那孤寂无依的灵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无疑是遗憾造就残缺的美。仕途的多舛,命运的颠簸,造就了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华丽诗章,造就了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一腔豪气,即便是离愁别恨,也是写得悠远而绵长。苏轼的诗词正如大宋的青花瓷,古朴典雅,清新流畅,令人过目难忘。大宋的青花,一如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大宋的词人,一如青花的素洁,于凡俗红尘中独树一帜,在这轮月亮流泻的天涯凝成一座不朽的雕像。海南小渔村,凄风苦雨掩不住一代词人的满腔豪情;浙北天目山,一笼竹郁郁郁葱葱地生长,一鼓作气地冲破常态,向上再向上。苏轼迎着一轮中秋的月亮走来,在齐鲁大地的超然台落下一地诗情,在京东徐州的放鹤亭洒下几滴未干的墨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恰似黄州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不难想见,苏轼的胸襟中始终横贯着的千年文化,千年历史。世上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也都可以由自己把握。所以,无论是悲欢离合,无论是阴晴圆缺,都要顺其自然。苏轼所说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才是人生可取的态度,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