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词调简介,麻烦解释一下以下的意思,谢谢!

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一百一十四字。上片十三句,四平韵;下片十二句,五平韵。一韵到底,前半阕四五句,六七句、八九句,后半阕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均要求对仗。四个五字句,都是上一下四句法。此调的作法是:起首三句均四字,上两句句法相同,俱为仄仄平平。
(孤字可仄)第三句起平韵,重在第三字,必须用仄,是为拗句。
第一、二字平仄可不拘。第四、五为四字对句,而加一字豆,第二、四字与第一、三字各可平可仄。
第六句与第五句同。
第七句四字协韵,平仄恰相反;然第一字亦可平。
第八、九句又为四字对句,与﹝过秦楼﹞起二句同。
第十句七字,第一字不拘,下三字务用平仄平,亦拗句也。
第十一句三字,应作平平仄,是乃定格。
第十二、第十三,实为上五下四之九字句,亦即两句四字对偶尔加一字豆;惟平仄不若第四、五句之可移易耳。后阕起首二字协韵,俱平声。
次句四字,同前阕次句。第三句八字,上一下七,盖即前阕第十句而加一字豆也。
第四句以下全与前阕同。前阕后九句与后阕后九句字数与平仄相同。此调常用对仗句。
不太理解的可以去查找"沁园春"白度百科

不太清楚这一大段中,你有哪些不明白的。这里以毛泽东的两首《沁园春》(《雪》、《长沙》)举例来说明一下:

《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词牌名,据记载,沁园本汉代沁水公主园名,后用作词调名作《沁园春》。本调双调,即两叠,词分上下两段。共百一十四字。上段由十三个短句构成,共四处押韵,用平声韵脚,如《雪》中飘、滔、高、娆四处,《长沙》中的头、流、由、浮四字……上下一韵到底,如《雪》中押肴萧韵,《长沙》押尤韵。都只用一个韵部(词韵)。
前半阕即上段,“望长城”句到“顿失”句对仗,除望字外,作扇面对;山舞句与原驰句对仗(《雪》)……孤字可仄,孤字指“望长城内外”的望字(《雪》),看万山红遍的看字(长沙),此处本应平声,但可用仄声字……第三句开始起韵,即韵脚第一字,如雪中的飘,长沙中的头,即是起韵。本句的平仄不依前两句作“仄仄平平”,而作仄仄仄平,即第三字必用仄声之谓,是拗体句法,即不依正常平仄格式的特定格律,可以说是一种定格。但长沙中“橘子洲头”洲为平声,并不符合这种定格,若考宋词同调作品中无此用法,则实属出律。但现在人们一般不去追究……一字豆,豆为读字之简,即句读之意,像“望-长城内外”、“惜-秦皇汉武”等,不若通常五言句作三-二或二-二-一的节奏。

协韵,即押韵。
还有其他不明,请在追问中具体提出,以便有针对地回答。追问

我的疑问其实是希望你翻译一下这段的意思,有一些词是真的不理解它的意思,像什么拗句,定格,我有些看不懂,具体是因为我们的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我们仿写,可她没有教我们仿写,我也就只能自己找答案了,还有我是初三的学生。

追答

填词的格律首先是讲“平仄”,所谓平仄就是语音的声调。在现代汉语中,汉语拼音声调中的一声和二声是平声,三声和四声是仄声。词句中,每个位置的字所采用的声调都有一定的规矩,这个可以参照楼上提供的词谱,括号中的平或仄,是指此处的字的声调可平可仄。但具体中,有些个别的句子中是有讲究的,并不能随意地变更平仄声调,通常比如上平平仄仄平,这类的句子,如第一字本平却用了仄声,则第三字本仄但一定要用平声。这些内容对你来说还比较复杂,不易在这里简单说清。你可以参照我提供给你的例子,尤其是《雪》这篇的平仄格式来填。格律的平仄上就基本不会有问题。
其次是句子的节奏,四字句通常都是二——二的节奏,五字句在这个词牌中都是作一、四的节奏形式;六字句作二、二、二的节奏,七字句作二、二、三或二、二、二、一的节奏,八字句作三、五的节奏。
押韵都是押平声韵,也就是说,押韵处的字的汉语拼音韵母要相同,声调都是一二声的字。其他地方不用押韵,但平仄声调要用对。
例子《雪》一篇中要注意的是下段第八句“成吉思汗”,这句平仄是不符合本调格律的,应做平平仄仄,第三字可平,但这里的汗读作二声,吉字在过去属于仄声字,不过这是个完整名词,在这里只能这样用。《长沙》中对应位置的句子“激扬文字”,平仄是复合格律要求的。所以说,格律有时候也不一定非要死守,还要看内容而定,有时候如果格律限制了内容的表达,就要敢于突破它。
再来说说拗句,词句的平仄大体与律诗平仄要求相当,多是从律诗中变化而来的,律诗的平仄格律就是四种(具体的这里由于篇幅所限不讲),凡不符合这些平仄规律的格式的句子,都属于拗句,意为“拗口之句”。定格就是固定的或规定的格式。

追问

句子的节奏,四字句通常都是二——二的节奏,五字句在这个词牌中都是作一、四的节奏形式;六字句作二、二、二的节奏,七字句作二、二、三或二、二、二、一的节奏,八字句作三、五的节奏。
很感谢你这么详细的回答,但句子的节奏这一方面我没有看懂。

追答

就是一句中停顿及重音的节拍,比如这句“白日依山尽”,读作“白日——依山——尽”,作两字一顿;又如“会当凌绝顶”,读作“会当——凌——绝顶”,作两字顿、一字顿,再两字连读,这就是句子节奏。
本词中的四字句,如“北国风光”读作“北国——风光”,两字一顿;五字句如“望长城内外”,读作“望——长城——内外”,首字作一字顿。
句子节奏,不仅是读来的节奏,在创作时所用词句,也要注意这种节奏,比如上述“白日依山尽”句,句首是个两字的词汇,不可能将其拆开来读,作“白——日依——山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3
 词牌格式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仄平平(韵)。
  * (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或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仄平平(韵)。
  (前阕后九句与后阕后九句字数与平仄相同。此调般都用较多的对仗。)
  说明:双调一百十四字,前阕四平韵,后阕五平韵,一韵到底,前阕四五句,六七句、八九句,后阕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均要求对仗。四个五字句,都是上一下四句法。
  《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作法

  本谓一百十四字。起首三句均四字,上两句句法相同,俱为仄仄平平。(孤字可仄)第三句起平韵,重在第三字,必须用仄,是为拗句。第一、二字平仄可不拘。第四、五为四字对句,而加一字豆,第二、四字与第一、三字各可平可仄。第六句与第五句同。第七句四字协韵,平仄恰相反;然第一字亦可平。第八、九句又为四字对句,与[过秦楼]起二句同。第十句七字,第一字不拘,下三字务用平仄平,亦拗句也。第十一句三字,应作平平仄,是乃定格。第十二、第十三,实为上五下四之九字句,亦即两句四字对偶尔加一字豆;惟平仄不若第四、五句之可移易耳。后阕起首二字协韵,俱平声。次句四字,同前阕次句。第三句八字,上一下七,盖即前阕第十句而加一字豆也。第四句以下全与前阕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