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们往往对一无所知的事情深信不疑”为话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英语作文

如题所述

这是19世纪德国教育问题学会会员卡尔威特在一次学会上的辩词。在这次会议上,有人发表言论说:"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天赋而不是教育。"卡尔威特不同意这个见解。他反驳说:"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人,不是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从生下来到五六岁时的教育。就是那些只具备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非凡的人。"
不久,卡尔威特果然有了一个儿子,也取名为卡尔威特。小威特不仅不聪明,而且先天不足,体重不过2公斤,两只手和两只脚不停地抖动,哇哇的哭叫声像中毒的小老鼠。邻居们背后纷纷议论,说小威特是个白痴。就连小威特的母亲也说:"这样的孩子,就是教育也是白费力的,白费力的!"然而,老威特没有失望,他认真教育起小威特来。他教小威特读书时,先买来小人书和画册,把其中有趣的故事讲给他听,然后对他说:"如果你能认识字,这些书都能看明白的。"有时他干脆就不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小威特听,而对他说:"这个画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爸爸没工夫给你讲。"这样就激发起小威特一定要识字的愿望和兴趣。于是,他这才开始教小威特识字。
小威特有了读书的兴趣,就很刻苦了。不久,这个孩子就轰动了附近地区。他七八岁时,已经能够自由地运用德语、法语。拉丁语等六国语言,通晓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就考入了莱比锡大学。这个大学的校长说:"小威特已经具备了十八九岁青年们所不及的智力和学力。"很显然,这是老威特对他实行早期教育的结果。1814年4月,未满14岁的小威特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两年后,又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后来,老威特把对小威特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叫做《卡尔威特的教育》。
爱迪生(1847-1931)是美国的"发明大王"。他一生的发明,正式登记的就有1300件以上,电灯、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等等,都是他的专利。
然而,这位赫赫有名的大发明家却未曾接受正规教育,没有进过高等学府,上小学也只有三个月。他的"学生"时期是在家里度过的。
爱迪生的父亲叫山墨尔,是一个文化不高的木工。母亲名叫南希,当过小学教师,颇有教育孩子的经验。爱迪生从小就喜欢观察周围事物,凡事他都要问个为什么。父亲常常被儿子问得张口结舌,只好拍拍儿子的脑瓜说:"去,问你妈去。"妈妈南希懂得孩子的心理,总是尽可能地给孩子满意的答复,并启发他再想、再问,不嫌麻烦。
爱迪生5岁的时候,他问妈妈:"鸡把蛋放在屁股底下坐着干嘛?"母亲放下手里的活儿,笑眯眯地告诉儿子:"这是鸡妈妈在孵小鸡。那些蛋在屁股底下暖暖和和的,小鸡就会出来的。你看见的那些绒球似的小鸡娃娃,都是鸡妈妈这样暖和出来的。"爱迪生听着若有所思地问:"是不是把蛋放在屁股底下暖和暖和小鸡就会出来呢?""是的,孩子,是这么回事。"妈妈点头回答。
当天下午,爱迪生突然不见了。家里人急得到处找,结果,爱迪生在邻居的库房做了个"窝",里面放了好些鸡蛋,他一本正经地蹲在上面孵小鸡哩!
南希没有因此责怪和取笑儿子。
爱迪生7岁开始上学。上学后,在学习上他总爱提一些问题。一次上算术课,讲到2加2等于4时,爱迪生问老师:"为什么等于4呀?"老师回答不上来,以为他是个调皮鬼,存心捣乱,骂他:"糊涂虫!"
当过教师的南希认为孩子好提问题,是求知欲强烈的表现,只要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就有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她认为学校老师那样对待孩子是错误的。一气之下,她让儿子休学回家,自己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任务。
春天,树木抽出嫩芽,娘儿俩坐在屋前,边晒太阳边上课。夏天的夜晚,一面乘凉,母亲一面给儿子讲罗马帝国的盛衰,讲英国的历史演变;人秋后,河蛙咕儿孤儿乱叫时,母亲又教孩子读《鲁宾逊漂流记》、《悲惨世界》等古典文学作品;冬天,西北风打着呼哨儿,母子二人在屋里烤火,在化学和物理上用心思。
南希看到爱迪生特别喜爱物理、化学,又买了本《派克科学读书》给他。这是当时的一本著名著作,里面讲了许多物理和化学实验,有简单扼要的说明和详细的插图。爱迪生学习起来很起劲,凡是能做的实验,都要自己亲手做一做,做不成就不罢休。有一回,他看了气球飞升原理,就让小朋友奥池喝了一包"沸腾散",心想沸腾就会冒气,有了气人就会升起来。可是奥池喝了,肚子疼得险些出了事故。南希知道后,马上送奥池到医院抢救,并向其父母赔不是。事后她帮助儿子找到失败的原因,没有责怪儿子。还有一次,爱迪生在火车上做试验5;起火灾,差点闯下大祸,引起南希的忧虑。但她并不因此阻止孩子再做试验,而是劝丈夫把家里的小阁楼腾出来让给了儿子。
工夫不负慈母心。爱迪生在母亲的教育、支持和帮助下,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终于搞出了许多惊人的发明,成为发明家。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这个在世界现代史上留下深深足迹的人,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政治家。他那具有象征胜利的"V"字型手势,曾风靡全球。他坦诚、直率,甚至有时不免显得天真。他乐于穿高级华丽的衣着,也喜欢精美丰腴的饮食,即使在他行将就木、长辞人世时,他也没有忘记要斟一杯白兰地,一饮而尽。
丘吉尔出生在英国一个贵族家庭。幼年时,他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但他不做坏事。他经常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自己充当小头头,向其他人发号施令。有时向小伙伴们讲述自己从大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官场上的大人们都说丘吉尔是个有个性的孩子,将来或许有些作为。他的父母看到丘吉尔的所作所为,并不担心什么,因为他从不损坏别人和自己的东西。
上学的丘吉尔,学习成绩出乎意料的差。他不耐心来啃那些枯燥的拉丁语和自然科学的公式、定理,但他在学习本民族语言方面却有着特殊的兴趣,并表现了出众的能力。在历史和哲学方面,他学得饶有兴趣。后来,他以勉强及格的平均成绩挤进了哈罗公学(专门培养英国贵族和有钱人家于弟的学校)。以后,依然故我。因此,被列为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好在哈罗公学强调英语写作,这才勉强允许他把本校的课程学完。
丘吉尔的学习成绩差,曾引起学校老师的多次警告。而他的父母认为,丘吉尔的智力是优良的,英语写作和演讲也非同一般,分数不说明什么,假如专业与他的特长相符,兴许会好起来的。他的父母丢掉贵族家庭的包袱,送他进了桑赫斯特军校,当了一名骑兵士官生。桑赫斯特军校是一所极普通的士官学校,有身份人的孩子一般是不会到这所学校的。正是在这个上流社会子弟们瞧不起的地方,丘吉尔如鱼得水。军校毕业时,丘吉尔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毕业后,丘吉尔以一家报社记者的身份前去遥远的古巴,采访和报道当地叛军与殖民地当局之间的游击战争。不久回国,又被派往印度服役。他善于支配时间,善于自学。在这期间,母亲从英国寄去一部年鉴。这部年鉴收录了有关英国政治及世界情况的丰富材料。丘吉尔每天都津津有味地研读,并认真记笔记,从中掌握了大量有用知识。特别是对那些重要的议会辩论文章,他不但反复揣摩玩味,还把自己对有关问题的分析、评论与议会讲演人的观点对比,有意锻炼自己的雄辩能力。
在印度服役期间,他写了一本有浪漫情调的小说,在伦敦和纽约同时出版。三个月后,他又出版了一本有他自己冒险史的描写南北战事的畅销书。几本书的连续问世,使他名声勃起,一时成了英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1899年,丘吉尔从印度退役回国,开始投身于他向往已久的政治生活。他竞选成功,在下议院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由于他的贵族家庭门第以及他的浪漫冒险史,使他这个下议院中最年轻的议员成了备受欢迎的政治新星。他那出类拔革的演讲才华,充满激情的创造性见解,优雅果决的翩翩风度,使议会大厅里的听众屏息静气,心驰神往,把千百人弄得如痴如狂。几乎没有一个政界人士不认为这个年轻人将会鹏程万里,前途无量。丘吉尔本人似乎也对此深信不疑,一副踌躇满志的派头。
果然,几经波折,终于如愿以偿。33岁的丘吉尔登上了内阁大臣的宝座。
新华社专电 英国《独立报》4日报道说,研究人员最近选取4名和爱因斯坦逝世时年龄相仿的男子作为参照对象,把爱因斯坦的大脑和他们的大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一些结构上的差异。
科学家发现,除了脑细胞数量多于常人,爱因斯坦大脑组织某些部分相对较大。“爱因斯坦(大脑)星形胶质细胞突起比较大,”研究人员说。他们还说,这些胶质细胞末端的神经组织数量也较多。有关爱因斯坦大脑及其参照对象的比较研究结果,将于本周内发表。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1955年去世,享年76岁。他的遗体被火化,但大脑被保存下来,用于科学研究。爱因斯坦大脑星形胶质细胞非同寻常的特点究竟有什么功效,目前尚不清楚
牛顿小时很笨,成绩很差,当他做的风车被嘲笑他的同学弄坏一后,他开始发奋学习,终于成为影响物理学界的重要物理学家.

唐代诗人陈子昂,早年没有用心读书,以至“年十八未知书”,都18岁了,在学识上还一无所知,\要改弦易辙,要急起直追,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需要果断的抉择。果然,不久在父母教育下,他一旦悔悟,入乡校求学,便“慨然立志”,谢绝门客,专精文典。终于,数年攻读,一举成才。

莎士比亚原是戏院门口的一个马车夫,但他有机会便从门缝和小洞中窥看戏台演出,进行学习,他终于成了闻名遐迩的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

狄更斯不管刮风下雨,每天到街头去观察、谛听,记下行人的只言片语,最后成了举世闻名的文坛巨星。

近代火车的奠基人斯蒂芬森,直到19岁才一边工作一边进入夜校读书。当一些少年看到斯蒂芬森这样一个大小伙子坐在他们中间时,有的讥讽,有的挖苦,斯蒂芬森却只是一笑置之,只顾埋头刻苦攻读,如饥似渴地吸收书本中的养料。

还有美国18世纪电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只读过两年书,后来当印刷工人。在工作的同时,他投身政治活动,成为一名政治活动家。40岁后他又转入科学领域,开始做电学实验。政治活动与科学活动的实践使他愈益认识到自己的学问之不足,于是正像他在《自传》里写的:“除了读书以外,我不允许我自己有其他的娱乐。我从不到酒馆、赌场或任何其他娱乐场所去消磨时光。”虽说富兰克林不允许自己娱乐未免过苛,但他这种力戒“消磨时光”的精神是可贵的。确实,“大器晚成”很不容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30
Three Days to See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