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别内赴征》有一句: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是什么意思?

意思:我回答说:如果我回家的时候佩带着宰相的黄金印章,你会不会认为我太庸俗而不理睬我了?连纺机都不下。

唐-李白,别内赴征三首(其二)

原文:

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白话译文:

临出门,妻子还强拉着我的衣裳问:这次西去,什么时候才可以回家?

我回答说:如果我回家的时候佩带着宰相的黄金印章,你会不会认为我太庸俗而不理睬我了?连纺机都不下。

扩展资料

《别内赴征三首》(其二) 作年同上篇。此诗首二句状妻子牵衣惜别之情,后二句反用《战国策·秦策》“苏奏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之典,暗示妻子淡泊功名富贵,不赞成李白应聘随永王东巡。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赞此诗“反用典故应该说是李白的创举”。

李白搁笔

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

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8

意思是:如果我回家的时候佩带着宰相的黄金印章,你会不会认为我太庸俗而不理睬我了?连纺机都不下。此诗是太白赴征时留别妻子宗氏之作。

原文

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翻译:出门,妻子还强拉着我的衣裳问:这次西去,什么时候才可以回家?

我回答说:如果我回家的时候佩带着宰相的黄金印章,你会不会认为我太庸俗而不理睬我了?连纺机都不下。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及翰林院同事进谗言,连玄宗也对他不满。

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他自 以为从此可以发迹,信心十足,几乎到了忘形的地步。
诗中又将自己的妻子比作洛阳苏秦的妻子,苏秦归宅时,其妻极为冷淡,连织机都未下。但是后来苏秦发迹以后,家人都对他很好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