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写清明节扫墓的诗?

如题所述

《清明扫墓》

左河水-现代

年欢未尽又清明,雨燕声咽柳失魂。

寂静青山人陡涌,冥钱纸烛祭先陵。

岁欢未尽:岁欢即为欢度新年的春节,时间在农历的正月。春节过后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才算真正意义的过完年。这一天成为欢度春节的第二个高峰,这期间人们都忙于走亲访友,娶亲喝酒,之后正式进入春忙时节,农民工过此后才陆续返回城市打工。

农历正月在我国属于农闲季节,过年的氛围一般会延续到月底甚至农历二月初,这时已经与清明节很近了。

雨燕:指燕子的一种,生活在南方地区。燕是雀形目燕科的1属,是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的益鸟。体型小,翅尖长,尾叉形。一般在 4~7月从海岛回归靠近农田(昆虫)的农家繁殖,清明时节江南正值雨季。

声咽:这里一方面指燕子在绵绵细雨中飞行时鸣叫声音出现低沉、哽咽变异,另一方面是诗人在艺术上的借物抒情之法。柳失魂:柳树本无魂,但因在雨水淋漓之下低垂肃穆,失去了在那晴空万里,阳光灿烂的环境下所表现的那种婀娜多姿的风采及飞扬精神风貌。也是诗人在艺术上的借物抒情之法,以表达清明节人们扫墓时的心情。

寂静青山:青山,指坟山,即没有林木与耕种的墓葬之地,此词引于“青山处处埋忠骨”之句。寂静是指清明节之外的时间里坟山的寂寞清静。人陡涌:指到了清明节的日子处处坟山陡然打破了往日的寂静,前来扫墓的的人从四面八方的城乡赶来,形成一片人潮如涌的景象。

冥钱:是汉族民间祭祀时用以礼鬼神和葬礼及扫墓时用以供死者享用的冥币之一,又称纸钱、冥纸、冥钞、冥币、金纸、银纸、阴司纸等等。一般是将白纸剪成铜钱的形状,届时或抛撒于野外墓地,或焚化给死者,汉族民间一般将此称为撒纸、烧纸等。

烛纸:泛称香烛纸钱之类用于扫墓的用品。纸,即冥纸,是汉族民间拜祭祖先时火化的祭祀品之一。烛,指祭祀时点燃的蜡烛。祭先陵:祭,指祭祀,拜祭。先陵,指先辈的陵墓、坟墓。祭先陵也简称为扫墓。

扩展资料

清明扫墓的习俗:

清明节祭祀扫墓的习俗和丧葬礼俗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关系。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即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也就没有办法进行扫墓祭祀,也就没有相关的记载。后来“墓而且坟”,即埋葬之后在筑起坟丘,使祭祖扫墓的习俗有了依托。到了秦汉时代,扫墓祭祖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地区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明祭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30

1、《清明》——杜牧,创作于唐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白话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2、《寒食上冢》——杨万里,创作于宋代。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白话译文:

小路可真是细长!高桥不用倚扶吗?

远处山上的枫叶朦胧色淡,麦田边的小屋显得很孤独。

野草一夜间又随风生长出来,刚过一年的小路就消失了。

清明后梨花会生长,到这个季节我很思念你。

3、《清明》——黄庭坚,创作于北宋。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白话译文:

清明佳节时分,桃红李白,竟相绽放,犹如笑脸。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的坟墓令人感到凄凉。

春雷滚滚,惊醒了冬眠中的龙蛇百虫,及时的春雨滋润着郊原上柔和的草木。

古有齐人出入坟墓间乞讨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绝做官而被大火烧死。

他们是贫贱愚蠢还是贤能清廉,至今又有谁知道呢?现在留下来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草而已。

4、《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高启,创作于明代。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白话译文:

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

尽管现在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

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

清明扫墓的时候,有几户人家的坟墓还会有后人来祭拜呢。

5、《清明节》——左河水,创作于2007年清明日。

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孙赶上坟。

处处青山烟雾起,焚香祭拜悼先人。

白话译文:

乡村山野田间南北交错的小路绿柳垂絮,阴雨沉沉,

四面八方千里之外的人们赶着回去给先人上坟。

到处都是祭祖扫墓焚烧“香烛、纸物”产生的烟雾,

烧香叩首身子躬弯对先人作揖悼念先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02

1、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2、清明

宋代: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萧条寂寞。

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3、清明即事

唐代: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

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的郊外杨柳一片青翠。

花开了草都长了出来,鸟儿在飞蝴蝶成双成对在嬉戏。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喝着聊着。

4、清明日

唐代: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译文: 清明日的清晨,清蛾飞舞,色彩斑斓,犹如在画扇中一样。桃树满园,桃花和郁金花竞相开放,红遍了田野。人们兴冲冲结伴踏青,出发时看到露水在各色花瓣上颤颤欲滴,归来时领略到微风穿过柳丝拂面而来。

骄傲的马匹在帐帏旁昂首嘶鸣,鸡群从刚打开的笼子里争先恐后地窜出来,“咯咯咯”地叫着,四处觅食。不知是谁瞄准鸟儿在发射飞弹?黄鹂赶紧飞入隔墙的庭院,在房顶上宛啭鸣叫,仿佛说:人们啊,请不要伤害我们,不要破坏大自然的和谐吧!

5、清明夜

唐代: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译文:清明节夜晚时,清风习习,月夜朦胧,用碧玉做成的栏杆和用红色的砖砌成的墙是刺史的府宅。

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远远的听到弦声,默默的欣赏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1-03

一、《清明夜》——白居易(唐代)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

遥听弦管暗看花。

【译文】

清明节夜晚时,清风习习,月夜朦胧,用碧玉做成的栏杆和用红色的砖砌成的墙是刺史的府宅。

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远远的听到弦声,默默的欣赏花。

二、《朝中措·清明时节》——张炎(南宋)

清明时节雨声哗。

潮拥渡头沙。

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

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译文】

清明时节,雨声响成一片。江水涨了,潮头淹没了渡口的沙滩。路旁,雪白的梨花冷淡地看着我走过,仿佛责怪我这个时候还在异乡游荡。

在那燕舞莺啼的珠帘绣户,云裳雾鬓的朱阁琐窗。我喝醉了。醒来时,已是鸦噪夕阳的傍晚。临走时顺手折了一枝杨柳,回来后才醒悟:插到哪里才是呢——我在这里又没有家啊!

三、《清明呈馆中诸公》——(明)高启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译文】

一树树杨柳披拂着新火的轻烟,沿随着官墙透迤蜿蜒;杏仁麦粥香气溢散,家家户户互相馈送,一片腾欢。

都城南京的城郭四周,举目但见无尽的青山;节逢清明,更令客子无不把家乡深深怀念。

看那卞壶祠边春草迷乱,莫愁女的故居前已被落花铺满。

幸亏还有馆中诸公共同作伴,不妨打来美酒痛醉一番。

四、《醉太平·寒食》——(元)王元鼎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

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

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

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译文】

一声声,小乌鸦不停地欢叫,硬是叫破了暗夜,迎来了春日光华。昨夜里微微春雨润湿了江堤软沙,阵阵香风溢满万家。把画楼的鸳鸯瓦洗得干干净净,还打湿了系着彩绳的秋千架。一觉醒来时红日已照着窗纱,听到街上有人在叫卖杏花。

五、《红窗月·燕归花谢》——(清)纳兰性德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

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

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

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

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

语罢一丝香露、湿银屏。

【译文】

花儿凋谢,燕子归来,遵循节令又过了清明。风景是一样的,但心里却是两样的愁情,都在思念着对方。好像还记得那次在回廊里相逢,我们互相发誓要相爱三生,永不分离。我们在丝绢上写就的鲜红的篆文,好像那天上的星星一样清晰可见。说道不辜负你我的密约,这丝绢上的深盟即可为凭。说罢已是深夜,一丝清淡的露珠湿了银色的屏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6-06-06
有关清明节的诗词非常多。中国是个诗的大国,诗人写诗讲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清明就是这样一个让人诗兴勃发的节日。《岁时百问》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谓之清明。”此时,春雨绵绵,杨柳绽绿,桃李芬芳,让人变得多愁善感又意趣缠绵,因而,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可以说,清明是扫墓的清明,踏青的清明,也是诗歌的清明。

清明扫墓,是我国历史悠久、祭奠先人的民风习俗。写扫墓者悲痛心情最真切的,则非宋代诗人高菊涧的《清明》莫属,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春意盎然,美景如画,但故去的亲人却无缘享受这大好春光,实在令人黯然神伤。 苏轼的《江城子》词也是清明悼亡诗中的杰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纯用白描,自然真切,毫无斧凿之痕,全词句句有声,催人泪下。一代豪放派词人竟能写出如此缠绵婉约的词句,可见其对亡妻的思念之深。黄庭坚的《清明》别具一格:“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诗人由清明扫墓想到人的生死问题,进而有感于人的价值,表现了诗人旷达之中包含的郁勃、不愿与俗沉浮的兀傲之气和对仕途贤愚混杂的愤懑之情。

清明又名踏青节,最宜外出郊游。清明踏青的习俗,据考证起于唐,盛于宋,时人谓之“游春”。唐、宋均是诗词鼎盛的朝代,故留下了更多传世之作。唐代诗人顾非熊的 《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摄下了万家车马出动,领略“芳菲莺自啭”的暮春风景。宋代吴惟信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风和日丽,梨花盛开,杨柳葱翠,流莺娇啼,仿佛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踏青的美丽画卷。在这清和景明的美好时刻,人们竞相外出游览踏青,这是多么令人惬意之事!欧阳修的《踏青》写得最为生动传神:“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北宋诗人张先有“芳草拾翠莫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的佳句,饶有情趣地描绘了郊野踏青游人往来不绝,妇女乘春游之际采集花草、流连忘返的景象。

清明时节,北方乍暖还寒,南方春意盎然。唐代温庭筠的《清明日》形象地描绘了桃红柳绿,万物复苏的春景:“清蛾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一首《临江仙》中也把清明景色写得惟妙惟肖:“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唐代韩愈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清明诗中,被诗人描绘最多的就是雨和柳。“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在写给张籍的诗里,既有雨又有柳,独具匠心,极为传神,却又透着儿童般的欢乐。“正好园林籍落英,细风吹雨湿清明”,宋人沈与求看着在春雨中纷纷落地的花瓣,愁绪油然而生,诗也就到了心头。清人孔尚任的“清明寒食多风雨,特特今宵月照花”,则带有不胜惊喜之情。当然,写雨最好也流传最广的,还是晚唐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为历代清明诗的扛鼎之作,清新隽永,寓意深远,脍炙人口,可谓神来之笔。

清明写柳也很时髦。唐代诗人韦庄的“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清新飘逸,美不胜收;宋代词人吴文英的“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清幽婉丽,独出机抒;陆游的“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虽平铺直叙,却也于拙朴中见精巧;清代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更是久传不衰的佳句。

古诗词里的清明就是这样意象万千,隽永悠长。但无论是悲欢离合、哀思绵绵,还是风和日丽、杨柳依依,它带给我们的,总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传承。 清明时节,春雨潇潇,踏青扫墓,祭奠先人,吟诵古诗名句,领略诗人意趣,不失为悦情赏心之雅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