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对影成三人

如题所述

意思是:加自己身影正好三人。

出自李白的《月下独酌 其一》,全诗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

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10

天边的明月、自己的影子和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

这组诗共四首,以第一首流传最广。第一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诗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此诗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

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

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全诗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因此一直为后人传诵。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诗意表明,诗人心中愁闷,遂以月为友,对酒当歌,及时行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4-04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度娘)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4-23
长期以来,很多读者/文学爱好者都停留在“三人”(李白/明月/月下的影子)上, 往往忽视了这首诗李白想要表达什么,为何要想象出三人喝酒?
从创作背景来看,公园744年,43岁的李白官场不得志。对自己满腹才华只能担当翰林院是不满意的,特别是743年创作清平乐之后,自信心更为爆棚。联想自己24岁就出川,已近20年,却无成就。不禁对家乡的思念与对皇权失望展现无遗。
本文中“月”即为皇权。影即自己,亦用来表达离开家乡的苦寂。
影,是文人擅长的谐音字,可做影,亦可做饮。 本文中二字可以相互通用,可以表达不同的效果。
邀请明月来与自己对饮,明月当然是不会来的(与皇权成不了知己)
李白虽然不在政坛上明镜高悬30年,但却傲骨鲜活存在每一位文人心中1250年。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第4个回答  2013-08-16
其实李白这样说的意思是,虽然他行单影只其实他并不觉得寂寞,即使是一个人在喝酒,其实也还有月亮和影子做伴,并不觉得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