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生活年代的社会背景是怎麽样的?

如题所述

马克·吐温(1835-1910)原名萨缪尔·朗荷恩·克莱门斯,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乡村律师家庭,12岁时父亲去世,从此开始独自谋生,先后当过学徒、报童、排字工人和水手等。在密西西比河上驾船的经历对他尤为重要,他的笔名“马克·吐温”即来自水手的行话,意为“水深两噚”(“安全水域”),他的许多小说的背景也与这条大河有关。
自1862年年底起,马克·吐温先后在几家报馆当记者。这期间,他开始发表幽默小品,当时这类取材民间风俗和趣事的小故事很受一般民众的欢迎。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就这样应运而生。小说诙谐风趣,但也没有什么深意。马克·吐温意识到:“不能一味逗乐,要有更高的理想。”在此后的创作中,他加大了社会批判的力度,尽可能增强文学作品的教谕功能。1869年,他将在海外旅游期间写的一些通讯报道整理成一部游记,起名《傻子国外旅行记》,以幽默调侃的笔调,沿途见闻的形式,大大挖苦嘲笑了欧洲各国封建统制者和教会团体的反动保守及资产阶级的自以为是。这部作品使马克·吐温声誉鹊起,登上文坛。1870年,他接连发表了几篇很有质量的短篇小说,其中《竞选州长》嘲讽美国的“民主选举”的真相是造谣诽谤、欺骗民众,为了党派利益,无所不用其极;《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以华工艾颂喜的名义,控诉了所谓“天堂”的美国其实是一个种族主义极为严重的国家,少数民族不仅在经济上遭受剥削,而且没有起码的人权保障,可以被随意地投入监狱。
70年代初,婚后的马克·吐温生活相对安定下来,使他能集中精力进行长篇的创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与查·华纳合写的《镀金时代》(1873)。作品揭露了政府官员勾结企业家营私舞弊和席卷全国的投机风气,指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所谓“黄金年代”其实是“镀金时代”。1876年发表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他首次以儿童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汤姆是美国南方小镇的一个孩子,生性机灵活泼,不惯家长的无理管束和学校陈腐刻板的教育,在课堂上经常调皮捣蛋,课余又多次纠集小朋友去郊游探险,最终侦破了一桩人命案。小说着重刻画的是儿童的本真与成人世界清规戒律之间的冲突,极为传神地反映出儿童心理的精微之处。虽然这部小说在社会批判的深度上比之它的姐妹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尚有不及,但它处处洋溢着童真童趣,仍堪称世界儿童文学中的精品。
马克·吐温在80年代又写了两部充满童话色彩、讽喻意味的小说《王子与贫儿》(1881)和《在亚瑟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1889)。这两部作品都以古代英国社会为背景,借古讽今,妙趣横生。前者借王子与贫儿身份互换后的离奇遭遇,说明统治者只有亲身体验过民间的疾苦,才能真正理解人民的意愿,施行“仁政”。后者以一个19世纪美国工匠“转世”英国亚瑟王时代的奇幻故事,揭示了民主与专制、科学与迷信、人道与暴行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小说中美国人歼灭骑士大军和改革计划失败的情节,既表达了美国工人阶级反抗社会压迫的豪情,也流露了作家对社会前景的忧虑。
进入90年代以后,马克·吐温的私人生活屡遭变故,先是经济上破产,后是妻女相继过世,但他克服了种种困扰,依然写出不少优秀作品。《傻瓜威尔逊》(1893)通过一个“掉包计”的故事,批驳了流行美国的“白人优越论”。《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1900)围绕着一个冒领“金币”的丑剧,揭露了资产阶级伪善、贪婪的本质,特别是准确地描写了那些貌似清廉的伪君子为了名正言顺地得到金钱,从自欺到欺人的整个心理过程,使一个夸张的喜剧有了非常坚实的现实基础。
晚年的马克·吐温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对弱小民族、国家的侵略压迫,同情和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写下了《赤道环游记》(1897)、《给坐在黑暗中的人》(1901)等作品,表明了自己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9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发表于1876年。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冒险,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其浓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对人物敏锐观察,一跃成为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一首美国“黄金时代”的田园牧歌。

与<<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姊妹篇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作者风采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马克·吐温是笔名,他原名是塞缪·朗荷恩·克列门斯,生于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的一个地方法官家庭。父亲是一名乡村律师,家中生活拮据。12岁时父亲去世,他开始自谋生计,年轻时当过报童、印刷所学徒、排字工、密西西比河水手、淘金工人和舵手,所以他的创作具有坚实的生活基础。26岁时,他当上了记者,并采用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发表作品。他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作品表现了对美国民主所存的幻想,以短篇为主,幽默与讽刺结合,批判不足,作品有《竞选州长》、《高尔斯的朋友再度出洋》等;中期以长篇小说为主,讽刺性加强,重要作品有《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王子与贫儿》等;后期作品则由幽默讽刺转到愤怒的揭发、谴责、甚至有悲观的情绪,主要作品有《游记》、《给范斯顿将军辩护》等。他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针砭时弊,毫不留情。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荧屏再现

影片《汤姆·索亚历险记》根据马克·吐温的同名小说改编。影片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做出了种种冒险举动。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正义、勇敢的品质,他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梦想当一名绿林好汉,行侠仗义。

主人公
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小说塑造的汤姆·索亚是个有理想有抱负同时也有烦恼的形象,他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姨妈眼里,他是个顽童,调皮捣蛋,可是她却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足智多谋"给软化了。

故事梗概如下
....汤姆·索亚是一个聪明但调皮的男孩。他父母双亡,住在严厉但也十分疼他的波利姨妈家里。他活泼好动,还有着许多精灵鬼点子,而且不爱学习,总喜欢逃了学去钓鱼、和流浪儿哈克贝利·费恩去闲逛、玩“海盗”、搜集各种奇怪的物品……等等。他甚至喜欢上了名叫蓓琪·撒切尔的女孩,并想尽办法来“追求”她。
....一日半夜,汤姆和哈克去坟地“试验”用死猫治疣子的方法时,意外地遇上了一场谋杀案——去盗尸的罗宾逊大夫、印第安人乔和酒鬼波特三个人发生争执,一怒之下,乔把大夫杀了,并把杀人罪赖到了被打晕的波特身上。当时吓得够呛的汤姆和哈克发誓,要对此事严守秘密。但汤姆在很长时间内一直陷于不安之中。
....后来,汤姆由于蓓琪和他怄气而与好友乔·哈泼一起离家出走,和哈克一起坐筏子到一个小岛上去当“海盗”。镇上的人不知道他们的去向,以为他们在河里淹死了。在为他们举行葬礼的那天,他们三人却“奇迹般地”出现了。汤姆成了学校里的英雄。蓓琪也在不久之后与他重归于好……
....不久后,法院终于要审理那场凶杀案——大家都以为凶手是波特时,汤姆克服恐惧,告发了印第安人乔,但乔却当场逃走了。汤姆陷入了极度不安之中
....后来,汤姆和哈克去一个鬼屋“寻找海盗埋藏的财宝”的时候,发现乔装的印第安人乔和一个同伙在鬼屋中找到了一部分财宝,并且偷听到有一个“二号”——另一个藏宝藏的地方。他们决定找到“二号”。
....几天后,蓓琪、汤姆和一些其他朋友去“野餐会”,他们来到了麦克杜格尔洞——一个迷宫般的岩洞里玩。汤姆和蓓琪光顾着玩耍,脱离了大伙儿,迷路了。他们在洞里历尽波折,饥饿、干渴、黑暗和恐惧不断袭击着无助的他们。过了好几天,他们也没找到出路。更可怕的是,他们在洞中看见了印第安人乔……
....镇上的人们都以为他们死在洞中了,包莉姨妈和撒切尔一家都悲痛极了。直到一天半夜——镇上突然喧闹起来——汤姆和蓓琪被找到了!原来,汤姆牵着绑在石头上的风筝线探路,最后找到了一个出口。最后被几个好心人送了回来。
....由于这件事,洞口被封了。汤姆知道后,便把印第安人乔在洞里的事告诉了蓓琪的爸爸撒切尔法官。法官便带人去查看,洞门被打开了,但印第安人乔早就饿死了。
....后来,汤姆经过分析,判定宝藏已经被印第安人乔藏到岩洞中了。于是他和哈克偷偷地潜入到岩洞中,并根据他们偷听到的关于“二号”的描述,找到了一个宝箱——里面有一万两千余元!发现宝藏的他们成了大富翁
....从此以后,汤姆和哈克变成了小镇上的“风云人物”,不仅走到哪儿都会受到欢迎,而且他们俩的小传还登在了镇报上……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真切地反映了儿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的小说。马克·吐温写作时取材于自己儿时在故乡——汉尼拔小镇上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的人和事。所以令人感觉十分真实有趣,孩子们或许能在书中的人物身上找到与自己相似的地方,而大人们也能在书中拾到些自己童年时的味道。所以,这是一本老少皆宜的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