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我详细的解析一下下列天文问题.(重赏,再加分)

造父(型)变星、时间分辨率、引力透镜是什么?
为什么说“类星射电源”\“类星体”是遥远的“怪物”

太长了...
造父变星(Cepheid variable star)

一类高光度周期性脉动变星,也就是其亮度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 因典型星仙王座δ 而得名。仙王座δ星最亮时为3.7星等,最暗时只有4.4星等,这种变化很有规律,周期为5天8小时47分28秒。这称作光变周期。这类星的光变周期有长有短,但大多在1至50天之间,而且以5至6天为最多。由于我国古代将“仙王座δ”称作“造父一”,所以天文学家便把此类星都叫做造父变星。人们熟悉的北极星也是一颗造父变星。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这些变星的亮度变化与它们变化的周期存在着一种确定的关系,光变周期越长,亮度变化越大。人们把这叫做周光关系,并得到了周光关系曲线。以后在测量不知距离的星团、星系时,只要能观测到其中的造父变星,利用周光关系就可以将星团、星系的距离确定出来。因此,造父变星被人们誉为“量天尺”。

1912年,美国天文学家勒维特(Leavitt)在研究大麦哲伦星云和小麦哲伦星云时,在小麦哲伦星云中发现25颗变星,其亮度越大,光变周期越大,极有规律,称为周光关系。由于小麦哲伦星云距离我们很远,而小麦哲伦星云本身和距离相比很小,于是可以认为小麦哲伦星云中的变星距离我们一样远。这样,天文学家就找到了比较造父变星远近的方法:如果两颗造父变星的光变周期相同则认为它们的光度就相同。这样只要用其他方法测量了较近造父变星的距离,就可以知道周光关系的参数,进而就可以测量遥远天体的距离。

但是造父变星本身太暗淡,能够用来测量的河外星系很少。其他的测量遥远天体的方法还有利用天琴座RR变星以及新星等方法。

造父变星在可见光波段,光变幅度0.1~2等。光变周期大多在1~50天范围内,也有长达一二百天的。

造父变星实际上包括两种性质不同的类型:星族Ⅰ造父变星(或称经典造父变星)和星族Ⅱ造父变星(或称室女W型变星),它们有各自的周光关系和零点,对相同的周期,前者的光度比后者小1.4等左右。
造父变星光谱由极大时的F型变到极小时的G~K型(见恒星光谱分类),谱线有周期性位移,视向速度曲线的形状大致是光变曲线的镜像反映。这意味着亮度极大出现在星体膨胀通过平衡半径的时刻(膨胀速度最大)而不是按通常想象那样发生在星体收缩到最小,因而有效温度最高的时刻,位相差0.1~0.2个周期。这种极大亮度落后于最小半径的位相滞后矛盾,被解释为星面下薄薄的电离氢区在脉动过程中跟辐射进行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时间分辨率
开放分类: 地理、遥感

时间分辨率是指在同一区域进行的相邻两次遥感观测的最小时间间隔。对轨道卫星,亦称覆盖周期。时间间隔大,时间分辨率低,反之时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是评价遥感系统动态监测能力和“多日摄影”系列遥感资料在多时相分析中应用能力的重要指标。根据地球资源与环境动态信息变化的快慢,可选择适当的时间分辨率范围。按研究对象的自然历史演变和社会生产过程的周期划分为5种类型:①超短期的。如台风、寒潮、海况、鱼情、城市热岛等,需以小时计;②短期的。如洪水、冰凌、旱涝、森林火灾或虫害、作物长势、绿被指数等,要求有以日数计;③中期的。如土地利用、作物估产、生物量统计等,一般需要以月或季度计;④长期的。如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冰川进退、湖泊消长、海岸变迁、沙化与绿化等,则以年计;⑤超长期的。如新构造运动、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可长达数十年以上。

引力透镜
开放分类: 天文、物理、自然现象、引力、广义相对论

引力透镜(gravitational lensing)

引力透镜效应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现象,由于时空在大质量天体附近会发生畸变,使光线在大质量天体附近发生弯曲(光线沿弯曲空间的短程线传播)。如果在观测者到光源的视线上有一个大质量的前景天体则在光源的两测会形成两个像,就好像有一面透镜放在观测者和天体之间一样,这种现象称之为引力透镜效应。对引力透镜效应的观测证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确实是引力的正确描述。

在有些情况下,起引力透镜作用的天体是一个星系,它对光的弯曲作用能产生类星体或其他星系等更遥远天体的多重像。有些天文学家认为,多达2/3的已知类星体可能由于引力透镜效应而增加了亮度。研究引力透镜对遥远类星体光线的影响,有助于解决关于宇宙年龄和宇宙当前膨胀速率的争论。

当银河系中一个暗天体正好在一较远恒星(如麦哲伦星云中的一颗恒星)前经过,使得它的像短暂增亮,就是较小规模的引力透镜效应。单个恒星造成的这种引力透镜有时叫做“微透镜(Microlensing)”。1993年,天文学家利用微透镜效应观测到银河系中存在一种暗物质(dark matter),称做 MACHOs(massive compact halo objects,致密暗天体)。

类星射电源
开放分类: 宇宙、科学、天文、自然、天体物理

类星射电源是一类体积相对较小、但辐射能力很强的天体。这类星体距离地球通常都有数十亿光年之遥。它们是射电辐射比较强的的类星体。

自首批类星射电源发现至今已有40余年时间,但科学界对它们的结构和周围环境依然知之甚少。长期以来,天文学家们一直试图揭开这类天体的诞生之谜。随着“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观测活动的深入,科学家们终于在不久前获得了有关类星射电源辐射过程的初步信息。

借助“钱德拉”望远镜,天文学家们又新观测到了两颗类星射电源--编号分别为4C37.43和3C249.1。在这两个星体的周围发现了多个因受X射线辐射而形成的炙热区域。在距离4C37.43和3C249.1数十光年远的地方均分布有大型的中央黑洞。

以前曾有天文学家推测,类星射电源可能会不断地向周围空间喷发炙热气体(被称为“星系风”,类似于“太阳风”),而“钱德拉”望远镜的最新观测成果似乎正好证明了这种“星系风”的存在:它在4C37.43和3C249.1附近区域记录到了由高温气体组成并且不断辐射出X射线的云团。专家们认为,通过研究这些具有高度放射性的云团,将有可能确定出在类星射电源于大约40亿年前形成时产生的冲击波的传播方向。

天文学家们认为,类星射电源可能是通过下面这种方式形成的:当两个星系发生融合时,位于它们之间的气体会受到挤压,导致新恒星不断形成并为中央黑洞的成长提供了“食物”。黑洞在吸入上述星际气体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能量,从而孕育出类星射电源。观测显示,这些类星射电源的辐射强度均要明显高于其所处的星系。类星体释放出的强大射线会不断地将星系中的气体“吹”向周围空间,从而形成“星系风”。在大约1亿年之后,这些“星系风”会将位于星系中心区域的气体全部吹出,其结果是:新恒星将不再形成,而黑洞也将停止生长。进入这一阶段后,类星射电源会逐渐走向消亡,其所处的星系将进入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直到再次与其他星系发生融合。

类星体太太太长,没法发

还有,想要图联系。
愿意帮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7-21
造父变星是一种变星。因为其代表星是仙王座的造父一而得名。这种恒星的特点就是光变周期和绝对星等存在函数关系。而知道了绝对星等,就可以根据目视星等求出距离。也就是说,光变周期越长,距离越远。因为对于遥远的河外星系,可以认为里面的恒星和我们的距离都是相等,因此只要知道了其光变周期,就可以得出该河外星系的距离。因此造父变星又常被称为“量天尺”。
时间分辨率是指在同一区域进行的相邻两次遥感观测的最小时间间隔。对轨道卫星,亦称覆盖周期。时间间隔大,时间分辨率低,反之时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是评价遥感系统动态监测能力和“多日摄影”系列遥感资料在多时相分析中应用能力的重要指标。
引力透镜是这样的,因为大质量的天体对光有弯曲作用。因此当远处的天体的光传播过来的时候,如果在其传播路径上有大质量天体的引力干扰了光,那么光就会象穿过透镜那样,出现一些虚像。因此叫引力透镜。引力透镜可以用来寻找一些大质量天体,尤其是黑洞。
类星体最初被发现的时候,其光谱没有人认识。后来发现这种光谱实际上是退行速度极大的星系造成的。这说明类星体的距离普遍极为遥远。而且类星体的放出的能量不应该是一般恒星所具有的,而是星系级的。因此被称为“怪物”。关于类星体,目前还存在很多未知的东西。
第2个回答  2008-07-22
造父变星的变光现象,是由它自己造成的,如仙王座的造父一。它就像人体的心脏搏动一样,不停地膨胀与收缩,膨胀时它的亮度就减弱,收缩时亮度就增强,搏动的周期也就是它亮度变化的周期。造父变星又称为“脉动变星”有些脉动变星的变光周期与它的亮度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利用这一点,天文学家就可以确定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因此这类变星又有量天尺之称。

时间分辨率是指在同一区域进行的相邻两次遥感观测的最小时间间隔。对轨道卫星,亦称覆盖周期。时间间隔大,时间分辨率低,反之时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是评价遥感系统动态监测能力和“多日摄影”系列遥感资料在多时相分析中应用能力的重要指标。根据地球资源与环境动态信息变化的快慢,可选择适当的时间分辨率范围。

引力透镜效应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现象,由于时空在大质量天体附近会发生畸变,使光线在大质量天体附近发生弯曲(光线沿弯曲空间的短程线传播)。如果在观测者到光源的视线上有一个大质量的前景天体则在光源的两测会形成两个像,就好像有一面透镜放在观测者和天体之间一样,这种现象称之为引力透镜效应。对引力透镜效应的观测证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确实是引力的正确描述。

类星体最初被发现的时候,其光谱没人认识。后来发现这种光谱实际上是退行速度极大的星系造成的。这说明类星体的距离普遍极为遥远。而且类星体的放出的能量不应该是一般恒星所具有的,而是星系级的。因此被称为“怪物”。关于类星体,目前还存在很多未知的东西。
第3个回答  2008-07-21
引力透镜
由于时空在大质量天体附近会发生畸变,使光线在大质量天体附近发生弯曲(光线沿弯曲空间的短程线传播)。如果在观测者到光源的视线上有一个大质量的前景天体则在光源的两测会形成两个像,就好像有一面透镜放在观测者和天体之间一样,这种现象称之为引力透镜效应。对引力透镜效应的观测证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确实是引力的正确描述

说白了就是大质量星体吸引光粒子 形成光弯曲 造成的透镜现象

时间分辨率
时间分辨率是指在同一区域进行的相邻两次遥感观测的最小时间间隔。对轨道卫星,亦称覆盖周期。时间间隔大,时间分辨率低,反之时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是评价遥感系统动态监测能力和“多日摄影”系列遥感资料在多时相分析中应用能力的重要指标。

我理解就是光程差 当然是时间差 差值越小 分辨越高 测量越准确

类星体”是遥远的“怪物
我们知道,除了太阳之外,观察距离地球非常遥远的恒星的时候,它们通常只是一个光点,而且,似乎感觉不到它们的明显运动,所以,古人就将这类星体称为恒星。而上面所说的这类星体,虽然也呈现出只有一个光点的特点,但是,有着非常明显的辐射和光度变化,有很大的红移现象,所以,天文学家将这种类似恒星而并非恒星的天体,称为“类星体”,意即类似恒星的天体。其中,有些类星体因不断向外辐射无线电波,被称为“类星射电源”;有些类星体不辐射无线电波,但也具有很大的红移,被称为“蓝星体”。
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已观察发现了近8千个类星体。

幽灵之光

天文学家通过对类星体的不断研究,发现了它们具有许多稀奇古怪的特点。

类星体的最显著特点是,它们正以飞快的速度远离我们而去,绝大多数类星体离我们远去的速度为每秒几万公里至十几万公里,有些甚至达到每秒27万公里的“疯狂”速度,已达光速的90%!

第二个特点是很小。科学家虽然将类星体归到星系之类而非单个星体中去,但与一般的星系相比,它们的半径还是很小——据推算,这些类星体的大小不到1光年,只及银河系的十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甚至更小。有两个证据说明这一特点,第一个证据是,即使在最大的望远镜里,它们都比一般的星系小得多;第二个证据是,早在1963年就发现,大部分类星体的光度在一年内就有很大变化,根据一般天体物理学常识判定,在如此短时间内辐射有如此明显的变化,它一定是小天体。

第三,类星体是迄今为止人类观测到的最遥远的天体,它们大都距地球有上百亿光年以上。其中,天文学家观测到的一个类星体距离地球竟有200亿光年之遥!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观测到的这个类星体的光是它在200亿年前发出的!如果是按宇宙年龄只有大约150亿年的说法,那么这颗类星体的年龄竟然比宇宙的年龄还长,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第四,类星体虽然是距离地球最遥远的天体,但看上去光学亮度却不弱,以观测的亮度来计算,它们也应该是宇宙中最明亮的星体。它们的光度比银河系还大1000倍,而射电辐射功率竟比银河系大上100万倍。类星体所发出的璀灿光芒使我们即便远在100亿光年甚至是200亿光年之外还能观测到它们,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因此,类星体也被称为“宇宙中的灯塔”。此外,因为类星体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当它的光到达我们地球的时候,这些类星体本身可能早已“老死”了,所以,有人又将某些类星体所发出的光芒称为“死亡之光”或“幽灵之光”。

宇宙怪物

类星体不但有着与其它星系明显不同的特点,而且也还存在着许多令人感到困惑难解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天文学家根据推算认为,有的类星体似乎正以大于光速的速度红移,而按照广义相对论原理,这是不可能的。于是,对于类星体巨大的红移,产生了多种解释,一种认为这种红移是由于类星体的退行(即远离我们地球而去)产生的,反映了宇宙的不断膨胀;另一种认为可能是宇宙中存在的某种大质量天体的强引力场造成的引力红移。目前天文学家正在努力寻找与类星体有物理联系的天体作为参照物,以确定类星体的距离及红移的速度,从而判断类星体到底属于何种红移。
第4个回答  2008-07-21
哈~长知识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