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不一定为实",是孔子说的么?有何典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1-19

"眼见不一定为实",是孔子说的,出自《吕氏春秋》中的典故: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 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 “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

大意是是说:孔子被困陈、蔡之间,有七天都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估计是疲倦不堪,在白天躺着休息。后来颜回想办法讨回一些米煮饭。当饭快要熟快熟时,孔子路过,远远看见颜回竟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关团进来请孔子吃饭时,起身说:“我梦到祖先了,应该那这些清洁的食物先祭祀他们”。

颜回忙说:“不行!刚才有灰尘掉到锅子里了,我抓了出来,扔掉总不太好,所以自己吃掉了。”孔子感叹反省道:“原以为眼见为实,谁知实际上眼见的未必可信:凭借内心的想法来做衡量事物,到头来也不一定可靠。看未要借由一些事物来知道一个人的为人,也真的是不容易啊!”

扩展资料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吕氏春秋》吸收了儒家的仁义学说,赞同儒家的孝悌之道。至于法家主张的严刑厚赏,吕氏认为属于“衰世之政”。在这里,吕氏用儒家学说作为批评法家的依据。既然遵从儒家的德治理论,就要承认仁者爱人的血缘来源。在吕氏眼里,父慈子孝是出于本性,“孝子之重其亲也,慈亲之爱其子也,痛于肌骨,性也。”(《节葬》)

但是,在其他篇章中,吕氏对儒家学说能否治国也有疑问。“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然而无所行。教者术犹不能行,又况乎所教?是何也?仁义之术外也。夫以外胜内,匹夫徒步不能行,又况乎人主?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义之术自行矣。”(《有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吕氏春秋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