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十大冤案

如题所述

1、范雎进谗杀白起

白起是“战国四将”之首(其余三人是李牧、王翦、廉颇),是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的又一个无人能及的统帅、将领。白起,善于用兵,为秦昭王办事,在秦国统一六国的事情上立下过不世之功。白起一生征战沙场三十七年,打下的战役无数多长,并且,没有一场败仗。

最经典的战役,也是在后世争议最大的战役便是白起参与指挥的——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坑杀了赵国四十万人马,使赵国一病不起;另外,白起还攻克了楚国都城,挖掘楚国先王的坟墓,使其他敌对国家闻风丧胆。

可以说,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是统一六国的最强候选者,因为秦国,文有范睢、武有白起,可谓是天下无敌。然而,坏就坏在这个范睢,他身为相国但是却极度嫉妒白起,并且总是在秦王面前说白起的坏话,导致白起与秦王的误会越来越深,

最后,因为白起的不配合,秦王就刺死了白起,使白起自杀。秦国也因为白起的死,推迟了统一六国的时间。

2、伍子胥被杀

在吴越战争中,越国战败,夫差想要杀了勾践,为了活命,勾践送给伯嚭钱财和美女,希望能救他一命。伯嚭果然是拿钱办事的人,尽管伍子胥千方百计想杀了勾践,但是因为有伯嚭在都没有成功,最终还因为伯嚭说了好话,而使得夫差没有杀勾践。

当时吴王夫差每天和西施等大批美人在一起,不理朝政,这一点被伍子胥看穿,知道是越国的计谋,就去劝导,但是夫差不但不听,还越来越讨厌他,伯嚭这时候也已经和伍子胥闹翻了,就想害了伍子胥。

但是夫差并不想杀了伍子胥,就没有同意,伯嚭并没有气馁,而是一次又一次的陷害他。最终还是伯嚭成功了,不但离间了伍子胥和夫差,还逼迫伍子胥自杀,一代忠臣就这样死去了。

3、吕后诱杀韩信

前197年,陈豨造反,韩信也打算来个里应外合,从内部反叛。于是,刘邦亲自率军队去平反的时候,韩信借口自己生病没有随从,实际他是在内部协助陈豨。

韩信本来和家臣商量,趁夜里可以假传圣旨赦免罪犯和奴隶,然后让这些罪犯一起去袭击吕后和太子。看似一切部署完毕,只欠东风了,就因为韩信的一个家臣得罪了韩信,这个人就被韩信关了起来准备处死,那个家臣的弟弟怀恨在心,就马上告诉吕后韩信准备造反的情况。

吕后听后,很着急,想把韩信召过来,但是又怕韩信不肯就范。于是吕后去请教聪慧的萧何,萧何告诉吕后,可以假装说刘邦平叛归来,陈豨已被处死,请韩信进宫庆贺。

果然,韩信看到是萧何传来的话,居然毫不犹豫信了,于是就进宫。可是刚踏进宫门,韩信就被武士绑了起来,在长乐宫中,被吕后残忍的杀害了。韩信到死都不肯相信,自己的好朋友萧何会骗自己,更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

4、汉景帝杀晁错

七国之乱爆发之后,原来吴国的丞相袁盎就面见景帝称那些诸侯王本来是不会造反的,但是因为晁错贸然的削藩让他们造反了,只要能够杀了晁错,并且恢复诸侯们的领地,他们自然就会退兵。

景帝同意了袁盎的政策,之后就让晁错做好出使吴国的准备,并且暗示丞相弹劾晁错,判了晁错腰斩,而晁错还是一无所知,之后晁错就被骗前往东市巡查,在那儿就被腰斩了,但是之后诸侯也没有撤兵,景帝也深深的后悔错杀了晁错。

5、司马昭杀邓艾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

6、宋文帝杀檀道

檀道济作战勇敢,随刘裕东征西讨,曾经讨伐郭寄生,后又打败桓廉和苟林等势力,檀道济因为屡立战功,所以封檀道济的爵位为公侯伯子男中的男爵。

之后刘裕的地位越来越高,权利也越来越大,最后刘裕终于登基为帝,是为宋武帝,刘裕因为檀道济的功劳,就封他为永修县公。

到宋文帝登基后,封檀道济为武陵郡公,之后檀道济又平定谢晦谋反,之后又对檀道济进行封赏。

所以檀道济一生追随宋武帝刘裕,一直到宋文帝,可谓是忠心耿耿,同时因为檀道济的能力,立了很多功劳,所以檀道济在朝中的地位很高,同时他的几个儿子为是很厉害,他的手下也是经历战争的将军,在这种情况下,慢慢的宋文帝就开始对檀道济有所猜忌!

后来宋文帝病重,担心自己驾崩后没人能压的住檀道济,所以决定先除去檀道济!

之后宋文帝就把檀道济和他的几个儿子抓住,然后就把他们杀了!

7、杨广杀高颖

高颖当朝,极力的劝阻他少干荒唐事儿,杨广惧怕高颖的威望,还不敢太胡来,但是心里很恨高颖。

当时杨广手下有个叫杨素和宇文化及的,俩人儿都很恨高颖,嫌他挡在前面不允许自己接近皇帝,耽误了自己的前途。就开始搜罗罪证,诬陷高颖。

8、唐庄宗杀郭崇涛

庄宗命令郭带着太子去讨伐四川,一路上,郭尽心尽力,用智慧和谋略很快的平定了蜀地,并且日夜的教导太子好好学习。太子呢,只是个十来岁的孩子,性格有点儿叛逆,对郭的唠叨和管束很不耐烦。

结果太子手下有个嫉妒郭的大臣就开始吹风,说:“太子啊,你看郭这个人太讨厌了,咱们杀了他吧,这样就没人管你了,你就可以好好玩儿了啊。”太子眼睛一亮:“真的吗?那你帮我把他弄死吧,我也讨厌这个家伙。”

于是一个暗杀阴谋就这样儿戏般的开始了,这个进谗的人在太子府里布置好了,就假传太子的命令,让郭近来议事。

郭一点儿防备都没有,在堂上看到了太子和他身边那个进谗的人。就上去磕头,刚刚跪下还没来得及说话,那个人抽出袖子里的大锤当头就是一下子,把郭当场给砸死了。

9、宋高宗杀岳飞

岳飞在襄阳屯田,有人进谗说岳飞的权利太大,可能要造反。高宗根本不信,把书信包了一包给岳飞,表示我信的着你,以后再有类似的信都原封不动寄给你。

岳飞特别的感激皇帝,于是对皇帝保证说:皇帝你放心吧,我一定会攻克黄龙府,迎回二帝!高宗看了后立刻吐血。

终于,历史安排了一个倒霉蛋儿出来为皇帝承担责任了,这个人就是秦侩。这小子也知道岳飞不好扳倒,但是他抓住了皇帝的心理,一天,他战战惊惊的说到:“岳飞提的口号自然是能鼓舞人心,激励士气,可是皇上啊,天上不可以有三个太阳啊。”高宗心里一震。

10、崇祯杀袁崇焕

范文程出了个主意,让皇太极从蒙古借路,从科尔沁南下,进攻北京。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冒险行动,清军抛弃辎重,轻兵急进。这个时候的北京政府慌了神,正商议迁都的时候,袁崇焕从关外杀回来了,举朝欢腾。好消息一个接一个,袁崇焕在城外首仗打败了皇太极,现在两军正在城北对阵扎营。

接着,北京城里开始有流言,说袁要和清军和谈,后来流言越来越神,说是袁私自把山海关防线打开了个口,放清军进关。皇帝的疑心越来越重,与此同时皇太极和范文程正在城外偷笑……

这时候一个太监赶回来了,他是从清军的俘虏营里回来的,说晚上睡觉听到了帐外的清军将领在庆祝,说袁崇焕马上要投降大清了,还要把崇祯作为礼物送给皇太极呢。崇祯一听就火往上撞,一点儿都没有想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太监是怎么样从设防严密的清军大营里出来的。

后来的事情发展是非常让人痛心的,崇祯用了最残酷的刑罚对待袁,还发动百姓去撕咬袁的躯体。百姓们不知所以,上去纷纷割袁身上的肉,活活把袁给弄死了。

补充:

罗织罪名,锻炼冤狱,酷刑逼供,陷害忠良,历朝历代,薪火相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传统。虽然并非是什麽好的传统,可是流行了几千年,总该有一部专著冤狱史,记录其事。

不过,单是看古代名目繁多的各种刑法及五花八门的刑具,记录下来,已是洋洋大观。

参考资料:中国日报-中国历史上十大冤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30

中国历史上十大冤案如下:

1、崇祯杀袁崇焕

袁崇焕作为抗清名将,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被凌迟处死后明朝百姓甚至还争相抢食其肉,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却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袁崇焕是因为皇太极的反间计,最终因为通敌叛国的罪名而被处以凌迟,可以说是最大的冤案了。

2、宋高宗杀岳飞

岳飞,抗金名将,但是自古就是功高震主,最终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了岳飞,宋高宗也听信了秦桧的谗言,将岳飞杀害。

3、唐庄宗杀郭崇韬

郭崇韬,历经两代三主,奇袭灭梁以某议佐命之臣功居第一,赐铁券,恕十死。但最后还是被小人所害,杖毙而死,而且他的五个儿子全部落难,只有两个孙子幸存。

4、杨广杀高颖

高颖辅佐隋文帝杨坚取得政权,统一华夏,是一位功不可没的人。但是因为反对杨广废太子杨勇,遭到了杨广的杀害。人们一致决定高颖是被冤枉的,因为他对隋初的巩固和统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5、宋文帝杀檀道济

檀道济是南朝初期的将领,也是开国元勋,在宋文帝病重之时,担心他会谋反,就直接将檀道济及其子等八人一并杀害。我们熟知的三十六计就是出自于他之手。

6、司马昭杀邓艾

邓艾被认为是三国最悲惨的功臣,因为他刚刚将蜀汉灭掉就被污蔑谋反,最终导致家破人亡。邓艾如今被推崇为了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7、汉景帝杀晁错

晁错是西汉的名士,不管是在农业上,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为西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汉景帝却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将晁错腰斩于市。

8、韩信之死

韩信是被吕后所杀,而且还被灭了三族,韩信还被扣上了叛国的罪名。其实当初韩信根本就没有听信小人的谗言,最后却被人以叛国的罪名杀害。甚至韩信在死之前说他后悔没有采纳那个人的建议了。

9、伍子胥案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的大夫,曾经多次劝诫吴国杀掉勾践,吴王却不听。后来却听信了太宰伯嚭谗言,认为伍子胥要造反,给了把宝剑让伍子胥自杀了。

10、范雎进谗杀白起

白起,被誉为中国古代的战神,白起在大秦统一的过程中,参加了两个足以影响历史的大战。长平之战中杀了赵国的四十万人马。但是白起却因为范雎进的嫉妒,遭到了秦王怀疑,最后白起是自杀身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2

中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十大冤案目录:

1、九死未悔者的悲歌——伍子胥案                 6、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韩信案

2、权力场下的浩劫——巫蛊案                       7、  千古冤狱“莫须有”——岳飞案

3、皇权争斗的牺牲品——于谦案                    8、  阉竖宵小手下的血腥——东林党案

4、功到雄奇即罪名——袁崇焕案                    9、 小人物酿就的血光之灾——庄廷鑨明史案

5、该杀不杀,无罪获罪——曾静吕留良案       10、扑朔迷离,亘古未有——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从比干剖心到清朝文字狱,中国历史上的冤狱何其多。罗织罪名,锻炼冤狱,酷刑逼供,陷害忠良,历朝历代,薪火相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传统。虽然并非是什么好的传统,可是流行了几千年,总该有一部专著冤狱史,记录其事。不过,单是看古代名目繁多的各种刑法及五花八门的刑具,记录下来,已是洋洋大观。若是要著一部完全的冤狱史,怕是比蜀道还要难。所以,先拣其最精彩的部分,从中评选出最著名的十大冤狱。

扩展资料

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冤案无数,读来总是令善良的人们扼腕顿足、热泪滂沱。然而,追寻冤案发生的原因,也总是“各有各的不幸”,绝不能以一句“皇权制度的产物”来概括——这是对历史当事人的不负责任。黑格尔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回到这些冤案发生的当时当地去会发现什么呢?...

本书选取了中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十大冤案,力求从卷帙浩繁的史料中剥茧抽丝,去伪存真,再现历史当事人之间的“博弈”或者说选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正说历朝十大冤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5-24
历史上的十大冤案如下:
伍子胥
中国历史上最为刚烈的大丈夫当数伍子胥。楚平王要杀伍奢,又担心他两个儿子回来报仇,派使者假借伍奢之名招其二子。哥哥伍尚说,父亲召我,若求生不往,为天下耻笑。弟弟伍员说,俱死无益,不如奔他国,借力雪耻。伍奢与伍尚俱被杀,伍员四处逃亡。
伍子胥后来逃到吴国,他胸中始终回荡一股愤懑之气。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相比,吴国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国,《战国策》的作者甚至不屑于提到他。伍子胥来到吴国,掀开了吴国历史最辉煌的一页,一个弱国,因为一个人的到来而振兴。
吴王阖庐,重用伍子胥,国家日趋富强。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楚国是七国中综合国力强盛的大国,吴楚交兵,吴兵攻入楚国国都,几乎灭了楚国,这是楚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吴国向南制服了越国,向北伐齐,大败齐兵,威震天下。
吴国攻破楚国国都,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墓,出其尸,鞭之三百。完全不顾君臣父子之伦理,毅然逃亡,历尽艰险,最终掘墓鞭尸,报仇雪耻。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伍子胥是真真正正的大丈夫。
吴国的辉煌,仅是昙花一现。阖庐的儿子夫差当政后,重用奸臣,疏远伍子胥。其时越王句践正在卧薪尝胆,一心灭吴,吴国亡在旦夕。伍子胥敏锐地感觉到即将发生的亡国之祸,数次进谏,“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夫差不听,偏信奸臣的谗言,竟然赐刀令伍子胥自刭。
刚烈的伍子胥,刎颈之前,对其舍人说,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悬在吴东门之上,我要看一看越寇是如何经此门灭吴的。夫差得知此话大怒,令人用马革裹伍子胥之尸,浮尸江上。卧薪尝胆的句践果然灭了吴国。夫差临死时“掩其面”说:“吾无面以见子胥也。”吴国人可怜伍子胥之刚烈,为他立祠于太湖边的一个山上,命此山为胥山。一个人的到来可以兴国,一个人之死可以亡国,这就是伍子胥的故事。
直言贾祸,真话说不得,犯颜极谏,龙颜就要大怒,要杀头。几千年来,一直都是这样。
人为什么不追求荣华富贵而要自寻死路?中国的历史上,偶尔也会生出一个伍子胥一样的人,说话行事总是爱惹麻烦,大家都不喜欢。这种不管不顾的人,总是难得长命。惟其如此,这样的人越来越少。
兔死狗烹
天下第一智者当数范蠡。人皆以为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诸葛之智与范蠡之智相比,略见逊色。一篇“出师表”千年传颂。诸葛丞相的忠信与睿智,世代相传。但诸葛一生也有几处败笔。一是痛失荆州,接着又有“火烧连营”,打了两个大败仗,死了关羽和刘备,难道丞相一点责任也没有?二是兵出岐山,耗费多少人力和财货,一无所获,岂是智者所为?最主要的是诸葛亮不能像曹操那样,在自己身边聚集大量人才,这是蜀国很快败亡的主要原因。
越王句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为人们所熟知。弱小的越国要想打败强大的吴国,没有这种非凡的、艰苦卓绝的精神是不行的。但仅有这样的精神还不够,还需要大智慧。非凡的精神更兼非凡的智慧,句践与范蠡、文种,君臣戮力同心,成就了大事业。勿以成败论英雄,历史上成功的不知几多。范蠡的非凡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成功,更高人之处在于他成功之后所说的一段话。
越国灭了吴国,范蠡随即离开了越国,并给文种写了一封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执迷不悟的文种不肯离开越国。越王赐文种一剑,说:“你教我灭吴七种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你那里还有四种,把他带到先王那里去吧。”文种只好自杀。
商鞅变法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许多次变法革新,最成功的要数商鞅变法。戊戍变法是失败了,使我们中国失去了一次最好的富国强兵的历史机遇。究其失败的原因,是保守派的势力过于强大。在这个保守的国度,要变更祖宗之法,谈何容易。但商鞅却成功了。商鞅成功,因为不仅有超人的胆略,还有超人的政治智慧。
一开始,他就作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悬赏五金,募一人将一根木头从国都南门搬到北门,“民怪之,莫敢徙。”于是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人做到了,立刻兑付了赏金。民怪之是因为政府缺乏公信力。商鞅用这样一个小故事确立了言必信、行必果的形象。于是推行新政。在各种政令中有一条颇有意思,“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就是说不准吃大锅饭。
新法很难执行,因为大家都反对。碰到太子犯了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太岁头上动土,商鞅之胆略可见。“明日,秦人皆趋令。”今天的改革,碰到最大的难题是执行难。法令如果不能执行,就是一张废纸。“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如果今天也有一个铁面无私的商鞅,改革或许会顺利得多。正因为有了这个大智大勇的商鞅,“行之十年,秦民大说。”变法最终取得成功。
商鞅变法之前,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雍州位于陕西西部,所处环境,十分偏僻、闭塞。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诸侯卑秦。变法之后,秦一跃成为西部之强国,诸侯惧之,称为虎狼之国。到后来,秦始皇扫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若论统一大业,商鞅变法应是第一功,因为他为秦国以后的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后来的结局十分悲惨,秦孝公死后,他四处逃亡,走投无路,终被秦惠王捉住,受了车裂之刑。历来的改革者,少有好结果。战国时的吴起,汉代的桑弘羊,唐代的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宋代的王安石,清代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都不得好下场。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花样翻新,所以不断地有新东西发明出来。我们中国人尊崇老的,喜欢旧的,凡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都是极为珍贵的,若有标新立异,一律视作异端,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这是东西方观念的差异。再者,千年大树盘根错节,既得利益者各据要津,要把他们挪动挪动,无异于要他们的命。改革者与既得利益者最终是鱼死网破。
韩信之死
汉代韩信之死,最令人同情。楚汉相争,刘邦与项羽对阵,常吃败仗,刘邦可说是常败将军。高祖二年,刘邦率五十馀万人伐楚,至彭城。项羽率三万精兵击汉军,大破之,汉兵死者十馀万人。刘邦带着数十人仓皇逃遁,一路上几次要将女儿推下车。这一仗,刘邦的父亲和皇后也被项羽捉去。高祖三年,刘邦被项羽包围在荥阳,弹尽粮绝,将军纪信假扮高祖模样诈降,刘邦率数十骑狼狈而逃。
刘邦收兵守成皋,又被项羽包围,复遁,逃入韩信军中,收韩信之军。高祖四年,刘邦在广武被项羽伏弩射中胸部,假意摸着脚说,射中我脚趾头了。逢羽必败,断定刘邦患有严重的恐羽症,多亏有韩信在。汉军出陈仓,就是用韩信之计。以后井陉之战,充分显示了韩信的谋略和军事指挥天才。收赵定齐,韩信立了大功。杀死龙且,斩断项羽臂膀。刘邦几次大败,末了从韩信那里收精兵,方能再战。
高祖五年,楚汉决战垓下。开始韩信、彭越不到,刘邦大败,深堑而守之。后来用了张良的妙计,愿与韩信、彭越共天下,把两人哄了来。垓下之战,据《史记》记载“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整个战役全由韩信指挥。垓下之战实乃韩信之战。呼风唤雨,波澜壮阔,四面楚歌,英姿飒爽的韩将军与拔山盖世的楚霸王在垓下谱写了一篇壮丽凄绝的英雄史诗。
刚刚葬了项羽,刘邦就驰入齐王壁夺其军,突如其来夺了韩信的兵权。好一个共天下,原是如此。司马迁在写韩信传的时候,用了很大一段文字描写蒯通劝韩信自立为王:楚、汉相争三年,在京、索之间相持不下,兵疲民困,刘邦与项羽双方都无力息天下之祸。唯有韩信接连打胜仗,兵强马壮,且据强齐,从燕、赵,正好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这一段文字十分精彩,恰似诸葛亮《隆中对》的最早版本。这一段文字以后又被司马光引用。何以司马迁要用大段文字记这件事?猜太史公对韩信暗存同情之心。蒯通又引了兔死狗烹,文种被害的故事告诫韩信,但韩信深信刘邦,执迷不悟。结果韩信没有逃脱兔死狗烹的结局。
都说韩信是死于吕后和萧何之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此十分怀疑。猜忌-削权-杀头,是功臣枉死的三部曲。韩信功高,有奇谋,善用兵,刘邦岂能容他。韩信之后,彭越、琼布也为刘邦所害。聪明的张良,深知兔死狗烹之理,托言辟谷,跑到深山里去避祸。辟谷原是聪明人用自残的方式以达避祸之目的的方法,后人不知就里,引张良的例子学而习之,自残其身,实在是谬以千里。可以说,韩信被杀是必然的。
谋杀韩信,刘邦不在现场,但他可以用嘱言或锦囊的方式,把这件事做的巧妙一些。在许多罪案中,主谋不亲自出面是常有的事。说韩信谋反,不但奇怪也不合逻辑。作齐王时,实力强大,蒯通一劝再劝,坚决不反;当了楚王,仍有一定实力,也不反;只待一个兵都没有的时候才反。无兵造反,自取灭亡,韩信莫非有病?况且,韩信与陈豨的对话,应是两个人之间的密谋,泄漏出去,定有杀身之祸。却纪录于史书之中,而且绘声绘色。那是一个精心编造的谎言。
如果要编一本中国的《帝王术》,一定要有一章,如何用谎言锻炼冤狱。经见过多少冤假错案,离奇的造假手法令人叹为观止。中国的这种技巧,乃是一种国术,不断流传,发扬光大,至臻完美。临死,韩信才觉悟,“吾悔不用蒯通之计。”
这个天才的军事家,原来是个呆子。
忧愤悲歌
北宋朝廷著名的抗战派领袖李纲,死时年仅五十七岁,有人说是活活气死的。一生坎坷,就像绑在井绳上的水桶,一忽儿上一忽儿下,上上下下何其多也。政和二年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以言事忤权贵,被迁为起居郎。生性刚直,容易得罪人,初入仕途就遭当头一棒。
宣和元年,上书力陈国事,朝廷恶其言,被贬到南剑州沙县当一个监税小官。脾气不改,又得罪人,再给一棒。宣和七年,被任命太常少卿。金兵南下,宋徽宗胆怯。李纲刺臂血上书,请徽宗禅位太子。如此大胆,实在少见。
钦宗即位。靖康元年,金兵过黄河,局势危机,徽宗南逃,钦宗也想跟着跑。满朝文武,个个畏敌如虎。太宰白时中等主张弃城而去。李纲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主张坚守抗战,并且临危请命:陛下不以臣庸懦,倘使治兵,愿以死报!钦宗为其感动,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李纲甫上任,下令主张弃城逃跑者一律处死。李纲厉兵秣马,调配军队,修整军械。金兵攻城不下,只好退兵。这就是著名的李纲守东京的故事。
李纲运筹帷幄,准备大举反击。有姚平仲急于邀功,受了小挫,宰相李邦彦乘机中伤李纲,钦宗罢了李纲的官。消息传开,京城军民不期而集者数十万呼声动地,为李纲请命。钦宗无奈,命李纲复为尚书右丞,重负守城之责。不久,以专主战议、丧师费时之罪,贬为亳州明道宫提举。
高宗即位。任李纲为宰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纲锐意革新,改革弊政、充实国库、整顿军备,准备北伐。其坚决抗战的主张,遭到黄潜善、王伯彦等投降派的反对,被视为眼中钉。在相位仅七十五天即被免职,放逐鄂州。十几年来,李纲就是这样上上下下,屡遭贬谪。
三个皇帝,徽宗、钦宗、高宗,一个比一个昏庸。每个皇帝身边都有一大堆汉奸、投降派,蔡京、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勋、李邦彦、蔡懋、唐恪、耿南仲、张邦昌、汪伯彦、黄潜善等,把持朝政,迫害忠良。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绍兴十年,李纲在悲愤与忧郁中病逝。为什么,忠与奸的斗争,如此艰难,且常以忠良枉死为结局?
后记
读孔孟的经典,读贾谊的《过秦论》,读杜牧的《阿房宫赋》,读黄宗羲的《原君》,读马基雅维利的《君王论》,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总是搞不明白,为什么需要皇帝?像秦始皇杀人如麻,这样的混世魔王,也是必不可少的吗?君王的权力,来自于人民。
由于订立了契约,将权力委托给他,像徽宗、钦宗、高宗这样的皇帝,金兵一来,吓得魂不附体,兔子一般,只想逃命,罔顾其职责。有时想,请一个猴子来,戴上皇冠,恭奉于皇座上,也比徽、钦、高三宗强。至少猴子不会下令,迫害忠良。如此则李纲、宗泽、岳飞可以领导人民抗敌,岂不是好?契约一说,对于中国人是西方的毒药。我们中国人只相信孔孟之道。西风东渐,闹过几回批孔,不痛不痒,大成至圣文宣王巍然屹立。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乃是天经地义。岂止是杀害了一个岳飞,那些昏君、暴君制造了多少劫难,到头来百姓们仍要俯伏尘埃,叩首欢呼。
第4个回答  2019-12-23
1.第一案,名为浮尸案,中国历史上最为刚烈的大丈夫当数伍子胥。

2.第二案,名为兔死狗烹案,诸葛之智与范蠡之智相比,略见逊色。

3.第三案,名为车裂案,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许多次变法革新,最成功的要数商鞅变法。

4.第四案,名为聪明误,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韩非子那里。

5.第五案,名为无兵造反案,汉代韩信之死,最令人同情。楚汉相争,刘邦与项羽对阵。

6.第六案,名为忧愤悲歌案,北宋朝廷著名的抗战派领袖李纲,死时年仅五十七岁。

7.第七案,名为莫须有案,岳飞这个名字,在国人心目中是爱国者的别名。现在有人否定岳飞是民族英雄,引了外国权威的话为证。

8.第八案,名为谋逆案,明朝的太监,时常在朝廷中作祟,把军国大事搅得一塌糊涂。

9.第九案,名为反间计,袁崇焕这个名字,因为金镛的缘故,广为人知。

10.第十案,是百日维新案,百日维新,轰轰烈烈一百零三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