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鹏的古诗文

古诗文中有没有关于鹏或鲲的?有其中任意一个就好,除了《逍遥游〉

1、宋代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2、先秦庄周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3、唐代李白的《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译文: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

4、宋代苏轼的《念奴娇·中秋》: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译文: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5、宋代辛弃疾的《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译文: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20
“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体验式阅读教学,就充发挥了阅读者的主体能动性,使阅读者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切的感悟,获得真切鲜明的感受,从而深刻理解阅读内容、培养体验能力。

一、读中感知,体验质疑。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读通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在这一阶段,要强化阅读的整体性,教师不要急着让学生去分段分层,或将注意力“聚焦”在某个局部上,而是要将全篇课文作为一个知觉整体去感知,从而获得一个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要求读得正确、流利、琅琅上口。读出问题。我们语文老师总认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而在读通课文上蜻蜓点水、草草收兵,怕耽误教学进程。检查朗读时,面向的是中等生和优等生,忽视后进生,学生遇到问题,教师指出后就匆匆而过。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怎会提高?我在教学中发现:15+5>5+15。即初读时,用15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用5分钟师生共同讨论,教学效果远远好于5分钟读书,15分钟讨论。学生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用法等,大至篇章结构,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如学习《将相和》,学生通过阅读,提出下列疑问:这篇课文的前两个故事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实际上是什么和什么斗争?是属于哪一方面的斗争?文中的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大家通过争论、辩解,终于晓知:秦王与蔺相如之斗,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

二、读中领悟,体验情境。

精读理解是体验式阅读过程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理解是阅读实践的核心内容,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呢?长期以来似乎形成了这么一种偏见,必须依靠教师的讲,即逐段地作烦琐的内容分析,事实上,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乃是阅读主体——学生去原原本本地、老老实实地读书、思考、体验,所谓“披文以入情”,舍此别无它途,怎样在读中领悟,体验情境呢?

1、遴选整合,悟其意。指导学生把预习的内容进行分类重组,遴选整合与主题相符合的核心问题,作进一步探究。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侧重于悟其意。悟其意的方法是:“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如《白杨》一课中“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学生对这句话只能作表面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从整体感知,重点读爸爸介绍特点的那段话,体会爸爸为什么微笑,最后使学生知道“高大的白杨树”指爸爸,“小树”指孩子们,“迎着风沙”指克服生活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另外,加强有感情地练习朗读,让课文内容变成一幅画面浮现在头脑中,这也是体验课文内容的一种方法。例如《再见了,亲人》这课,讲述了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儿童,难理解课文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为了使学生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去,我在备课时,仔细体会文章里包含的意思。反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上课时,导入新课后,我根据志愿军战士同不同人物告别的语调读出来,让学生边听边想,想象大娘抢救伤员,失去小孙孙;大嫂架着双拐艰难地在崎岖的山路行走的情景。读完后,许多同学稚嫩的脸上露出同情的表情。课文讲读完后,学生初步体会了文章的含义,我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哪些地方的语气……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朗读时注意了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起伏变化,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告别的场面。脑海中浮现出老大娘、大嫂、小金花的形象。从而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才能使他们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使他们和作者在感情上沟通。

2、角色体验,悟其情。即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见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水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如果教师只是指导学生用悲伤的语气读,读得慢些,学生也能体会作者的感情,但不深刻。教学时,我运用多次加温,不断领悟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读中体会,其效果大不一样。在每学完一个故事,当学生激动不已时,老师不失时机出示这段话,说:“伯父不幸逝世了,从此,周晔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我们回头再读读这段话,我想现在理解比刚才更深刻。”学了三个故事,学生连续读三次,结果一次比一次体会得深,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

利用情感因素将表演移植到教学中。表演可以展示学生们的才能,边读边表演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体验。《将相和》一文教学时。我就采用了“学学演演”的形式进行教学。预习课文时就布置大家:这篇课文我们要边学边表演,请同学们回家多看一些“战国”故事,全面了解蔺相如、廉颇等人物的性格特点。上课时,就指名三组学生上台表演三个小故事(“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学一则,演一则,使学生动心动情,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蔺相如、廉颇两位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也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3、活动实践,悟其法。

以情境为驱动,参与情境活动,学会在实践中运用语言。这里的“法”指字词句篇基本的表达方法。有用词的准确性、遣词造句的灵活性、连句成段的多样性……如《火烧云》一课写火烧云形态变化的三段课文段式相同,通过引读,让学生领悟其中的规律:先写“天空中出现了什么”(马、狗、狮子),再写“它们的形态”,最后写“后来的变化”。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自由想象,模仿课文写一段话。

利用感性经验将参观、游玩延伸到阅读教学中,不失为悟其法的高招。玩是儿童的天性,玩中求知,学生感到有趣、愉快、轻松。我在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在课堂上利用十多分钟时间扫除了生字、新词的障碍后就组织学生去我们花园式的校园里游玩,游玩中特意安排了一条游览路线,老师当讲解员;学生边听介绍边欣赏那里的熟悉却又陌生的风景。各处楼房、亭子的名称、来历、作用得到了深刻的了解,游玩结束,学生们一种喜悦、赞美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教师带着学生返回,再来学习课文,学习中,学生们很轻松地把课文中作者的游览路线写作顺序都理清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能一一体会出来最后大家纷纷要求把“可爱的校园”这篇作文写下来,习作结果,篇篇都能做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

三、读中积累,体验生活。

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经过众多专家选编的文质兼美的范文,值得学生深入地长久地品味。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读懂了课文,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如通过熟读、背诵课文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儿童时期是记忆力最佳时期,儿童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们切不可错过这个积累语言的良机。因此每节语文课上都应进行熟读成诵的训练,在背诵指导上作精巧的安排,以感情朗读为基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此不疲,熟读成诵。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碰壁”这一部分后,说:“请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分角色朗读。”学生兴趣勃勃地练读,而后老师又要求上来的同学不看书来表演,学生没有把握,又兴趣盎然地练读起来,直至吟诵。

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将竞赛引进阅读教学中,能使学生在无意中记住了课文。比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赛时学生的注意力处于最集中,情绪处于最高涨的状态。因此,在比赛中学习,学生学得主动,记得轻松。我在教学《长征》这首诗歌时,就安排了一次朗诵擂台赛。在学生理解诗文后,组织几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评委,其他学生一个上来比,不服气就不下去。说说各自的长处与不足之处,比赛后由评委宣布获奖者和获奖的原因,再请获奖者谈体会,谈谈朗诵时的心情,最后请观众讲讲听了他们的朗诵后的感受,以引发学生无意注意,激起他们的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将直接影响学生内部主观因素的发展和变化,效果达到优化。最后这首诗没有死记硬背却印在学生的脑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重视体验阅读,把新课程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关键要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要让学生自己珍视对教材,对问题等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古人读书贵在“自得”,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来取最佳的读法,专心致志地、自学地去读、边读边议,比较异同,释疑解难,体验情意,力求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深刻领悟新课标精神,一定能带领学生走向新的生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9-21
第59卷017首〖海〗
书名:《全唐诗》 作者:李峤

习坎疏丹壑,朝宗合紫微。三山巨鳌涌,万里大鹏飞。
楼写春云色,珠含明月辉。会因添雾露,方逐众川归。

————————————————————————————
第167卷013首〖临路歌〗
书名:《全唐诗》 作者: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
第361卷026首〖和仆射牛相公见示长句〗
书名:《全唐诗》 作者:刘禹锡

静得天和兴自浓,不缘宦达性灵慵。大鹏六月有闲意,
仙鹤千年无躁容。流辈尽来多叹息,官班高后少过从。
唯应加筑露台上,賸见终南云外峰。

——————————————————————————————
第553卷029首〖送僧归新罗〗
书名:《全唐诗》 作者:姚鹄

淼淼万馀里,扁舟发落晖。沧溟何岁别,白首此时归。
寒暑途中变,人烟岭外稀。惊天巨鳌斗,蔽日大鹏飞。
雪入行砂屦,云生坐石衣。汉风深习得,休恨本心违。

————————————————————————————
第168卷038首〖上李邕〗
书名:《全唐诗》 作者: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
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

第261卷001首〖寄李白〗
书名:《全唐诗》 作者:任华

古来文章有能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
我闻当今有李白,大猎赋,鸿猷文;嗤长卿,笑子云。
班张所作琐细不入耳,未知卿云得在嗤笑限。登庐山,
观瀑布,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余爱此两句;
登天台,望渤海,云垂大鹏飞,山压巨鳌背,
斯言亦好在。至于他作多不拘常律,振摆超腾,
既俊且逸。或醉中操纸,或兴来走笔。手下忽然片云飞,
眼前划见孤峰出。而我有时白日忽欲睡,
睡觉欻然起攘臂。任生知有君,君也知有任生未?
中间闻道在长安,及余戾止,君已江东访元丹,
邂逅不得见君面。每常把酒,向东望良久。
见说往年在翰林,胸中矛戟何森森。新诗传在宫人口,
佳句不离明主心。身骑天马多意气,目送飞鸿对豪贵。
承恩召入凡几回,待诏归来仍半醉。权臣妒盛名,
群犬多吠声。有敕放君却归隐沦处,高歌大笑出关去。
且向东山为外臣,诸侯交迓驰朱轮。白璧一双买交者,
黄金百镒相知人。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测;数十年为客,
未尝一日低颜色。八咏楼中坦腹眠,五侯门下无心忆。
繁花越台上,细柳吴宫侧。绿水青山知有君,
白云明月偏相识,养高兼养闲,可望不可攀。
庄周万物外,范蠡五湖间。人传访道沧海上,
丁令王乔每往还。蓬莱径是曾到来,方丈岂唯方一丈。
伊余每欲乘兴往相寻,江湖拥隔劳寸心。
今朝忽遇东飞翼,寄此一章表胸臆。倘能报我一片言,
但访任华有人识。
第3个回答  2008-09-20
李白的《大鹏赋》
风里鲲鹏欺大鸟, 雨中雏燕竞轻俊。

鲲鹏展翅九万里, 翻动扶摇羊角。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第4个回答  2008-09-21
庄子的《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