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将得了“背疽”之后,往往难逃一死,它到底是一种什么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9

什么叫背疽

“背疽”在古代是可以治的,并不是不治之症。

疽就是皮肤之下的毒疮,宋代窦材编撰《扁鹊心书》中将疽分为:腰疽、背疽、脑疽、腿疽。

背疽就是长在背后的毒疮。

他在文中详细解释,疽就是阻,他说有阴疽和阳疽之分,阳疽没弄好就会变成阴疽。如果疽是痛的,还是比较容易治疗,如果不痛就麻烦了。

阴疽要服用急服救生汤五钱。

《本草纲目》在石部、草部都有记载怎么治疗背疽的方法。


得背疽死的人

史书中记载得背疽死的人也挺多的,可能名气最大的就是徐达,徐达驻守北平城时,得背疽,第二年就去世了。当然这里还有传说得背疽之人不能吃蒸鹅,结果朱元璋赐他一只蒸鹅,徐达吃完第二天就去世了。这个记载在徐祯卿的《翦胜野闻》中。徐祯卿是明朝人,吴中四大才子之一,这种说法可不可靠,各位自行判读。

项羽的亚父范增也是得背疽死的。刘邦给陈平以重金,然后派他去离间项羽和亚父之间的关系,项羽果然中计,再往后就是范增和项羽两人吵架了,范增说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原赐骸骨归卒伍。离开项羽在往彭城的路上就得疽而亡。

五代十国的文学家,法医学家和凝,他最后官至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后受封鲁国公,他也是得背疽而死。


得背疽并非必死

徐达、范增、和凝都身居高位,应该享受很好的医疗资源,最终他们都死于背疽,说明背疽的杀伤力是很大的,但是背疽并非不治之症,很多药典都提到怎么治疗,除了上面提到的本草,在《千金方》中也有记载方法,而且古代得背疽不死也大有人在。

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的高祖上党王长孙稚是北朝名将,曾经得过背疽。

这是公元527年,雍州刺史萧宝夤占据长安反叛,朝廷任命长孙稚为行台前往讨伐。当时他的背疽还没有好,长孙稚是在公元535年去世的,接下来还活了8年,显然最后去世并非背疽引发。

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被治好之后,纵情不注意去世。

所以背疽并非不治之症。

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说过,有三个地方的脓肿非常厉害。其实西医,就叫蜂窝组织炎,因为有几个地方皮下软组织疏松,四周间隙比较大,因此发展迅速,可能致命。

1,颈痈。 发生在颈部。因为周围还有生命中枢,发展快,比较凶险。

2,搭背。 发生在背部。可以形成巨大脓肿。 历史 上有宋朝的秦桧,就是死于这个病,这是大快人心的好事。还有就是明朝的徐达,因为有了朱元璋赐予了一盘烧鹅,引起了大家对徐达死因的猜测。自然,感染性疾病发生的时候,饮食控制是必须的,鱼、虾、辣椒等等生发的食品是不能吃的。现代医学可能没有这样要求,但临床实践中是显而易见的。

3,腿锯。 就是发生在大腿内侧。

古代,对付这些感染性疾病,中草药功效略显不够。自从有了青霉素等等抗菌素,控制这些细菌感染疗效显著。

但滥用抗菌素是个问题,引起抗药性的危害很大。现在由于国家控制,医院和医生运用抗菌素比较慎重,因此,临床上反而感染性疾病明显减少。

宋洪适在《跋痈疽方》中说道:疽发背,三尺童子亦知为膏盲之疾。

何谓“膏盲之疾”?就是不可治愈的绝症,3岁小孩都知道背疽不可治愈,难道它真的是一种大病?其实不然,“疽”是古人对“脓肿”或者“经久不愈的皮肤及皮下深层组织的溃疡”的统称,可以在身上任何一个部位出现,并不仅仅是背部。当疽出现在背部之后,细菌可以混入其中形成感染,再加上背部空气流通不通畅,使疽变得不断严重,最终一个红肿热痛的皮下包块就形成了。

时候问题就来了,古人在没有什么治疗手段的前提下,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大致有3条路,第一条:忍着不治疗,等它慢慢消除;第二条:表层的皮肤自行破溃,内部的脓液和残渣自动排出,也可以自愈;第三种,切开引流,表面上敷上抗生素之类的药物。然而,在古代哪有什么抗生素药物,所以大多数人得了背疽之后,都会扩散感染至全身,最后暴毙。

如果“疽”长在别的地方还好,一旦长在背部,就会让体表的脓肿容易变得更严重,为什么?因为背部的皮肤特别厚,这就导致在无法治疗的古代,脓肿慢慢膨胀,逐渐穿破皮肤自动引流变得十分困难。所以,那些得了“背疽”的将士们,几乎都没等到“疽”流脓破溃就全身扩散了,也就会发生暴毙的情况。

最重要的是,古人完全误解了“背疽”的产生原理,南宋李迅在《集验背疽方·察疽发有内外之别》中记载:初发疽时,不拘小大,身体无热,自觉倦怠,生疽处亦不热……破后,肉紫黑色,此为内发。而后,他又强调“未发见之先,脏府已先溃烂”,最后下了结论:虽有神仙药,亦付之无可奈何。在没有x光的古代,古人一直以为“背疽”是内脏腐烂造成的,也不知道细菌的存在,所以很多人都死在了这样的小病之下。

古代将领的盔甲厚重,需要经常穿着,往往数日不换,加之野外卫生条件恶劣,容易患皮肤病,长脓疮,反复摩擦后感染生成肿包!因为在背部,感官不明显,一旦发作就是非常厉害!而由于普通医生缺乏手术经验,抗生素!所以一旦感染炎症就麻烦大了

为啥不试试中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