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墓的老子葬地考

如题所述

像所有的伟人一样,老子逝后,留下了许多谜团。与所有的伟人不一样,老子逝后,留下了比宇宙还要大的谜团。其中老子从入秦到逝世以及葬地,从汉代至今,是许多学者尚未破解的谜团之一。笔者查阅文献、考查文物、实地调查、请教学者得出的结论是:老子曾任周守藏室史,见周室衰微,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迎请老子至周至县楼观台,著《老子》,授于尹喜。尹喜倍侍老子,西上大陵山,老子逝去,葬于大陵山吾老洞,洞西南有尹喜墓。笔者将考证的要点,呈给方家指导 。
一、老子其人其书及尹喜
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老子的出生时间,学术界基本定于公元前571年。老子少年和青年时期,聪颖好学,志向高远,后任周朝守藏室史。孔子约71岁时还向老子求学,司马迁叙述其经过和对话有声有色。老子经历了周王朝后期的战乱,封国王侯间,战争连年,民不聊生。老子期望消除战争的祸患,人民生活的安宁幸福。后见周室衰微,辞去官职西去。函谷关令尹喜迎来老子,请到函谷关著书。后辞去关令,随老子入秦,到达楼观。尹喜又为老子筑台,请老子著述说经。老子将其学说传授给尹喜。老子暮年时,从楼观西行到大陵山隐居,不久而逝。司马迁《史记》载道:“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
老子的著作,史称《老子》,道教称为《道德经》,开创性地建立了完整的中国哲学体系。对世界学术、宗教、政治和文学艺术影响很大,在哲学、思想、宗教和艺术的领域超过了孔子学说。老子学说大大发展了中国人的理论思维和直觉思维,先秦道家杨朱、列子、庄子以及稷下学派、黄老学派的思想,直接来自老子学说而又各有不同的发挥和发展。法家中的申不害、慎到、韩非等人的思想以老学为理论基础,兵家书中隐含有老子学说的影响。汉初黄老之学盛行,淮南王刘安主编的《淮南子》“牢笼天地,博极古今”,是西汉道家思想的最高理论结晶。魏晋玄学是道家思潮在历史条件下的一次复兴。老子学说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往往是深层的、无形的。汉初和唐初以老子学说治国,形成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老子学说研究普遍和持久地延续至今,说明老子学说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是广泛而多样的,当然,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当代社会需要老子的大智慧。
伟大的哲人伴随着伟大的弟子。老子的弟子尹喜,又名关尹,唐武德九年(626)欧阳询撰《大唐宗圣观记》说:终南楼观为尹喜故居,《四库提要》据此说尹喜为秦人或为关中令,或为函谷关令。尹喜为老子学说传人,《庄子·天下》篇将关尹与老子并称为“古之博大真人!”尹喜安葬了老子之后,潜心道学,著《关尹子》,死后葬于周至县大陵山吾老洞西南,有墓,有古碑。
二、老子逝世葬于大陵山的文献记载
老子到关中,有《庄子·寓言》说:“老聃西游于秦”。老子逝世是大事,《庄子·养生主》第四段有精彩记述:“老聃死,秦失(佚)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这段话记载了老子死后,守灵、吊唁的人有:老子的方外之友秦失,老子弟子、老者、少者等人,人人哭得很伤心。詹剑峰、王士伟等学者认为秦失是关中隐士,足以证明老子长久住在楼观,道德品行感动远近的邻人。近代学者胡适之说:“庄子这一段文章,决非后人假造。”梁启超对此也深信不疑。老子在楼观台和大陵山活动及逝世的时间,按照台湾中华老庄学会《关于老子几个基本问题》(见《老子故里话老子》第3集)的结论:老子入关时至少90余岁,那么在周至楼观台一带活动就约70年,在大陵山活动约年余,这是依司马迁所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而推定。依此,应当基本确定为: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于公元前481年左右入关到楼观,约公元前411年(或者公元前371年)逝世于大陵山,葬于吾老洞是比较可信的。老子是古代卓越的养生专家,善于修道而养寿,以养寿使道学精深,老子的哲学是生命哲学,人生实践的突出特征是注重炼养生命的深度和厚度,延伸拓展生命的长度与广度。司马迁说老子长寿是有所据的。台湾中华老庄学会认为:老子(引文同上)“到楼观(时地属扶风)定居之后,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很不容易引起人烟稀少的邻近居民注意。而老子死后却有来自远近的许多人扶老携幼为之痛哭,乃至遁天倍情,可见老子居住其地(楼观)为时定非短期所能办到,至少也该在那里居住了十年以上,才得与邻人如此亲密,才能使远近人无论老幼对他如此哀恸”。司马迁说老子“莫知其所终”,与老子葬于大陵山吾老洞并不矛盾。老子是隐者,“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生性不张扬,隐居楼观和大陵山,免除世俗烦扰,又可得到关中信息,符合崇尚自然的理想。老子死后,被贵族、上流社会和官方忽视,仅有秦失、弟子和邻人吊唁,当时官方文献必然失载。司马迁对老子隐居地和逝世葬地没有踏勘调查清楚,慎重落笔,也是科学求实的体现。
老子逝世的史实《弘明集》多处有记载。《弘明集》是南朝齐梁时佛教徒编写,唐代佛教徒道宣续编,著《广弘明集》三十卷。这两本书记载了魏晋时的道佛辩论,其书中记载:
释道宣跋孙胜《老子疑问反讯》说:“老子遁于西裔,行及秦壤,死于扶风,葬于槐里。”释法琳《广弘明集·十喻篇下》说:老子“生于赖乡,死就槐里。”内七喻曰:“老子生于濑乡,葬于槐里。”甄鸾《笑道论》驳斥老子不死说时称:老子“身死关中,坟垅见在。”释道宣《广弘明集·辩惑篇序》“李叟生于赖乡,死于槐里,庄子可为实录,秦失诚非妄论。”后来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李叟死于槐里。”因而可以说,老子“死于扶风,葬于槐里”,古今也没有原则分歧。老子逝世的地方在古扶风、槐里,即今周至县,也就是逝于楼观西3公里的大陵山。其地称扶风槐里的原因首先是老子死时,周至尚未置县,其地属于右扶风槐里辖,槐里辖地包括今周至县平原和山区。其次老子亡于大陵山后,右扶风槐里一度称古废丘县。汉高祖三年(204)改废丘(亦称犬丘,项羽灭秦称犬丘邑)县为槐里县(今兴平县东南),辖今周至县境域。汉朝初年,周至县域仍属右扶风辖。三是周至置县后仍属右扶风辖。《汉书·地理志》载:“右扶风,县二十一;周至、户、槐里……”。周至县建县于西汉太初元年(前104),是右扶风的辖县之一。清雍正十三年,周至知县杨绎(山西泌州,今山西东南部人)在《游终南山》诗写道:“邰封槐里平如掌,渭水萦纡似带流。……”称周至为槐里。四是古槐里今兴平县与楼观和大陵山隔渭河相望,关中31个县中再无老子陵墓和葬地,可证老子葬于大陵山吾老洞是符合史实的。
《广弘明集》还引用了郦道元《水经注》上的话,证明老子逝后葬于大陵山。按照《水经注》卷二十三记载:河南鹿邑县老子庙中“又北有李母庙,庙前有李母冢,冢东有碑。”可见老子故乡有老子母亲的庙和冢,只有老子庙而没有老子冢,这和司马迁所记“老子过关西去莫知所终”相合,因而老子死于扶风葬于槐里秦失吊唁,是在庄子《养生主》作成之前,决不会有错。由于司马迁是在河南一带采访的口碑史料,不知老子死于何地,才记为莫知其所终。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就水注之,水出南山就谷,北迳大陵西,世谓之老子陵。昔李耳为周柱史,以世衰入戎,于此有冢,事非经证。然庄周著书云:‘老聃死,秦佚吊之,三号而出。’是非不死之言,人禀五行之精气,阴阳有终变,亦无不死之理。”其中就水即今就峪河,发源于海拔2631米的周至秦岭四方台山北侧,从就峪口出山,经楼观镇、司竹乡,流入黑河。就峪河长38.5公里,流域面积95.4平方公里,就峪口大陵山是就峪河切割、冲刷和砂石以及风成黄土堆积形成的。大陵山就峪河建有水电站,向北建有就惠渠引水坝。坝西有老子墓,大陵山顶有吾老洞。
魏晋隋唐时今楼观及大陵山一带地名为神就乡闻仙里,神即直指老子就葬在此处。北宋宋敏求《长安志》记有周至唐时乡社:望仙乡在县东四十里,管社一十四:仙檀乡在县东二十五里,管社一十四;仙果乡在县南五十里,管社一十五;神就乡在县西南三十里,管社二十四。”楼观周围各乡均冠有仙字,大陵山就水一带称神就乡。元至元三十年立的《楼观先师传碑》称楼观大陵山一带为神就乡闻仙里。至于有的文献所说:老子“西去流沙”,也可从大陵山下及迤西河流众多,沙滩宽广得以印证。就峪河西有韩峪河、马岔河、黑河、骆峪河、芦河等,河水挟带的沙石,出山后堆积在平原上,形成纵横数十公里的流水积沙,河床游荡不定。山口圆石相枕,中游卵石鳞鳞,下游细沙漫漫,流水沙滩,蔚为壮观。谚语说:“七十二道脚不干”,主要指这一带的河网流沙。虽近几年整治河道,三河归一,围滩造田,但是昔日大自然流沙奇观,依稀可见。大陵山下的流沙景观与西去流沙是吻合的。
明代《正统道藏》载:老子在甲寅年从西楼观大陵山南台冉冉上升,尹喜悲怜哀求,老子下降,给尹喜讲了一段话,又升天而去。台称飞升台,谷称飞升谷,虽然演义神话,实是历史投影。
明清两代,《周至县志》、《长安志》、《陕西通志》等均有大陵山吾老洞的记载。如清乾隆十四年(1749)编写的《周至县志》称“就谷,其西为吾老洞,石穴深邃莫测,听有风声,相传中有五匣,即老子墓。洞上有殿,奉老子石像。谷之东三里为飞升台”。清乾隆五十年(1785)《周至县志》卷三记有:《水经注》就水北经大陵西,世谓之老子陵。昔李耳为周柱史,以世衰,入戎于此,有冢。……然庄周著书云:老聃死,秦人吊之。是非不死者,人禀五行之精气,阴阳有终变,亦无不化之理,以是推之,或如所传。……按《长安志》引此文。这本书又记道,《旧志》记载:吾老洞“在就峪西,洞穴深邃莫测,听有风声。相传有玉匣,即为老子墓。山顶有庙,有老子石像,知县章泰重修,有碑记。
这段文字所指的旧志,指乾隆五十年(1785)以前所修《周至县志》。这次修志之前,周至县曾经6次修县志。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王三聘创修《周至县志》,此后,清康熙三年(1664)、康熙二十年(1681)、雍正二年(1724)、雍正十年(1732)、乾隆十四年(1749)的在任周至县令(知事),均编写了《周至县志》。清乾隆五十年(1785)《周至县志》所说的《旧志》即指明清年间的这6部县志,都记载有老子葬地吾老洞的文字,清乾隆五十年(1785)知县杨仪修志时,这段文字是从旧志上转录下来。此时距明王三聘创修《周至县志》已经222年了,各志均采信老子葬于大陵山吾老洞的记载。
清末地理学家刘玺侯所著《六朝石墨集》记有吾老洞碑。他在《续终南仙境志》中记有吾老洞:“从树上遥窥,洞中深窈昏黑,须秉烛前导,乃得缘蹬下。仰观四壁,方广不及丈,而奇石嵌空,浪蹙云崩,骇动心目,右穴如五斗盎者,深入无底。左穴如盘盂,阴风冷然者,石函也。”
1992年笔者主编的《周至县志》在《楼观台志》中记有吾老洞:在楼观台西约3公里,西楼观西300米。……《水经注》载:就水北迳大陵西,世谓老子陵。墓在就峪口就峪河西岸,依山为陵,大陵山海拔730米,顶有天然石洞,洞口高2.40米,深不可测。据现存吾老洞的明万历四年(1676)《重修吾老洞殿宇记》碑载,洞内有石函,葬老子头盖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立老子墓碑等,清康熙二十年(1681),知县章泰重修。吾老洞口高2.4米,行约6米,有略呈圆形的大厅,可容90余人。直下再前行,洞身拐向西南,冷风袭人。
上述文献记载老子葬于大陵山吾老洞,自周代至当代,形成的文字链条,是完整严密的。
三、老子葬于大陵山的文物
老子葬于大陵山吾老洞之后,其文物虽然代有损坏,现存世尚有碑石、石雕、古建筑,及待于考古发掘的大量丰富的文化堆积层。笔者查阅文献和调查大陵山吾老洞的文物,共得碑石12块,明代石雕像3座。现有古今建筑50余间,其中碑石元代1块,明代2块,清代9块。明代状元康海和清代状元毕沅题写的碑石尤为珍贵。
(一)大陵山现存碑、石刻
1、《楼观先师传碑》。元至元三十年(1293)刻石,螭首素方座,高1.80米,宽1.10米,正书,朱象先撰并书,是道教历史上的著名碑石。其碑阴下院名中,有“老子冢,就水西,老子墓”等名称。
2、石雕像。在大陵山吾老洞上的老子祠中,共3尊,明隆庆年间(1567—1572)或以前刻,青石质。老子坐像,高1.83米,神清气朗,庄严慈祥。尹喜石像,高1.05米,徐甲石像高l米。
3、《重修吾老洞殿宇记碑》。明万历四年(1576)十一月状元康海撰文,方演惠书丹,王崇礼篆额。碑竖吾老洞道院,字尚清晰。
4、《吾老洞石匾》。清康熙二十年(1681)刻立,高宗砺书,汉白玉石,高0.2米,宽0.64米,嵌于吾老洞门额,字迹清晰。
5、《重修吾老洞上院记》。清康熙二十年(1681)夏立,周至知县章泰立。碑已佚,文存《楼观台志》(1944年)。
6、《重修吾老洞老君庙碑》。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吾老洞主持张中果立石,太白山人李柏撰文,原竖老君庙前,碑已佚,文存《楼观台志》(1944年)。
7、《吾老洞四址山图刻石》。清乾隆十一年七日二十七日(1746年9月12日)刻立,长方横式,宽1米,高0.7米。石面线刻吾老洞道观四址俯视图。中有“东至就峪河”……“四址之内并无民业”、“吾老洞四址分明,住持道人翟无濯”等。原在吾老洞道院,清末道观毁后移至说经台。今嵌于楼观说经台老子殿东山墙外,碑面完好,字清晰。
8、《周至知县任张来泰住持吾老洞告示》。清乾隆三十六年(1761)刻立,高0.45米,宽0.6米,正书,高宗砺书,字迹清晰。现嵌在楼观说经台老子殿东山墙。
9、《老子墓碑》。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七月刻,陕西巡抚毕沅书。高约2米,宽0.72米,厚0.25米,碑为圆首,现竖于大陵山老子墓前。
10、《张来泰真人墓碑》。清道光四年(1824)九月刻立,高1.75米,宽0.6米,厚0.15米,额“皇清”,路天叙书丹。张来泰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61)任吾老洞的主持。碑完好,字迹清晰,存楼观说经台碑亭。碑阴刻有800余人姓名。
11、《关尹喜墓碑》。清道光四年(1824)刻立。圆首,身首一体。高1.50米,宽0.70米,厚0.14米。中隶书“周大夫关尹喜墓”,□元弼书丹,合台道众等立石。1968年楼观台文物管理所由西行村桥面拆回,现存于楼观台宗圣宫遗址内。碑身已断为两节,碑座在大陵山吾老洞西的尹喜墓前。《楼观台道教碑石》一书称座佚,误。
12、《重修吾老洞碑》。道光七年(1827)立。碑已残,存吾老洞。知周至县事蔡凤撰文,廪膳安邦书,监院吴明亮立。
13、《增修说经台各下院并清厘山场租地碑》。清道光七年(1827)道人刘礼罡撰并书,监院朱教先立,文中叙述楼观台和大陵山的建筑“风雨飘摇,金碧失色”,化缘修葺吾老洞等处建筑之事。
(二)大陵山古建筑
大陵山老子墓的古建筑,从《重修吾老洞》残碑碑文中“周创建,历朝修葺”的表述中可知,大陵山吾老洞古建筑创建于周。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了老子陵,可证魏晋时大陵山吾老洞亦有古建筑。隋唐道教隆隆而上,楼观台大兴土木,扩建重修楼观殿庙,必然修葺大陵山吾老洞的古建筑。宋代楼观大规模修建顺天兴国观,理应在同时修葺大陵山吾老洞。元代至元三十年(1293)朱象先的《楼观先师传碑》记述有“老子冢,就水西,老子墓”等大陵山吾老洞下院,可证大陵山在此前至少有3组古建筑。
明代万历初年,吾老洞道士赵继亨和其徒赵宗表等人,募于十方,苦行数载,将吾老洞殿院层阶,复拓一新。请武功县人状元康海撰写《重修吾老洞殿宇记》,邑庠生王崇礼篆额,云游道人王杨方演惠书。这通碑直到明朝万历四年(1576)才刻立,文略云:“伟哉斯境,其诸异乎天下之名山洞府者乎。盖山河百二,固以经台为迥矣。然究其为美,不逾乎老子设座讲经而已。固未尝留迹守跸而遗体于其是也。若吾老洞者,其形势之尊,重山曲水,回绕四方之拱向,宛然臣僚肃敬,朝君于九重者也。是何也,前有笔架山,重峦叠嶂,□□连云,而远列于南。后有琵琶山,峻顺悠远,登巅而望,有一览秦川之势,昭之于北。以东则虎踞傍卫,而□□□□□□岩壑流水,烟村一族之盱。以右则壁立万仞,龙蟠侍侧,护之于西。寒泉涌于涧畔,灌溉及于民田,惟北□□□□□□□独坐,巍然尊峙西南,岁深荒芜,山形亦然,荆棘迷迹,往游商人逸士,无所憩焉。乃道士赵继亨、徒赵宗表□□□□跣足,募于十方,苦行数载,殿院层阶,复拓一新,其殆真蓬莱者乎,其境之美秀,不可笔舌绘画,□□□□□□□□□□有所托焉。嘘,山景固冠乎天下,亨居其唯乎吾第。圣骸头骨,宛然犹存,玉匣宝像,昭然俱在。世若远而神常临,身虽逝而道日尊……”
清康熙初年,兴平人讹言大陵山吾老洞老子石像圣光远烛旁邑,暗中遣人到吾老洞游说,将吾老洞老子石像迁于前殿之旁,正殿改塑老子泥像。康熙十九年(1680)夏有人泄露这件事,道徒和村民重新将老子石像安入正殿。知县章泰撰《重修吾老洞上院记》记其事,并指出此事的荒诞不经。他在文中记吾老洞建筑:“邑南二十五里曰就峪,峪水东奔,翻腾赴渭,遥见山中万木苍然郁葱合匝者,吾老洞也,径陡拔颇艰登涉五六里乃造其巅。大殿正对南山,层峰环列门外,平畴宽衍,可以莳蔬种树,杖履逍遥,尤山居之不易得者也。洞在殿后高岩之上,其前则为八棱围殿,左右雕甍夹峙,虽俱限于地不能宏敞,而规制精极。彩绘镌刻之胜,北负绝壁,古树丛生,石隙中柏枝下垂,如障翠幕,萧森荫蔚,不可名状。从树下窥见洞门,深窈昏黑。道人秉炬前驱,始得缘石磴而下。仰视四壁,方广不过丈余,而奇石嵌空,流蹙云崩,骇动心目。其神座右隅有穴,如五斗许者,深入无底。又左壁一穴仅如盘盂,阴风冷然从穴中来,侵入肌骨。时方秋半,觉毛发洒淅,不可久留。因思邑乘所载,此中乃老子之地,有石函,顶骨在焉。”其书法学米芾香光记,颇得其法。
康熙二十三年(1684),著名隐者太白山人李柏,受吾老洞住持道人石和鸣之徒纪常静的请托,撰写《重修吾老洞老君庙碑》说:“终南山有说经台,西八里就山有吾老洞。林泉幽胜,关中一大洞天也。上有老子庙,其创造颠末,详对山之太峰碑记。至明季盗起,直攻山林,神殿紫宫,半为焦土。吴人章泰来宰周至,捐俸修葺正殿,工竣勒诸山碑。住持道人石和鸣复募缘缮修左右长廊千八楹,金碧丹青,焕然一新,工始于康熙二十二年元月,落成于康熙二十三年三月”。记述了增修吾老洞左右长廊的概况。这通碑是文章写成35年之后,由吾老洞住持张中果刻立的。
李柏于秋末冬初,乘兴登上大陵山,游览山光水色,写有《登吾老洞》诗:“天半孤峰鸟道盘,山门烟锁老松寒。石桥秋水沉云黑,铁壁残雪抹日丹。岩静风生玄豹窟,峡深水抱老龙蟠。游人醉倒斜阳里,一枕溪声海岳宽。”
清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邹儒奉文,到吾老洞,视察规划,拨银增筑吾老洞和老子墓围墙。邹儒曾游大陵山,作《吾老洞》诗:“吾老古洞名,有墓称老子。借问墓何在,石匣藏洞里。匣中何物存,首骨如玉紫。千载如见开,辄遭人畜死。……遥遥几千年,竞作先贤累。难怪洞中风,昼夜号不止。”乾隆五十年(1785)《周至县志》记其事。
清乾隆三十六年(1761)九月,因吾老洞以前的住持翟无濯等人不守道规,将吾老洞的常住地亩及一切树株,陆续毁卖,而且素常不安本分,累次涉讼,被知县赶出吾老洞,永远不许复入管业。又从楼观台选出人品端方、道行望众的道士张来泰任吾老洞住持。为严禁一切地棍,不得在吾老洞骚扰,滋生事端,周至知县发出告示,并立《周至知县任张来泰住持吾老洞告示刻石》,告示说“倘有不法之徒在(吾老)洞骚扰,及于张来泰索讨翟无濯欠债,并一切不法等事,该住持协同乡、地,立刻指名禀首,以凭大法究处,决不稍宽。”此后道院恢复安定,张来泰专心道事,吾老洞重新振兴。
清道光七年(1827年),知县蔡凤撰写《重修吾老洞》碑记,其碑已残,仅余半截,残文有“(庙宇)倾圮,宝像颓损,贫衲主持,(说)经台兼管此地……陆续节省,鸠工庇材,重修殿宇三十余(间)……廊庑彩画道祖八十一化,遗迹焕然一新,巍巍可以钦神……”。这次重修,上距石和鸣重修已143年,庙貌破败,可以推知。这次重修殿宇30间,工程浩大。
清末,吾老洞庙宇被毁,重要碑石如《吾老洞石匾》等移至东楼观说经台。民国时期,吾老洞亦有小的修葺。
(三)大陵山吾老洞和祭老子风俗
建国后公布老子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树有碑石。“文革”中,村民砍伐大陵山树木,毁坏了大部分文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省市文物部门多次调查大陵山、吾老洞文物,道士和周围村民协力修葺了部分古建筑。重修了吾老洞殿宇、老子祠及廊庑,彩绘了老子祠和24间廊庑,重建笔架山、琵琶山仿古建筑群,新竖碑石10余通,树木竹林得到保护。
拜谒吾老洞,由周至县城向南沿108国道,经马召镇向东,到大陵山。或由东楼观说经台西行3公里,至大陵山。过就峪河桥攀山,小路曲折穿行杨树、橡树林,直达大陵山吾老洞前。南面平畴沃野,西南方尹喜墓巍然屹立,苍松森森。吾老洞前1987年重建的仿古无量殿、四圣殿共6间,耳房2间。旁建玉皇楼仿古建筑3间两层,高大雄伟。沿路进入吾老洞,洞宽0.9米,沿石阶入洞3.6米,为大厅,东西长6.50米,南北宽4.10米,最高处5米。抬来梯子,下入洞中2.6米处有平台,再将梯子向下3米处又一平台,用手电照去,为黄土填实。80余岁的焦道士说:那是文革中为保护洞中藏老子头骨的石函,村中老人们晚间运土填上的。据管委会介绍,原先有考古和建筑学家入洞探险,带着手电、氧气袋、干粮,入洞“1400余米,冷风扑面,并不缺氧,因洞内拐洞太多而险情不断,恐迷路而返回。据三十年前曾入洞探险的村民讲,他们手持蜡烛或松明火把,入洞下行约五里,见地下暗河水由南往北流,有小潭。过暗河,则火把因氧气稀薄而欲灭,遂退回。村民和老年道士讲,洞中地形复杂,藏老子头骨的石函已封存于某个拐洞之中。吾老洞的成因有地震形成说,地壳运动形成说。出吾老洞,登上大陵山顶,入老子祠大门,正中有4米见方的建筑八卦亭,雄踞院中,中间安放老子及尹喜、徐甲石雕像,前有卷棚。院子东南西三面24间廊房围护,北有救苦殿、斗姥殿3间,耳房4间,为近10余年陆续重修建成。布局精制,结构紧凑。
大陵山南的笔架山以青翠的峰峦屏列其后,山顶有庙殿6间,为近几年重修,旁有龙王洞、药王洞等天然洞穴。向北沿大陵山脊下行约1公里,到达俗称北台的琵琶山。旁有天然形成的琵琶洞,洞中多琵琶毒虫,因而名之。建有王母宫、关帝庙、三清殿共9间,灶房、厢房9间,为重建的仿古建筑。
大陵山有祭祀老子的盛大庙会。每年二月十五日老子逝世日,由焦镇、鹿马、周一、肖里、界尚、送兵、三家庄、羊坡、南寨、北寨、西楼、延生观等12个行政村(约30个自然村),组织庙会,安排摊位,售卖百货,迎神赛社,戏剧杂技助兴,周围五六县数万人摩肩接踵祭拜老子,山上山下,一片人海。秦人祭祀老子的风俗和庙会,相沿两千余年。
结论:本文以文献、文物、古建筑和风俗四个方面的证据链充分证明,老子逝后,葬于周至县大陵山吾老洞。
(作者系王安泉副编审,《太白山志》主编)
主要参考文献:
《史记·老子列传》司马迁著
《水经注》郦道元著、《广弘明集》释道宣著
《老子故里话老子》1—7集,1991—1999年,中国鹿邑老子学会主编
《古楼观志》马晓宏撰,1982年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
《周至县志》杨仪主修,清乾隆五十年(1785)
《周至县志》王安泉主编,1992年,三秦出版社
《楼观台道教碑石》王忠信,1994年,三秦出版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