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三论

如题所述

1.谈“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文化传统近年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声一直很高,这表明人们越来越对文化问题采取珍惜和建设性的态度,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责骂一切,自我永存。这也体现了对长治久安的自觉追求。统治者必须拓宽和发掘本民族的精神资源,以实现对和谐、稳定和凝聚力的追求。同时也是对以“文革”为代表的极左文化思潮的反拨。然而,荒谬的是,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声音又开始了。总的来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挽救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停滞、衰落、生病乃至消亡。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完了的、已经完了的死东西,所有的传统都是在变化和发展的。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反思和清理了我们传统中的封建落后和愚昧糟粕,面对外国列强主宰的世界束手无策。它引进了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文明.全新的思想体系和知识技能体系,并将其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相融合,使先进文化体系本土化、中国化。只有今天,明天,还有对中国传统的骄傲和自信。如果我们国人还处在五四运动前的悲惨境地,还处在大革命前的清末民初,传统文化就不会消亡了!二。我非常热爱中国的文化传统。多少年来,我讲过《红楼梦》,讲过李商隐,讲过老庄,写过发表过线装书的旧体诗,强调过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民族文化个性的必要性,不遗余力。但我总是小心翼翼地使用“郭雪”这个词。本来学术界就有歧义,甚至有人指出这是一个“伪学科”,因为没有按照学术领域和对象来划分。解释说“郭雪”这个词是旧时代国家办的学校,没有现在的郭雪的意思,说明它出现的比较晚。年对“国学”的定义是:“国家固有的学问”。也被称为国家遗产。“《国故》词条定义为:“指国故的轶事和学术成果。“对外国科学来说,又称为国粹、中学、国学。”“固有”这个词让人感到悲哀和困惑。因为学术的力量这篇文章*来自!千里马*学术导航在于与时俱进,开放包容,消化吸收,自我更新,兼收并蓄。强调“固有”会不会被禁锢,自我竞争?反正马克思主义绝不是“固有的”。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绝不是“天生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一“固有”,就所剩无几了。其实他们还是有自己对人类的独特贡献和不可替代的特点的,比如美洲国家,韩国,日本等等。中华书局2009年出版的新版《辞源》中,对“郭雪”词条的解释之一仍然是国立学校;另一个说:“中国传统文化,所有宝藏包括哲学、历史、考古、文学、语言学、中医养生等。”。这恐怕不严谨。中医的研究算吗,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算吗?只学会养生怎么解释?民俗学和人类学算吗?但是,甚至引入了民俗学、人类学等词汇。包括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研究算是国学吗?很少听说有人把、于、钱钟书这些编辑宋诗的人,或者在名牌大学教授古典文学的专家学者,当做汉学家。其实最早的国学只承认训诂、考据、校勘等原始的、固有的知识。现在大多数人只承认先秦诸子的哲学是国学。另外,国学平行或对应的学科很难命名。如果有国学,那还有西学、新学、洋学吗?什么是主流意识形态、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观
一所大学有几十个学院,包括国学院、文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管理学院、传播学院、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以及各种科技、农业、医学、体育、旅游等学院。国学院就是其中之一,不会引起误会。但是,媒体上和社会上大肆炒作国学的人,有没有想过国学的定义、地位和对应的学科?我馆原馆长任老师生前对儒家的治国理论感到困惑。他甚至觉得不方便多说话。他主持的“金文图书奖”授予李陵《辞海》。3.读《当代汉语词典》?去年新学期伊始,官方通讯社在网站上发布了一些小学生穿着特别的青《丧家狗——我读论语》代服装集体背诵的情况。与此同时,许多有志之士,包括我们亲爱的台湾同胞,都致力于阅读和念经,这正在成为一种趋势。这有点尴尬。可取,但其内容强调条条框框,在培养孩子低头做人、诚实做人方面绰绰有余,在倡导勇敢、健康、活泼、创造、竞争、想象、维权方面则力不从心。不现代。如果把《三字经》作为培养下一代和下两代人的标准,那么我们就不会建设一个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特别的服装表演也有点滑稽。有人说旗袍不是别人穿的。我开玩笑的。我喜欢穿唐装。旗袍,唐装,是个人消费行为,活着穿是传统服饰。特别的古装是公立学校不可思议的统一调配。一些男孩在烈日下流汗。为什么?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恢复过去,不是为了与明清、唐宋或周公看齐,也不是为了与海外看齐,而是为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如果我们的教育走向三字经,诗词成为浮云,那就太可悲了。请不要忘记邓小平痛苦的警告:闭关锁国的结果只能是贫穷落后和愚昧无知。至于早自习的中小学生,我建议还是利用这个时间背外语单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