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德PPD40冲锋枪的故事

如题所述

波波德PPD40冲锋枪的故事

PPD是俄文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ётДегтярёва的罗马化Pistolet Pulemyot degtyaryova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捷格加廖夫机关手枪,不过我们别去关注手枪这两个字。毕竟欧洲那边对于冲锋枪的定义很奇怪,相当多都是将冲锋枪看做冲锋手枪(比如德棍的Maschinen pistole)。

捷格加廖夫是大盘鸡/Dshk/PRD的创始人。在1929年的时候,根据自己的DP28大盘鸡的结构设计了一款打7.62x25托卡列夫手枪弹的冲锋枪,后来人们管他叫PPD29。

这基本就是大盘鸡的翻版——小盘鸡。但DP28这种轻机枪的结构照搬到冲锋枪上会导致冲锋枪的结构和机枪一样复杂,不适合量产。因此到了1934年,捷格加廖夫完成了正儿八经PPD的前身——PPD34。

PPD34的长相和好看一点关系都没有,按照战斗力理论来说,它是不合格的。

PPD34采用了MP18的自由枪机原理,但是弹匣是下入的,标准弹容25发,射速800发/分。整枪结构倒是简洁,但是铣削的工艺较为费工费时。

1934年到1935年,PPD34就产了几十把。即便是36-39年,PPD年产量也就一千多吧。不过这里要提到一个改进,就是PPD34/38型。

为啥将25发的弹匣换成了71发的弹鼓?

因为PPD34的射速800发/分,25发的弹匣真的不够打。

不过34/38的弹鼓还是通过一个垂直的输弹口插入弹匣井的,因此它既可以用弹鼓,也可以用之前的25发弹匣。

另外,34/38做了一些便于生产的细节修改。比如枪管散热罩上的开口数量。接下来,PPD就是和索米K31干架了。

接着苏芬战争开打之后,芬兰人用索米K31冲锋枪毫不留情的抽了苏军一个大耳刮子。斯大林暴怒的问军工处负责人,TM我们的冲锋枪呢?捷格加廖夫本人和斯大林的关系还算不错,因此斯大林直接强制要求加速量产和装备PPD。

结果就是1940年这一年就产了8万多支,值得一提的是,40年产的PPD吸取了一些索米弹鼓的元素,取消了垂直的弹匣井,而是直接将弹鼓插在供弹口上,这种弹鼓和后来PPSH41的弹鼓类似,采用了索米式弹鼓的PPD被称之为PPD40,而且为了火力碾压,射速也从800提升到了1000发/分。

PPD40有些设计的小细节也不错,比方说保险是拉机柄拉到后面之后用一个销子挂住枪机,安全性比司登和MP38这种挂拉机柄的破设计不知道好哪儿去了。

扳机前边有个可翻转的快慢机,1是单发,71是全自动。拆解也很简单,机匣后盖拧开,一股脑把复进簧、枪机全部扯出来就好,非常适合没文化的兵。

不过,尽管PPD40光是从结构和性能而言已经算是不错的冲锋枪。但是它太贵了。

就全面战争而言,冲锋枪这种渣是配不上铣削伺候的。

因此后来用结构基于PPD,但是大量使用冲压件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PPSH41取代了PPD。

而且PPSH在枪口防跳器、机匣尾部装缓冲垫等细节上还做了优化,终成二战苏联标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